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為「位於泰山東麓的濟南市萊蕪區某年降水量等值線圖」。據此回答1~2題。
1.下列選項中兩地降水差別最大的是( )
A.譚家樓 雪野水庫 B.鄭王莊 茶葉口
C.公主水庫 楊家橫 D.鹿野 鄭王莊
2.影響萊蕪區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緯度
C.海陸位置 D.大氣環流
下圖所示區域位於我國東部,受天氣影響,圖中東陽河河水時清時黃,當該河流量偏大、水色泛黃時,圖中所示區域可觀測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獨特景象。某中學地理社團成員9月23日來到圖示區域開展研學活動,並選擇好觀測點進行觀測。據此回答3~4題。
5.該社團有四名成員分別位於甲、乙、丙、丁四處,受地形影響,在觀測點只能看到其中一處的成員,該處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在圖中觀測點觀測到「白日依山盡」時,落日位於圖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9、某校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利用今年暑假對我國西南某地區進行了野外綜合考察。下圖是他們考察地區的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C處有一石碑「×河源」。請在圖中畫出發源於該處的小河。小組同學發現,圖示區域內該河的上遊和下遊段水流較急,而中遊段水流緩慢,你是否能解釋其中原因?
(2)該小組的幾位同學在山上玩起了「躲貓貓」遊戲,其中一位同學站在C處、另一位同學站在E處,如果不考慮樹木等物體的影響,請問站在D處的同學能否看到上述兩位同學?為什麼?
(3)該小組的兩位同學分別畫了DE、GH兩線的剖面圖,出現了圖右側①②兩種情況,你認為正確反映GH剖面的是____________,請在①②兩圖中標出GH和DE的交點I。
(4)兩位同學分別在A、B兩地測量當地的溫度,你認為兩地之間的溫差約為多少?為什麼?
答案:1.B 2.A
解析:第1題,圖中茶葉口降水量在500~550 mm之間,是降水最少的地區,鄭王莊降水量在700~750 mm之間,是降水量最多的地區,因此兩地降水差別最大。選B。
第2題,萊蕪區內各地的緯度差別、海陸位置差別都較小,各地都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因此都屬於季風環流,所以影響萊蕪區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即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選A。
答案:3.C 4.D
解析:第3題,圖示丙與觀測點分別位於山谷兩側,中間沒有地形阻擋而能相互看到,故C正確。甲與觀測點之間有山脊阻擋而不能相互看到;乙與觀測點間有一凸坡阻擋而不能相互看到;丁與觀測點位於同一等高線上,但丁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說明丁位於谷地中,也可能相互看不到。
第4題,9月23日是秋分,太陽從地平面落下時應位於正西方;而「白日依山盡」是因山地阻擋而看到太陽落山,則此時太陽應位於西南方;結合觀測點位置,可判斷只能是④,D正確。
答案:
5.(1)畫圖略。該小河上遊、下遊段流經的地區等高線密集,坡度大,故水流較急;而中遊段流經的地區等高線稀疏,坡度小,故水流相對緩慢。
(2)看不到C處的同學,因為C、D之間有山脊阻擋了視線;能看到E處的同學,因為D、E之間是低谷,不會阻擋視線。
(3)② 標註略(分別在最低、最高處)。
(4)3 ℃。根據等高線可知,兩地高度相差500米,而在近地面,高度每增加1 000米,氣溫約下降6 ℃。
解析:第(1)題,河流發源於等高線由數值小的彎向數值大的山谷處,沿著過C點等高線彎曲最厲害的點就可以畫出小河。由於該小河上、下遊段等高線密集,故坡度大、水流急;而中遊段等高線稀疏,水流慢。
第(2)題,根據等高線可知,C、D之間有山脊,會影響通視;而D、E之間是低谷,不影響通視。
第(3)題,I位於鞍部,該點是GH方向的最高點,是DE方向的最低點。第(4)題,A、B兩地的高度相差500米,故兩地的氣溫相差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