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都把東西放在袖子裡,袖子裡到底藏的到底是什麼? 毛巾、手帕作用 古人一般將衣袖當毛巾、手帕,用以拭淚、擦汗、遮面、擋陽等是古代生活中的習俗行為。例如:宋詞大家辛棄疾有「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的感慨;魏晉「竹林七賢」之阮籍有「舉袂當朝陽」的描述。
戰國時,以「張袂成陰」形容齊國之繁榮:人們用張開衣袖可聯遮天空、使天陰;用「舉袂成幕」狀形容人們以衣袖擋陽之態。古人之「掩面」「掩涕」「掩泣」等習慣用語,一般省略了主語衣袖,例如「掩鼻」之典出自「掩袖工饞」成語,原指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
屈原《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長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滿座重聞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淚意;元曲中「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是青衫衣袖拭面擦淚而溼。
寬袖和大袖,想放得下東西,必須要裝一個暗袋。一般咱們看到的古人穿的寬袍大袖,是在袖子裡面縫有跟袖口開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狀,可以放一些銀兩、書信等東西,比較方便。還由此出現一些名詞,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裡藏的小件奇珍寶物,「兩袖清風」說的是袖子裡沒有裝錢,所以很清貧。 垂胡袖是特殊的袖形,可以容納香袋、手帕、幾枚小錢之類的小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