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4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平叔 平叔閒譚
從「疫」的同音字說起
作者 ▏平叔
宅家人閒,或喝茶、或碼字;或不想喝茶不想碼字,只是對著電腦裡的方塊字發呆,
漢字,初看方正呆萌,盯著看久了,竟覺得一個個逐漸跳動,活靈活現起來,還挺浪漫。
漢字歷史久遠,論起源恐怕還在甲骨文之前。漢字不僅古老,從篆隸楷宋一路下來,體態也算是婀娜多姿。據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把漢字命名為「表意圖形文字」,應該是科學準確的定義。
漢字由於它獨特的方塊形、會意性,字形顯得生動鮮明。宋朝人鄭樵就有過專門的詮釋,「書同畫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意思就是,漢字書法與畫作同源,其內涵豐富,具有神性、靈性和意象性以及朦朧的暗示性。
我覺得我們漢字之所以博大精深,最厲害的就是內涵豐富且暗藏寓意,雖有表面的字義表達,卻又朦朦朧朧,細究起來非常有趣,很值得玩味。
特殊時期,最近曝光率最高的就是疫情的「疫」字了,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疫」。
按讀音【yi】,有疫、醫、義、議、異、易、抑、逸、遺、益等字,長相雖不同,意思亦有別,但發音近似,款曲暗通。最近常關注疫情及其議論,就來說說這幾個字。
疫情來了,需要「醫」,還有風險,這個時候,衝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就少不了擔一個「義」字。
疫情如何,處置當與不當,有沒有失職瀆職情況出現,整個過程中,民眾肯定是要「議」論的。
疫情來自病毒的變「異」,疫情又逼迫人類變「易」,如果我們方法「易」的得當,最終能將病毒「抑」制住,人類才能贏了,生活才能重歸安「逸」。
還耳聞,病毒並非能一鋤頭挖死的,它還會變異,還會隱藏、還會繼續與人類一直鬥下去,這就有」遺「患了。非典就是個嚴重的例子。
非典之後,都以為病毒被打跑了,就以為萬事大吉了。結果,你以為你很了不起,你以為你可以很誇張,但是病毒不買你帳啊,不聽你招呼,於是換個馬甲又出來了,弄得你眼淚鼻涕糊一臉。所以,得吸取教訓,吸取教訓才能有」益「。
大概正是因為「疫、醫、義、議、異、易、抑、逸、遺、益」這些字是有著密切關聯的,所以先人板板才故意讓它們有了相似的發音。
大概又是因為,關聯雖緊密,但轉化卻不必然,所以它們又有了不同的模樣。如何將可能性轉化成現實性?
關鍵在人!
關鍵在人!
關鍵在人!
人在疫情中,可以哀鳴、埋怨、批評與大肆嘲諷,可以幽默、鼓勁、點讚與大聲加油。也可以將悲劇巧變喜劇,可以悲痛化為力量,可以疫情之後盡開顏。但決不可以沒有思考,不是固定一些人要思考,而是人人都要有思考,而且是理性的冥想式的思考。尤其是那些關鍵人一定要有對於芸芸眾生思考的思考。
光獨立思考還不夠,還要邊思邊議,集思廣義。之後,再把「易」請出來,讓它「有為有位」,「益」便會自然地閃亮登場。從而小「易」有小「益」,大「易」生大「益」。
沒有議,難有易;疫之後沒有「易」,疫它媽的還會生小疫。有了疫,再好看的中國字就那麼回事。
END
原標題:《從「疫」的同音字說起》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