中新網北京6月1日電(記者 潘旭臨)由《世界環境》雜誌社主辦、生態環境部宣教中心和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支持的「2019年度全球十大環境熱點」評選活動1日在北京揭曉,並通過現場和在線方式舉行專家解讀活動。
《世界環境》(雙月刊)是由中國國家環保局(現生態環境部)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983年創辦。
本次評選通過專家評選和網友投票,最終結果涉及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海洋塑料汙染、固體廢物處理等內容。十大環境熱點為:
1. 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引領全球經濟走向更可持續的軌道。
2.《全球化學品展望II》:化學品汙染問題迫在眉睫。
3. 歷時5年《全球環境展望6》發布:地球已受到嚴重破壞。
4. 中國舉辦2019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分享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經驗。
5. 地球生態超載日再提前。
6.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確定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7.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布2019年「地球衛士獎」。
8. 中國禁止「洋垃圾」進口兩年半以來,全球廢物處理方式巨變。
9.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未能實現預期目標。
10. 海洋微塑料汙染已無處不在。
在專家解讀活動中,全球中國環境專家協會執行理事、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吳昌華表示,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從根本上破解「庫茲涅茨曲線」的魔咒,也未真正找到經濟增長與生態和環境安全全面「脫鉤」的妙計。破解「脫鉤」,需要全方位理解人類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聯。
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建宇在對「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熱點解讀時稱,人類需要更多的溝通和協作,共同解決本世紀決定人類命運的重大議題,這其中缺少不了全球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研究員李俊峰認為,自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世界各國逐步達成了摒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識,也為之進行了鍥而不捨的努力,但是日益惡化的全球環境仍是人類發展與生存的最大威脅。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世界環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賈峰表示,迄今,全球環保的巨輪已駛過近半個世紀。一方面,公眾對環境的關注前所未有;另一方面,環保引領者方陣中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的身影。全球應對資源環境挑戰,中國後來居上。中國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做出一系列積極貢獻,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賈峰說,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國舉辦了2019年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分享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經驗。中國向全世界展示了控制空氣汙染、改善空氣品質、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和取得的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