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除夕是這樣開始的。
母親第一個起床,做好早飯,給每個人都準備好新衣,催大家起床吃飯,並開始輕聲細語的囑咐:「要過年了,從今天開始到破五這幾天,說話不要大聲小嗚叫,不敢說打鍋話、走路要慢,不敢打碎東西、弟兄們要和和氣氣,不能生氣,過年生氣吵架對一年都不好,可不敢給別人生氣格格(格格就是鬧彆扭生氣)……」等等等等,連哄惑再嚇唬,說個沒完,我也不敢多問,她說啥我就應啥。
吃過午飯,母親和姐姐剁餡包疙瘩(我們這裡說的疙瘩就是餃子)或者是豬肉白蘿蔔餡,或者是羊肉紅蘿蔔餡,好吃不過餃子,這是辛苦一年才能享受到的人間美食,家家戶戶此起彼伏響起剁疙瘩餡兒的聲音,這「」得得得得」的歡快的音符裡充滿了香香濃濃的幸福年味兒。
過年的真正意義在於辭舊迎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最能體現這個意義的就是貼換春聯。人們極盡所能的把最美好的祝福和嚮往寫進春聯裡,期望著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給春天這個萬象更新的季節播下希望的種子。
春聯的內容不外是祈求平安、如意!快樂、吉祥!和諧、順利!富貴、安康!財源廣進、生意興隆!事業有成、四季興旺!一幅幅春聯讓人寫一寫就心生歡喜,充滿吉祥;讀一讀信心百倍,鬥志昂揚!
譬如「東來紫氣西來福,南進祥光北進財。」一下子就把人融入幸福之中。
譬如「四面求財財到手,八方圓夢夢成真。」把人帶入未來功成名就的遐想當中。
再比如這幅「父慈子孝家和樂,民豐物阜國富安」又把人帶入一種家和萬事興,其樂融融的美好嚮往當中。
吃過早飯,大哥帶著我們小弟兄幾個開始新桃換舊符,這是除夕當天的最重要要的一項工作。
大哥最會寫對聯,不能說寫得多好,但是能看,那時候,村上寫得好的也沒幾個,大哥算是寫得較好的。平時都是先給親友鄰居寫,自己家的往往是除夕才輪上寫。大哥帶著我們先是寫完,隨後就貼。
寫對聯是技術活兒,這是大哥的專利。大哥寫,我負責給他打下手,逮對聯、放對聯、收對聯、找聯句、念聯句,割紙、疊格、倒墨,這些都是我。我對寫對聯這個活兒天生有好感,我喜歡那滿地蹦跳的字花,喜歡那淡淡的墨香,可以說樂此不疲。耳濡目染中對聯中的美好語境時時陶醉著我,使我對對對聯有著獨特的敏感,這也影響到我在學校的學習偏向文科,特別喜歡寫作,後來又苦練書法,慢慢的我把寫對聯這個活兒接過來,終於開始自己寫對聯了。我覺得自己後來在文學和書法上的發展或多或少都有賴於或者說是根植於對對聯的愛好。這裡的話不能多說,一說就說不完了。咱們把話題拉回來。
寫完大門對兒二門對兒,依次各個屋門門門不落都要寫好。這些都好寫,照著黃曆提供的寫一般春聯就行。
難寫的卻是那些小貼,一個個都不能丟了。有燈繩的地方要寫隨手關燈或者節約用電,再不就是小心燈火;炕頭兒要寫身體健康、身臥福地、全家平安;梯子上要寫上下平安、步步登高;水缸上要寫清水滿缸;風箱上要寫手動風來;馬車排子車上要寫多拉快跑、一車千斤、平安駕駛;水管上要寫節約用水、飲水思源;糧柜上要寫糧食滿倉;廚房要寫飯菜飄香、飯香味美;總之就是儘量有意義,有祝福。豬圈要寫六畜興旺;雞窩上也要寫:多多下蛋,有一年大哥突發奇想,寫了一個「雞」空一格又寫一個「蛋」字,問我,你猜我要寫啥?我懷懷疑疑的說:「雞飛蛋打?」大哥卻整著臉不動聲色地補上兩個字,居然是「雞肥蛋大」。我高興得連連叫好!現在想起來還會撲哧一聲偷笑出來。
隨後剩下的就是用整張紅紙裁成正方形寫一個大福字貼影壁,然後再寫一些小福字貼貼牆垛兒或者貼門墩兒,再來一個大鬥方寫春光滿院,大門口要寫出門見喜或者是抬頭見喜。總之,在對聯上,真可謂是不論巨細,不厭其煩,到處都貼滿了紅聯紅貼,紅紅火火的一派喜氣。
然後就是寫神位碼,別看都是小貼,但因為是神碼兒,大哥常常提前洗手淨面,顯得格外的恭敬,寫得慢,寫得儘量工整而嚴謹,一筆不苟,一字不錯。每當寫神碼兒的時候,我的心也跟著懸起來,小心翼翼的充滿了敬畏。
正像有一首歌唱的:「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天地是根,所以人們對天地都是格外的敬畏,往往早在蓋房的時候,也就是在主屋,也就是正房(多數都是北屋)正門的上首門垛上預留一個專供天地的小洞府,也就是神龕,外口用青磚的側面刻上對聯(也有不刻的,每年更新對聯)。
因為特別恭敬天地,所以寫神碼兒的時候首先是寫天地碼兒,正心兒多寫:「供奉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神尊宰之位」,兩旁配的對聯有好幾種寫法,可以寫:「天地有公心,日月無私照」、也可以寫「天高懸日月,地厚載山河」、還可以寫「天德一日清,地德一日寧」都行,橫批都是「天地三界」。
接下來寫灶神碼,那時候農村沒有賣現成神碼圖的,多數都是寫碼兒,寫的時候正心兒上寫「供奉 灶神之位」,橫批是「一家之主」,左右配有對聯,可以寫「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這幅對聯告訴我們他老人家這幾天是去天上匯報工作,平時都是和我們在一塊的,而且還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一家之主。也可以寫「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還可以寫「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就告訴我們,他二十三日去幹什麼去了,他初一五更回來之後是為我們降下吉祥,保佑平安,我們自然是倍加恭敬歡喜迎送。相信就是任何反對迷信的人對這樣一位神靈也會歡喜接受而有所敬畏吧!
灶神在我們這兒叫「照家爺」,我的理解是他老人家就像鏡子,家裡大事小情都被他照得一清二楚。第二層意思是他就像我們家的土地神,照看著我們全家,護佑著我們全家。因為這樣,有時就難免寫成了「供奉照家爺之位」,後來,我還留心到有的人家居然寫的是「供奉趙家老爺之位」,我就想,難道照家爺姓趙?是不是搞錯了?但是卻不敢告訴他。
後來看有關的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很為自己孤陋寡聞寫過「照家爺」的錯誤感到汗顏,好在很多時候還是寫了「供奉灶神之位」,希望他老人家原諒我少見無知,不要和我計較。
再接下來就是寫「財神碼」,一般沒有哪一戶家庭不供奉財神的,天下所有的人都靠財神養活,沒錢寸步難行,都期望財神爺能夠招財進寶,讓自己日進鬥金,過得更幸福,有錢是幸福的最重要的指數之一,誰敢慢待他老人家?
家中如果沒有財神像,就會專門寫財神碼兒,正心兒寫「供奉財神之位」,旁邊也都有對聯,這樣的聯句就多了,此不贅述。
當然也還有五行八作各供祖師爺神位的,如教書的供孔夫子,練武的供關公,唱戲的供狼神,打鐵的供太上老君,都各有自己的講究。
寫完神碼兒就該寫三代碼兒。
三代碼也叫名義碼,上寫「供奉祖宗三代尊親之位」。這是家家戶戶過年都要供奉的。長輩們也不閒著,爹是老大,他和二叔三叔代表全家在除夕的下午,要到祖墳上燒香祭祀,然後把祖先們都請回來供在事先貼好的三代之位上(祠堂是早就沒有了,只能因陋就簡),讓他們和全家人一塊兒過年。頓頓飯父親都是供神靈的同時也供養他們,每年大年初一父親都要帶著一大家所有人給祖先磕頭,一直到破了五再送走。(如今,父親和二叔都已過世多年,現在是三叔在做著這項工作。)
過年供奉祖先,祭拜祖先,這是祖制,也是慎終追遠,不忘根祖的一種孝道和家風的傳承。這是後話,也是長話遠話,急功近利,輕佻浮躁的現代人卻越來越不說這些話了。
舊對聯要撕乾淨,新對聯要貼端正。這是起碼的也是必須的要求。曾經有過偷懶的想法,舊對聯清理的不乾淨,就貼上了,以為蓋上就看不見了就行,被責令返工。曾經有過貼的稍有一點傾斜,被責令重貼,大哥說,字不正,心先病,對聯貼不正,也是心不端正,歪歪扭扭的,別人看見會笑話,自己看著也不舒服。沒辦法只好重新貼正。
對聯貼完了,小院裡立時蓬蓽生輝,全家上下春意盎然,順著抬頭見喜的帖子走出門外,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大門上都換上紅彤彤的對聯,到處都洋溢著喜慶和熱烈,走到哪裡都是一派紅紅火火的嶄新氣象,真的是大地回春,人間換歲,頃刻間就變了容顏。
這一幅幅小小對聯,可能你看上去會感到也很平常,但是對聯裡的平仄對仗音韻意境內涵和趣味其實包含著濃濃的哲學思辨和文化情味,深深地渲染和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可能有些人會說我太傳統太古板吧,但在我卻深以為自豪。
細細回味,老祖宗留下來的對聯乃是一件奇珍異寶,可惜這些年被急功近利的商人們整得千奇百怪,華麗上極盡所能,文化的味道卻日漸淡薄,甚至遺失殆盡。可惜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啊!
又到了貼對聯的時候,時下這耀眼爍目的對聯們讓我歡喜讓我憂,我卻只能靜靜地堅守著手寫對聯的傳統,當一個依然故我的老古董。衷心希望人們都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辭舊迎新固然很好,但是潑汙水的時候,請不要把盆裡的孩子一塊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