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風水」一詞據考證最早源於晉人郭璞的《葬經》:「葬者乘生氣也。生氣,聚氣也。氣聚而後能生,不聚則不能生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謂之風水」。目前,對於風水起源還有眾多說法,但對風水的概念已初步達成了共識:風水是「關於古代城市和建築(住宅、宮殿、陵墓等)及其環境的選址、規劃設計理念和方法的一種特殊術數,其基本思想源於《周易》,內容涉及到陰陽、五行、八卦等內容。
二、發展。據考證先秦時期產生了我國第一部區域地理專著《尚書.禹貢》和古地理百科全書文獻《山海經》。秦漢時期是我國風水形成時期,郭璞的《葬經》為後面風水理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宋朝時期進入了風水理論大發展時期,並逐步形成了形勢派和理氣派兩大派系,明清時期對前人理論進行進一步總結髮展,官方編纂了《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書籍,風水學理論得以深入傳承和發展。
三、內容。風水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經過上千年的不斷演化已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方面,大到城市選址,小到房屋內飾品位置擺放等,均可見到風水文化的影響。風水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宇宙觀和世界觀。古代風水在實際應用主要有城市規劃選址、村落選址修建、房屋修建、陰宅選址、風水色彩與裝飾等方面。
城市選址與規劃。城市選址一般處於區域體系的中心位置,其風水關係一方乃至全國的興衰,我國古代的都城選址代表了最高水平。如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南京:虎踞龍蟠,依山傍水;西安:南阻秦嶺,北臨渭河;洛陽:天下之中,山河共戴;開封:北據燕趙,南通江淮,這些都城建設都蘊含了深厚的風水文化。
村落選址修建。中國民眾多居住於農村,其實風水實踐最多的也在農村,風水對農村村落選址修建有不同的影響,一般分為山林、岡阜與平洋三類,山林是風水民俗中的山居模式,這種模式追求拱抱之形,即所謂龍脈連綿、岡嶺繞護,近有案臺,遠有朝山,又有明堂和氣口等形勢的格局。岡阜是風水民俗中常見的村落模式,格局與山林模式基本差不多,但是更注重南北朝向。平洋是平原水鄉的村落選址風水民俗。
房屋修建。風水對建築文化和藝術有著重大影響,如江西、安徽的徽派建築形成了完整而又獨特的風水民俗文化系統。在房屋修建中四合院最為典型:坐南朝北,門戶開東北角,外形方正,前堂後寢室,房院聯合,四面合圍,大院居中等,這與岡嶺繞護、藏風聚氣的風水思想一致。
陰宅選址。陰宅的選址也是風水文化的重要內容,陰宅也就是墓葬,源自於陰陽的概念,在古人眼裡陰宅風水不僅能體現子孫送終之孝,還體現了好的墓葬風水能保佑後人的願望,所以陰宅的選擇古人也特別看重。陰宅風水與陽宅風水在思想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以藏風聚氣為理想條件,古代帝王陵墓代表了中國喪葬風水文化的最高水平。
風水的色彩與裝飾。風水的核心理念源於陰陽五行、周易八卦,其通過「象」與萬事萬物進行營建與評價,自然環境中充滿了具有藝術意味的「象」與「形」,通過這些「象」與「形」可以衍生出千變萬化的裝飾形態,其主要包括了風水色彩、圖樣裝飾、風水飾物等方面。
四、實施運用。風水在選擇地址時形成了它一套的專業術語,在實施過程中一般分為尋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五個步驟。不難看出,以上幾個步驟都是基於地理環境,對選址的地方做出的適宜性評價。
五、辯證看待。風水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選擇理想的生產生活環境,其本質是趨利避害。但經過演化,風水蒙上了可以影響前程、福佑後人的神秘色彩,增加了人們對其的盲目崇拜,甚至迷信。
民國以來,我國受近代科學文化衝擊變大,風水很多時候被貼上了迷信的標籤,被放在批判的位置上。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國內外對風水的研究,人們從不同的視覺認真審視風水,得到的結果越來越豐富,社會上的討論也是百家爭鳴。
從地理科學角度講,風水中的理想風水寶地「藏風聚氣、負陰抱陽、枕山伴水」還是具有合理的科學性。郭璞的《古木葬經》描述的「玄武低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順」,這是古人對生命安全與歸屬感的描述,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至於風水究竟是科學還是迷信,這個是風水研究中最具爭論的話題。但可以肯定的是風水理論與實踐在現實生活存在著諸多科學合理的地方。但是風水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化形態,不可避免被歷史的局限性所影響,有許多不符合科學思維之處,如禁太歲、葬先蔭後等,用現代科學無法解釋,但這些是否全是迷信,需要一代代人繼續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