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讀書?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

2020-12-13 i如是i

偶然看到「拆書幫」之後好奇之下去搜到了這本書。

扒拉了一下目錄之後發現,真是不得了:這不是專治「閱讀拖延症」的剋星嗎?

秉著「有好東西就要分享」的原則,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

有一次在趙周的培訓課結束後,有個學員意猶未盡的和他聊了40幾分鐘。

他就想:都是那麼熱愛學習的人,他們真的要一直通過培訓的方式來學習嗎?

能不能自己通過閱讀學習來提升技能?於是他就有了創立拆書幫的想法。

拆書幫正是基於拆書法,把學習愛好者培養為拆書家為使命,以熱愛拆書學習法的青年組織的社群為基地的非營利性組織。

《這樣讀書就夠了》的主要內容,就是圍繞著「拆書法」來闡述的。

這本書的含金量很高,值得細讀的地方也多,但在與小夥伴分享時,我只選了自己理解的比較充分的三部分,畢竟貪多嚼不爛嘛。

一、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

二、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RIA便籤學習法

第一、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

寫作培訓師湯小小老師說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我們看書學習,最好是帶著功利性的,要有目的,看一本書或者看一部電視,一定是要有收穫的,能為你帶來用處的。

十幾年的「學院式學習」,讓我對「功利」這個詞不太認同,認為讀書就是一件純粹的事,一件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事。

但反思一下自己這些年來買過的書能看完,且用得上的幾乎沒幾本。

就像《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在這之前我看了一周都沒看完,但為了寫分享稿,一個下午就看完了。

不得不承認,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帶功利性的閱讀才是看書的辦法正確打開方式。

我們要做的事太多,要學習的知識也很多,但時間卻是有限的。

所以怎麼利用有限的時間學更多的東西,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在書中把學習者分為三種層次:

一、初級學習者。

初級學習者的特徵,就是把瀏覽知識的數量當做學習的收穫,把讀書當成一件高尚的事,如果要將書裡的內容講出來,通常都是「照本宣科」,典型的例子就是應試教育下的學習方式。

我們不能粗暴地說它沒用,但是這種學習方法,是沒法積沙成塔的, 積起來的也只是一盤散沙。

二、高級學習者。

什麼是高級學習者?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在12歲那年,朋友為了考上溫徹斯特學院而拉上他一起學希臘語。

小夥伴有求,當然是答應了。

於是,漢迪從學希臘語開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考上牛津大學哲學系、苦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學拉丁語……

畢業後,他去了殼牌石油麵試。

面試官納悶:你一個學哲學的怎麼跑來這裡找工作?

然而面試完了,他當即就決定錄用漢迪,理由是:他的頭腦受過良好訓練,內容倒無關緊要。

後來,到了年老回憶時,漢迪說,那些哲學啊、拉丁語啊、希臘語什麼的,自己全忘光了。但這不重要啊,重要的是,「我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將推理用於個人生活。」

查爾斯·漢迪

大家應該都知道《倚天屠龍記》裡有一段,是張三丰教張無忌學太極劍法。

他一邊教一邊問張無忌能記得多少?張無忌本來記了一大半,他再教一遍,張無忌就只記得三招,等張無忌轉了一圈,就全忘了,張三丰說,「忘得可真快,你現在可以去跟人比武啦!」

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張三丰剛教完就要張無忌劍法就讓他全部忘掉?

現在我才明白,這是「學以致用」。

知識就像水,書則是容器,容器是杯子還是大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這杯水從書裡倒進自己的容器裡。

張三丰教的劍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劍意,學會這個,忘掉劍招,他才能得到這套劍法的精髓,出招隨心所欲,變化萬千。

作者說,知識並不值錢,我覺得挺對的,知識的價值並不在於知識本身,而在於我們能不能用這個知識換取到有價值的東西,比如金錢,或者其他成就。

就像我們寫作,就是為了變現。我們報課程學習,老師給我們講授知識,最終也是為了能用來投稿,賺稿費。

可以說,那些學了一兩個月就能上稿的大神,都是高級學習者。她們善於總結歸納、梳理信息,並且把學到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賺錢的能力。

三、學習促進者。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科維說,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會別人,在教的過程,自己會比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

就像我目前正在參加的寫作提高點評班裡的五位老師。

她們和學校裡講課的老師不一樣,學校裡的老師教的是書上的內容,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考個好成績。

而我們這這個班裡的五位老師,都是從寫作小白一路跌爬滾打走過來,她們講得都是自己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切實驗證過行之有效的東西。

在教我們的同時,老師肯定會比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

在這點,我也算有過小小的體會。

過年期間,我參加了頭條官方的集訓營,大家每天都在群裡發自己的文章、微頭條,讓助理老師來點評。

有一天,助理突然說讓我們自己互相點評一下,我正好在群裡划水,就被抓壯丁了。那個下午,我一直在逐個點評,什麼事都沒做。

剛開始是手忙腳亂,半小時過去後,慢慢就遊刃有餘了。

這樣點評了兩天,我再去寫文章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進步了一大截,之前一知半解的東西,就像突然開了竅一樣,寫起來一氣呵成。

因為在不斷指出別人的問題,給出建議,自己就深刻掌握了之前學到的東西。

許岑在《如何成為有效學習的高手》裡,也談到了這一點。

他說在羅永浩那教英文時,有個英語老師印象極為深刻,說自己既會英語又會日語,一個頂倆。

本來她是不會日語的,有天朋友讓她介紹日語老師,她問清情況,突然靈機一動自己馬上跑去報了一個月的脫產日語入門班。

一周後,朋友那裡開班了,她就用剛學完、新鮮出爐的日語基礎知識教課了,然後一邊教,一邊學,學生還特別滿意。

雖然這兩件事壓根就不是同一個級別,但同樣印證了一句話:最好的成長方式,就是和別人一起成長。

二、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書中關於這部分內容,作者講了很多的理論知識,我結構簡單的小腦瓜這樣總結了一下:

構建知識體系,就像在家裡放一個框架合理的書架,把書籍分門別類擺放好,需要用到的時候就可以立即拿出來。

而在自己的大腦裡構建起一個知識框架,就等於知識有了它自己的根基,不會因為沒有結構而顯得雜亂無章,想找某個信息時,就不用像在堆滿雜物的間找一支筆。

當建立知識體系能夠更好的完善我們的學習能力、促進成長思維、批判思維的時候,才是我們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時候。

並不需要在每一個課題上都這麼幹,有一兩個專精的領域就可以了,其他的領域,遵循「夠用就好」的標準。

對於正在參加課程的我們來說,建立知識體系,具體就是「如何寫好故事」。

之前楊不悔老師在20期故事班裡分享過她的故事框架:

開篇—拋出主角之間的矛盾;第二部分-背景回放;第三部分-主角的矛盾發展;第四部分-結局;第五部分-抖包袱。

這是楊老師自己的故事寫作的知識框架。

故事的主線是什麼,主角之間的矛盾是什麼,背景是什麼,結局如何,這些在動筆寫的時候需要用詳細內容去填充的、用精彩的語言去描述。

這是屬於楊老師自己的故事寫作知識體系。

對於我們這些小白來說,構建自己的寫作知識體系,不是照搬老師講的內容。

而是從聽課,學習文章架構開始,再學會往裡填充自己構思出來的開頭、自己利用素材設計出來的情節、懸念等等。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朝半夕就能完成的,一開始是聽課,接著拆文章,把框架取出來,精彩部分進行分析,然後用自己構思的情節填進這個框架。

再過一段時間,就能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寫出一篇能上稿的文章;再寫一段時間,基本上就告別廢稿的狀態。

這也正是從初級學習者到高級學習者的路程。

其實書中講到的這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我們在培訓課裡的學習模式是一樣的。

都是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再不斷地用學到的知識、聯繫自己的經歷、感悟去豐富、填充這個框架,最終達到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取之不盡的知識庫。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刪

三、RIA便籤學習法

RIA便籤學習法的目的是用最簡單的工具和方法來提高我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

用貼便籤的方式聚焦對書中知識的消化和應用,也方便事後整理。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所有種類的書籍,拆書法一般用於致用類書籍。

使用這個方法分原則是以自我為導向: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自己身上找方法,在自己身上加要求。閱讀一本書,我們不需要對書本負責,不需要把書全部看完、記下來;我們只需要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就好。

便籤學習法的具體方法是:

用三種不同顏色的便籤去拆解一本書,以達到化書中的知識為己用的目的。

R:閱讀原文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A2:針對這個知識的運用

具體的步驟作者分了七步,但是我扒拉扒拉,縮成了四步:

一、先思考自己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怎麼提高寫作能力,然後找一本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書,如《高效寫作》,然後快速把書讀一遍;

二、用自己的語言複述

看到對自己目前有用的知識點就用一種顏色的便籤紙(I),用自己的語言簡要複述或總結;

三、寫自己的經歷

針對書中某個知識點,用另一種顏色的便籤紙(A1)寫下自己的相關經歷;

四、最後想一想自己的目標,寫下執行方案

用最後一種顏色的便籤紙(A2)寫下詳細的行動和目標,看完書後,貼在電腦旁或冰箱門上,提醒自己去執行。

執行才是我們看書的最終目的,所以不要看完書自我感動一番,就扔下不管了。

之前看到一篇分享寫作技巧的文章,講的是萬物皆可套用框架結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我覺得可以結合這本書一起使用:

先用框架把閱讀流程框好:看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書中的內容有哪些值得我用便籤記下來;我最終的目標應該怎麼執行才能完成。

看完一本書不是我們的目標,看完一本書能把某些知識消化、運用起來,才是我們閱讀的目的。

總結:如何把書「拆」為己用?不難,掌握以下三點足矣:

1、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

帶點功利、帶著為自己負責的想法去看書,學到的知識,要能在生活中運用,這才是我們看書的目的。

2、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何高效看完一本書、如何整理收藏信息並沒什麼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學習寫作一樣,先建立一個知識框架,再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自己的經歷、感悟等等填充進去,擴大自己的知識庫,這樣才能讓我們不斷成長。

3、RIA便籤學習法

用便籤記錄下書中的知識點、自己那些與知識點相關聯的經歷,以及要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法,然後堅定不移的執行。

希望大家都能把這些方法都用起來,我們一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時間,掌握這三招,讓你的碎片化學習效果更好
    複利的作用不只體現在錢生錢上,通過提升碎片時間的利用率,同樣可以獲得巨大收穫。所以今天的內容,就來談談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自我提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副業就是在碎片化時間建立的。比方說有的人在閒暇時間裡,通過寫作來獲得一份額外收入,這就是高效利用碎片時間的表現。
  • 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成長,只需要掌握這3個方面
    看了這段描述,你可能會覺得薛神醫就是一個很可笑的人。我們多數人的學習都是這樣子的,今天從哪個公眾號看了一篇乾貨,抓緊收藏了,明天去哪個平臺報了個課程,抓緊學習了。1.影響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我們習慣用一些碎片化的時間去獲取信息,即然是碎片化的時間,那麼時間肯定不是很長,在過程中看到的文章,篇幅也不會很長,所以習慣看幾百字的微博,甚至於1000-2000字的短文章等。
  • 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學英語?
    對於大多數朋友來說,很難找到一整塊的時間學習英語。那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學英語呢?本文為大家分享一下哪些內容適合碎片化時間學習以及如何安排碎片化時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是我們在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妥協之路。想要保證學習效果,提升時間投入和產出比,不妨從以下問題入手:1. 那麼多英語內容,哪些內容適合在碎片化時間學習?2. 我如何安排碎片化時間的學習?
  • 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充實自己?
    相信大家身邊都有這種現象,在忙著逼地鐵時也會同時也會拿起手機看看最新的時事;在忙完一半工作時休息下會隨便上網瀏覽下關於工作方面的資訊。這是今天想要說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或者了解更多以充實自己。人們沒有完整的時間學習知識,所以大家希望用碎片化閱讀的方式來獲取一些信息和資訊。
  • 3個建議,讓你正確使用碎片化時間有效學習知識
    那麼在使用碎片化時間之前,準確預估你能利用的時間有多長其實是關鍵,這樣你才知道你應該拿什麼內容去填充這段時間。3-5分鐘的碎片時間:3-5分鐘的碎片時間,對於大神來說可以幹很多事情。比如我有15分鐘的時間,那我可以挑一篇公眾號文章閱讀,大概7-8分鐘就可以讀完一遍。這樣就完了嗎?NO!剩下的時間你可以用一句話或是幾句話總結一下這篇文章到底說了什麼,或者把這篇文章的主旨,標題,小標題,金句再看一遍,想想通過讀這篇文章我學到了什麼?這篇文章是值得收藏的乾貨文,還是一篇虛有其表的標題黨文?
  • 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學英語?
    但是你說想靠小豬儲蓄罐攢錢在北京買套房,那就扯遠了,等攢夠了,儲蓄罐變文物了。現在很多人在利用碎片時間學英語,夢想著有一天自己能開口飆英文,看懂美劇和原版書。這其實和用小豬儲蓄罐攢錢在北京買套房是同樣性質,就是夢。
  • 三個辦法教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人和人之間的成長差距往往是從這些不被重視的碎片時間拉開的,只要能夠將碎片化時間合理利用,我們就可以從中獲得很多實際益處。但是,如果我們希望在碎片化時間內有效完成一個明確的學習任務,則至少需要明確兩個問題:首先,學什麼?在碎片化時間中,我們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學習目標?其次,怎麼學?即在碎片化時間中,我們準備如何達成學習目標?如何保持學習的有效性?
  • 5種方法,利用你的碎片化時間
    這是「弘禾師兄」的第 99 期分享這個世界上,唯一公平的是我們每個人「一天」的時間:24個小時,有錢也不會多,沒錢也不會少。所以如何合理安排你的時間和生活,是決定你未來人生能否發生轉變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 5種方法,利用你的碎片化時間
    所以如何合理安排你的時間和生活,是決定你未來人生能否發生轉變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碎片化學習,就是你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因為這是一個生活和時間極度碎片化的時代,你每年要接受的信息,要比比宋朝的人或17世紀的歐洲農場主,一生接收的信息都多。
  • 抓住碎片化時間,抓住成功: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的四種方法
    聽一首歌;讀一段文章;發一篇朋友圈;和親戚朋友打個電話……。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每天有很多碎片化的時間,例如,上班族至少要花一個小時在通信上,甚至有的人也需要5到6個小時。大多數人會用這個段時間玩遊戲或簡單地睡覺。。也許有些人會利用這段時間看書學習,但這樣的人總是很少。
  • 想做讀書筆記,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就明白了
    有些人,在讀書的時候,想做讀書筆記,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導致看過的書,沒有印象,那這時候,該怎麼做讀書筆記呢?讀書筆記的作用是,可以幫助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清晰地記錄每一篇文章的邏輯脈絡,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記住這篇文章;讀書筆記可以讓一本書從厚變薄,從一篇文章的開頭至結尾,從書中具體的語言文字變成腦子裡抽象的地圖。
  • 讀書有什麼意義呢,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有人問:讀書有什麼意義呢?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以下就是讀書的意義。讀書的意義1.書籍,凝聚了人類文明的精華,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使我們提升專業知識,掌握生存的技能;讀書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生命的質量;讀書讓我們通過作者的文字,走遍世界各地,看遍人情冷暖;讀書讓我們思考人生的奧秘,見識偉大思想的光芒。讀書讓每一個平凡的人,擁有不平凡的人生。
  • 學霸學英語,懂得善用零星時間,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更有效
    文 | 專聊教育君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24小時,想要讓自己每一天不虛度,就要對時間進行精細化的規劃與管理,對於時間的利用要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懂得利用碎片化時間學英語學霸學英語,懂得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善用利用自己的零星時間,學習英語並不需要拿出一整天或者是一整個月來學習,集中、長久的時間來學習英語會讓人感到疲憊,很容易消磨我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學生們也不可能整天都是在上英語課,處了英語,他們還有其他的學科需要學習。
  • 上下班路上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湊越來越快,很難拿出完整的大段時間,碎片化時間利用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我們每天上下班路上的時間完全可以利用起來。上下班,路上的時間你是如何利用的呢?上下班路上其實,很多人有離公司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的通勤時間,加上下班每天有一到兩三個小時不等的時間,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 「書評」三個辦法教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即在碎片化時間中,我們準備如何達成學習目標?如何保持學習的有效性?當然,利用好碎片化時間的重要前提是已經充分利用了那些「非碎片化時間」:上班時間刷淘寶,下班之後狂加班,或者上課時間刷朋友圈,下課之後泡圖書館,這樣導致的結果恐怕就是在時間利用率上「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碎片化時間學什麼?
  • 教你如何利用零碎時間讀書
    我平時酷愛讀書,是讀書改變了我自己的人生。所以讀書也是我打發閒暇時間的一種方式之一。一、充分利用手機和Kindie電子閱讀器來讀書。手機和Kindie的好處在於極其便於閱讀。能夠充分利用好工作和生活中的零碎時間。比如公交車、地鐵上,出差旅途中。甚至是排隊等候時間,上廁所等等。但是我還是更加推薦使用Kindie來讀書。不推薦使用手機閱讀。為什麼呢?因為首先是手機閱讀對眼睛的傷害很大,這還是其次。
  • 上班族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學日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8小時內求生存,8小時外求發展」這句話,其實如何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才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你有充裕的時間用來娛樂,不管是沉浸在小視頻、追劇看番,還是玩遊戲,這些都可以給你帶來短暫的精神上的愉悅,對於學習你覺得可學可不學,但是這種狀態真的好嗎?不學習,你的未來是可以預見的。學習,未來才有無限的可能。為什麼說上班族也有時間用來學習日語呢?
  • 碎片化時間,你是在刷微信還是在學習
    我們的時間海綿中早已被大量的工作、家庭、孩子佔據,我們想擠出一點時間用於考試、讀書、個人成長,但是根本擠不出時間來,或者擠出來的就是這樣一滴滴「碎片化」的時間,又該怎麼應用呢?好不容易有了一點整塊時間了,好像也看不了幾頁書,又累又慢,怎麼破?
  • 學習寫作技巧卻沒有時間?你需要學會如何碎片化寫作
    其實,「沒時間」三個字只是更文頻率低的表面原因,當我們深入研究下去時,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並不是沒時間,而是不懂得時間規劃,不知道如何利用碎片時間完成系統性的寫作工作。在《寫作7堂課》一書中就給出了答案:最好的學習模式是學會規劃碎片化時間實現高效寫作。
  • 讀書能給人帶來什麼好處,看完這篇文章,終於明白了
    有人問讀書能給人帶來什麼好處,說起讀書的好處那可是太多了,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讀書的好處了,接下來說說讀書的好處。讀書就像吃飯一樣。你小時候吃的什麼飯什麼菜你不一定都能夠記得,但是你吃的那些飯,它們慢慢的成了你身體的一部分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