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篇回憶的起因,是因為2020年高考發榜後,網上出現了很多質疑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教育質量的聲音。
這些質疑來源於揚大附中沒有在喜報中和揚中、邗中一樣,打出「400分以上考生數」和「一本達線率」兩個數字。部分家長調用當年招生數據計算後發現,揚大附中本一率與邗中相差無幾,而在家長們印象中,邗中當年中考跨區招市區生源的分數線一直比揚大附中低10分,再加上邗中此次公布400分以上考生人數達到了50多人,而附中只有10人,兩相對比後,一些家長得出判斷:孩子們進邗中成績比進附中的差,可三年後本一率卻相差無幾,高分考生附中也少得多,說明附中教育質量存在問題。
出於是附中校友的緣故,筆者多方了解了「附中沉淪」背後的事實。從附中教職工和教育部門了解到的實際情況顯示,附中和邗中數字上的差距,更多還是來源於生源的問題。比如,今年附中這批高考生其實當年中考時沒有一人進入全市前1000名。而附中生源問題的根源,又在於近年來揚州推行的高中招生政策。
為了維持「揚州高中一哥」——省揚中高分考生在全省排名的地位,揚州市在近年來招生中開放了與邗江的跨區招生,而跨區招生的開啟,簡單說就是用揚大附中的好生源,換取省揚中能夠招收邗江尖子生的資格。這些年與邗中跨區招生的實踐則顯示:附中的非指標生中幾乎沒有達揚中線的,而邗中正常會有幾十人達揚中線。指標生這部分,附中生源分數則絕大多數比邗中低很多。這一系列問題,造成了揚大附中如今在生源上的劣勢。
生源劣勢是客觀情況,揚大附中教學質量究竟如何,其實家長們之前的判斷方法,既存在邏輯的偷換概念(中考錄取分數線低不代表上不了一本,這是兩個概念),也存在統計學上的誤差。如果非要通過數據驗證,其實可以用「推進率」這個指標來觀察,即用中考全市排名去對比高考全市排名,這樣考察更為科學。
談到揚大附中的生源劣勢時,讓筆者不禁回憶起了90年代的揚大附中,曾有那麼幾年,揚大附中也曾有過在生源上與省揚中平起平坐的機會。而現在看來,90年代可能正是揚大附中的高光時刻。
1993年,今天看來,應該是一個頗具紀念意義的年份。那一年,省揚中和揚大附中(彼時還是揚師院附中)還各有初中部,社會上還沒有民辦初中,市區(主要包括廣陵區和郊區)和邗江縣的學校之間還不能跨區招生。就在這一年的春夏之交,揚州第一次在市區實行了小升初考試擇優錄取,省揚中和附中的初中部分片擇優,省揚中轄區裡有育才本部,附中轄區有汶河和廣陵,梅中則包攬了梅小,按語文加數學的考分總分從高到低錄取,當時的揚州市區「初中三巨頭」切走了當時「小學四巨頭」裡的高分生,其他學生則由新華、五中、一中、八中、二中等按地段錄取。
從初中生源說,這一年,揚大附中和省揚中幾乎平分秋色。也就是在這一年,揚州的擇校風猛然興起(事實證明擇校之風起源於擇優錄取),揚大附中初一一個班級的進班人數曾創出過70個人的紀錄。因為是擇優錄取生源,揚大附中對這一屆初中生也相當上心,配置了初中部的精銳師資。
到1996年這一屆學生畢業中考時,作為當年市區僅有的兩所重點高中,揚大附中頭一次採取了抗衡省揚中的政策:以中考三次模擬考綜合成績排名,保送前30名免試升入附中高中,而且保送外學生中考前填報志願時,也被學校要求不得填報省揚中。
採取這樣的辦法,揚大附中力圖維持三年前生源上的均衡狀態,在高中抗衡省揚中的戰略企圖已經十分明確。附中這一戰略的時代背景是,在90年代初,雖然附中和揚中同為市區僅有的兩所重點高中,但省揚中在高中階段的生源優勢已經形成,省揚中可以在揚泰大市招地招班,一流尖子生自然雲集揚中。
有揚州教育界的老前輩口述,在80年代,其實揚州各中學高中高考實力不相上下,五中(現在的田家炳實驗中學)高考超越揚中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後來高考越來越被重視,省揚中的地位一再提高,市裡給的招生政策也大幅度傾斜,意在打造一個高峰,於是在90年代,逐漸有了鶴立雞群的省揚中。
揚大附中當年的93級初一生,到1996年時,已經成了96級高一新生,而很多學生已經從幼兒園同學到了高中,因為都是一條線升上來的。因為揚大附中各類「保尖」政策的實施,那屆揚大附中高一生源,來自附中初中的佔了大半,其他則來自沒有報考省揚中的五中、新華、二中、一中、八中、灣頭、西湖等中學的次頂級生源。
這一屆揚大附中新生進校時才發現,高他們三屆的96屆高三,其實在當年已經放了附中的高考衛星,理科錄取兩個清華(黃李驥和劉珊珊),文科一個北大(李軍),其中李軍還是揚泰大市的文科狀元。而這一屆高三教師很多正好輪換到新高一。兵強馬壯的附中,抗衡揚中的形勢似乎從來沒這麼好過。
1996年對揚大附中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有裡程碑意義的年份。
這一年的8月,高考發榜後揚州泰州正式分家。省揚中原來揚泰第一校的地位,隨之迎來極大挑戰。泰州縣中一直是頂級殺手般存在,姜堰中學、靖江中學、泰州中學,在揚中有地招班的情況下,依舊在歷屆高考中不落下風。揚泰分家後,泰州生源全部失去,省揚中於是將掐尖重兵力投入了市區,那時邗江還是縣,像今天一樣,壟斷著邗江尖子生源,揚中也只能偶爾染指。
泰州生源的失去,從市級層面來講,需要以更大力度扶持省揚中的核心地位,堅決不能讓揚中這個「揚州高考的門面」,在揚泰分家後落到泰州後面而在省裡顏面盡失。於是,將附中尖子生生源讓渡省揚中,成為日後揚州各類招考政策改革的調整對象,也成了歷史的必然選擇,而這樣的政策調整指導思想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且可能還將延續下去。
今天看來,從揚泰分家之日起,揚大附中高中的生源就不可避免地、政策性地走下坡了,只是當年的人們並未察覺。93年-96年小升初擇優培養的幾批學生還在,附中比肩揚中的信念還在。直到幾年後,市區小升初取消擇優又改回地段分配,再後來揚中、附中、新華又改成單獨高中制,附中初中取消,連續打擊,加速了附中生源趕底。
回到1996年,90年代的揚大附中還在繼續創造歷史,新高一學生被給予厚望。隨後兩年,附中97屆、98屆高中畢業生高考雖然沒有出現清華北大新的高峰,但仍有高一的陳一昕考上中國科技大少年班這樣的火箭不時發出來。
直到99屆高考的到來。這一年政策突變,改成了高考後依據估分填志願,而且當年大學擴招,在本科到專科的每一檔都設置了一檔擴招名額(就是交點讚助費,分數線降個幾分錄取)。這意味著過去的志願填報經驗沒用了,讓不少考生、老師始料不及,畢竟這是以前從沒有過的事兒。結果,當年敢報清華北大的人銳減(那年清華文科錄取線還沒南大高)。
最後發榜時的整體數據筆者不掌握,不敢亂說,但就了解的揚大附中某文科班個例來看,復旦、上交大、軍事外國語學院、南大、東大這樣的985大學,考上的不下10個。該班班主任在該屆學生畢業20年後,至今仍能準確報出當年各分段人數的具體數字。可見成績也創造了學校歷史。後來,揚大附中這屆學生畢業後聽說,他們的後一屆更為優秀。而那幾年,揚大附中真可謂揚眉吐氣,風光一時。
但如前文所述,生源危機的種子早已埋下,揚大附中取消初中後,揚州初中變成了樹人一校獨大,附中便再也沒有能力比肩揚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