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金也有波動 如何正確衡量基金的波動?】如果某個基金的收益率很高,但波動率很大,從統計學角度來說,這個收益率的取得就有很大的偶然性;反之如果基金的收益率很高,但波動率很小,那說明取得這樣的收益就具有必然性。(天天基金)
股市有漲跌,基金淨值就必然有波動。就投資而言,一味追求短期業績表現是不可取的,畢竟高收益就伴隨著高風險。基金的選擇也不能只看投資業績,也需要兼顧基金的風險,儘可能選擇收益風險比更具優勢的基金。
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平衡收益和風險才能真正做到綜合回報最大化。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平衡收益和風險呢?
在A、B兩隻基金同期業績表現相近的情況下,A基金波動較大,就像過山車,而B整體基金波動較小,穩步攀升,你會怎麼選?
相信大部分理性的投資者都會選擇B基金來降低波動風險,畢竟兩隻基金雖然收益相近,但期間承受的心理壓力則完全不同。所以說,B基金的「性價比」更高。
所以,明確一隻基金的波動率對我們選擇基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波動率這個指標是來衡量風險的,也可以理解為看上去優秀收益率是偶然事件還是必然事件。
如果某個基金的收益率很高,但波動率很大,從統計學角度來說,這個收益率的取得就有很大的偶然性;反之如果基金的收益率很高,但波動率很小,那說明取得這樣的收益就具有必然性。
只有業績比較好的基金,同時波動率很小或較小,才能說明是一隻好基。
波動率必須明確衡量的時間區間,衡量的時間區間不同,波動率也會不同。
因此,要比較兩個基金的波動率大小,必須在相同的時間區間上進行。一般我們通過最近一年的波動率的比較來判斷兩支基金的風險大小。
那麼,我們如何查看一隻基金的波動率呢?可以通過天天基金網查看。
波動率越大,代表該基金隨著市場的變動漲跌就越劇烈,從這個角度而言,風險往往也就越大。
某基金的標準差(波動率),來源:天天基金
其中,衡量基金風險的指標主要有三個:
(1)、標準差(波動率):標準差反應的是基金回報率的波動幅度,指過去一段時期內,基金每個月的收益率相對於平均月收益率的偏差幅度的大小,越低說明波動控制越好。
不同類型的基金,標準差的數值也會不一樣,比如股票基金波動大,標準差肯定偏大,貨幣基金波動小,標準差自然就偏小。
我們在比較標準差數值大小的時候,要跟同類型基金去對比。
(2)、夏普比例: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會用夏普比、信息比率等指標來衡量基金風險調整後的超額收益獲得能力。
夏普比率的核心思想:收益率相近的兩隻基金,風險越小越好;而風險水平相近的基金,收益則是越大越好。
簡單來說就是收益風險比,每多承擔一分風險,能夠獲得幾分的超額收益。比如夏普比率是2,則表示投資者每承擔1分風險,預計會獲得2分的投資回報。
所以說,夏普比率越高,那在承擔固定風險的情況下,所獲得的超額回報越高。反之,則說明承擔一定風險所獲得的的超額收益很小甚至沒有。
從概念上來說,夏普比率確實是越高越好。但是很多工具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在使用夏普比率的時候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夏普比率要在同類基金產品中進行比較。如果拿債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進行比較,那就沒有可比性了。畢竟夏普比率考慮的兩個主要因素是預期收益和風險,若債券基金的夏普比率高,可能只是因為其風險較低,並不代表它的收益風險比就比股票基金高
其次,基金產品一段時間帶來較大超額回報時,此時夏普比率反而會變小。這也不難理解,夏普比率是計算收益風險比,其分母正是收益率標準差,即衡量收益率偏離均值的程度,短時間帶來較大超額回報的正偏離也是偏離。
(3)、最大回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最大回撤」越小越好,回撤率越大,基金淨值波動的幅度就越大,對於高位買入的投資者來說,短期虧損的幅度也就越大。
在進行基金篩選過程中,如果僅按照歷史業績選擇排名靠前的基金,那可能就會陷入「冠軍魔咒」,那就不妨將看好的幾隻同類型基金放在一起,借助波動率、夏普比率、最大回撤等風險指標,選擇同一時間段內波動率較小、夏普比率相對較高、最大回撤更小的那隻,這樣的基金會在市場大幅波動時更加抗跌。
建議選擇具有豐富從業經驗,業績突出且較為穩定的基金經理。穩定這一項很考驗基金經理的擇時能力、選股能力、面對市場下跌的應變能力等等。優秀的管理人就是既為投資者創造超額收益,又默默地降低了基金的波動性。不是一時一刻,而是長期奮鬥的目標。
(整理自財富號)
不懼擇時,讓基金經理為你打工,7X24小時快捷安全,點此立即開戶>>>
(責任編輯:DF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