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生了二胎後,倆娃的生活應該是相互友愛,一起玩耍,誰知道倆小的總是不能按套路出牌,上一秒還親地「你儂我儂」,下一秒就要「華山論劍」。就比方說搶玩具這個事兒吧,這恐怕是每一個二胎家庭裡都難逃的魔咒了吧!
前幾天帶孩子去鄰居家玩,鄰居家有兩個女兒,一個5歲,一個3歲,正是大的不大,小的不小的時候。每次倆人一起玩,總是能夠笑著開場,哭著結束。為此,媽媽真是操碎心,哄完這個哄那個,有時候甚至想:「要是一個孩子就好了,一個孩子不打架。」想歸想,可兩個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哭都心疼,媽媽又不想偏袒一方讓另一個受到傷害。
「兩個人總能夠為玩具打得不可開交!」
「明明玩這個玩具玩得好好的,偏偏一看見人家玩別的就上去搶!」
「買玩具的時候,明明都是他們自己選的,回來了非得要搶對方的玩具!」
是不是像極了你家倆娃搶玩具時的樣子?
給孩子的玩具要做好分類:
可以把玩具分成兩類:常規性玩具和獎勵性玩具。
通常所說的常規性玩具與獎勵性玩具是相對存在的,是父母通常買給孩子的,可以是益智或其他類型的。
而獎勵性玩具通常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某件事情或某種行為的獎勵。如果是對其中一個孩子的獎勵,那就代表這個孩子對這件玩具擁有絕對的所有權和支配權。
獎勵性玩具的存在,就給兩個孩子設置了獎勵制度,激勵兩個孩子更加積極,更加優秀。
設立兩種不同性質的玩具,既可以很好地解決孩子之間為搶玩具鬧得不可開交的問題,還可以趁機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你需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別人的獎勵就是人家的私有財產,你不可以不經別人允許去拿,更不可以去搶。這樣即使在兩個孩子為爭搶玩具發生矛盾的時候,也能夠幫助你迅速「查明真相」,解決矛盾。
小時候,家裡兄弟姐們三人,我是老大。家裡做了什麼好吃的,爸爸媽媽都是先緊著弟弟妹妹們吃。雖然我在心裡也明白,他們小應該讓著他們,可是那時的我畢竟也還只是個孩子,心裡總是渴望著,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先把好吃的給我。
二胎家庭中,父母最難做的就是「一碗水端平」。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通常會直觀的傾向於保護弱小的一方,長此以往,勢必會讓另一個孩子的心理上受到傷害。
想要一碗水端平,爸爸媽媽們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嘗試讓兩個孩子自己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或是試著引導幫助孩子分析對錯,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對錯。
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可以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何嘗不是一種情商建設最好的機會呢?引導幫助孩子分析對錯,還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單親家庭的朱朝陽,渴望著父親的愛,然而再婚後的父親,一邊忙於生意,一邊只顧著自己的新家庭。
明明說好了帶他買鞋,卻在小女兒到來後,迅速的轉身陪著妻女,去選女兒喜歡的裙子,留下朱朝陽望著面前幸福的一家三口極盡尷尬,而父親卻絲毫沒有關注到他。朱朝陽是個「懂事」的孩子,可他的懂事,讓人看起來那麼心疼。
如果沒有父親的偏袒,朱朝陽就不會向夥伴訴說被同父異母的妹妹欺負的委屈。也就不會有普普前去警告朱晶晶。當然就更不會有後來的朱晶晶失足墜樓死亡。可以說,正是朱朝陽父親的偏袒,才引發了女兒的死亡,為後面整個家庭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父母與孩子的情感裡,最忌諱的就是父母的偏心,一次次的偏心可能就一步步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只有家長做到在任何時候都刻意偏袒一方,引導兩個孩子相信相愛,才是和諧家庭的正道。
你是怎樣解決兩個孩子的矛盾的?有什麼妙招來分享一下吧,你的一個分享或許會解決其他媽媽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