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不僅是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多渠道、多形式探索養老宜居新路子,讓老年人在享受到便捷、舒心養老生活的同時,擁有了更高品位的精神追求。
●老有所養
讓家屬「緩口氣」
「這個按摩椅是新配備的,可以全身按摩,效果不錯!」8月19日早9:00,83歲的劉利逢老人像往常一樣來到家門口的振頭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老姐妹一起在這裡健享受按摩椅服務。「這裡風吹不著、雨淋不到,有空調、有暖氣,還有這健身器材、娛樂設施,自從有了這個養老中心,附近的老人們可幸福了不少!」說起這個2018年開啟的養老中心,劉阿姨高興地合不攏嘴。
「之前,我們這些老姐妹們都是坐在牆根下拉家常。有了養老中心,不光嘮嗑的條件舒適了很多,生活也方便了不少。買米買面不用去超市,在這裡就能買;想旅遊,這裡給推薦最適合老年人的實惠項目;每逢節日,中心還組織包粽子、包餃子、文藝表演;最關鍵,孩子們有個啥事,把老人託付到這裡,有吃有喝還不貴。」
據負責運營振頭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河北普愛集團運營管理中心經理張美玲介紹,「養老服務中心以街道為圓點輻射周邊社區,解決不同家庭的養老需求,將養老設施嵌入到社區裡,解決了老人不願離開社區和家庭的養老照護問題,是實現家門口便捷養老的一種探索。」
據記者了解,像振頭街道的這種「家門口」的養老中心在橋西區還有不少。近年來,橋西區以街道級養老服務中心為載體,引入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探索建立「嵌入式照護中心」,將養老院搬進社區,實現了位置上嵌入、功能上相融、服務上整合,讓老年人實現了足不出戶,老有所養的社區養老模式。目前,全區已建成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7個。
●老有所樂
不荒廢退休後的每一天
晚上8:00,塔談一區63歲的鄭獻璽老人準時進入「快手」直播間,跟河南鄭州的一位老師學習牡丹繪畫課程。
說起鑽研繪畫藝術,還得從鄭老退休後參加區老年大學的寫意花鳥課說起。「2019年,橋西區有了老年大學,我趕緊報了名成為了第一批學員。」鄭老退休前常年忙碌在工作崗位上,退休後的鄭老猛然歇下來感覺特別不適應,「好像脫離了生活,一下子沒有了精神寄託,有點失落。」自從加入了老年大學的美術班,每周定期學習繪畫,跟同學們切磋技巧,不時還能參加繪畫比賽,鄭老感覺生活多了不少色彩。「在忙完家務後,抽空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荒廢退休後的每一天,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據橋西區老年大學校長戎志鵬介紹,為最大限度滿足老同志們的學習需求,區老年大學在認真考察調研和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開設了書法、國畫山水、寫意花鳥、英語、聲樂、鋼琴、古箏、二胡、葫蘆絲、舞蹈、瑜伽、時裝表演、太極拳等13門課程24個教學班,截止目前,在校學員500餘名。「針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情況,我們探索『網際網路+老年教育』模式,建立了24個班級微信群,組織教師進行直播教學,讓學員們居家『上大學』。目前,春季學期網上教學已經結束,接下來的課程正在積極籌備中。」
●老有所為
讓生命煥發出更閃亮光彩
讓生活更豐富,讓生命更有意義。這不僅體現在養老有地去、退休有事做,橋西區的老年人還在更多志願崗位上擔當著重要角色,為橋西發展做著貢獻。
8月11日上午8點,友誼街道西裡社區畜產宿舍的居民們就開始忙碌起來:忙於工作的年輕人打掃自家門前的樓道衛生,時間充沛的大爺大媽則分片負責小區的公共衛生,幾乎沒有一家閒著。大家齊動手,2個小時的「大掃除」結束後,這個已有44年高齡的老舊小區環境面目一新。
能讓全樓居民有序進行清掃活動,這要歸功於社區裡56歲一位名叫趙惠阿姨。
趙阿姨是畜產宿舍的老居民,1977年就住進了小區的她從小就在這裡長大,對小區有著深厚的感情。可隨著產權單位破產,物業公司缺失,曾經深愛的社區慢慢變得髒亂差。「退休後,居委會的同志鼓勵我把老鄰居們組織起來,畢竟自己生活在這裡,環境好了自己也開心,這活兒我就接了!」曾在居委會工作過的趙阿姨工作細緻、有耐心,從崗位上退休的她又在社區「上了崗」,而這一次不一樣的是:沒有任何薪資報酬。
「要說辛苦,那是肯定的,衛生沒人打掃給我打電話;鄰裡矛盾解決不了也給我打電話;水管壞了還是我負責…………呵呵,這下比退休前還忙!」可就是這樣又忙又沒工資的「勞碌活兒」,趙阿姨卻沒有埋怨,心裡倒是樂呵呵的。「退休了,對社會還有貢獻,能幫老鄰居們解決問題,我心裡很有成就感!」
多年來,趙阿姨熱心幫助社區進行志願服務,得到了社區居民的廣泛稱讚。「阿姨,您有事喊我!」「趙姐,有需要我出力的您說話。」老鄰居們一次次暖心的承諾與付出讓趙阿姨堅信,沒有物業,自己管自己也能把社區管好!2020年2月,在街道、社區和社工組織的支持下,由趙阿姨帶領社區20餘位黨員志願者和社區居民組成惠管家社區組織,為社區解決大小事宜不盡其數,為鄰裡和諧、環境美化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來源:石家莊發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