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歐洲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誕生了很多小國。這些國家在戰前基本上都屬於某個國家的一部分,尤其是奧斯曼帝國和沙俄,雖然只佔據著巴爾幹半島,但奧斯曼退出後,這裡誕生了數個國家。蘇俄建立後,很多曾經被吞併的小國走向了獨立。同樣的情況還包括奧匈帝國,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國家,在一戰後徹底分裂了。
不過這其中有幾個小國,卻有著一個不切實際的大國夢,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波蘭計劃
波蘭在歷史上被俄普奧三次瓜分進而滅國了,一直到一戰後才在西方列強的支持下復國成功。可是再次屹立國際舞臺的波蘭卻並不老實,閒自己的國土面積太小,所以頭腦一熱開始搞事情,企圖恢復曾經的疆域,建立一個大波蘭。可結果,別說大波蘭了,就連小波蘭也差點沒保住。
大羅馬尼亞計劃
一戰中曾陷入絕境的羅馬尼亞頑強的活了下來,成為了勝利者,瓜分了一部分蛋糕。羅馬尼亞人希望建立一個包括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部分塞爾維亞的大羅馬尼亞王國,不過顯然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
大芬蘭主義
芬蘭是聖誕老人的故鄉,很早就建立了國家,不過大部分時間裡一直是瑞典的一部分,一直到瑞典在與俄國的爭霸中輸了,芬蘭才成為了沙俄的一個大公國。一戰後芬蘭獨立了,但在芬蘭有很大的一個聲音,那就是將歷史上所有芬蘭人的領土都集中在一起,這就是大芬蘭主義。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條約籤署後,大芬蘭主義理想不再被提起。
大希臘主義
希臘歷史悠久,古希臘也是歐洲文明的搖籃,希臘人一直自認為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可見其野心不是一般的大,希臘自從獨立後,一直把曾經的宗主國奧斯曼看成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但希臘的人口和國力在巴爾幹都不算強,希臘也得不到外力的支持,只能是痴人說夢。
大塞爾維亞主義
大塞爾維亞主義是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所提出的民族統一主義概念,主張在半島建立一個更大的塞爾維亞國家。這個思想一度是塞爾維亞國家統治的基本綱領,一戰後更是得到加強。但半島局勢複雜,民族和宗教眾多,這也是成為火藥桶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更小的國家馬其頓。馬其頓現在肯定只是一個小國,但馬其頓這個名字在歷史上是如雷貫耳,在亞歷山大的統治下,馬其頓曾經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可以說馬其頓的野心確實不小。
很多人覺得奇怪,沒有那金剛鑽就不要攬瓷器活兒,在以實力說話的國際上,沒有實力,就不可能實現這一切。沒有那個實力卻偏偏要逆天改命,結果導致非常悲催的下場。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這裡面很多國家雖然越混越差,但基本上都有一個輝煌的過去。如果真的拿過去比的話,那麼在當時基本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國。
所以對於目前的境遇,自然是不甘心的。
更關鍵的是19世紀以來,歐洲各國興起了民族主義。提倡擁有共同語言和歷史的民族應該建立統一國家,也就是單一民族國家。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很多民族發動了獨立運動。尤其是一戰後,歐洲的大國基本上都受到了削弱,不是解體就是戰敗,要不就是慘勝。所以在威爾遜主義的影響下,歐洲一下多了十幾個小國,這還不算,這些小國還爆發了極端民族主義,開始有了不切實際的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