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又一次參觀了中國工業博物館,每一次來這裡,都能給我帶來深刻的啟迪和難忘的回憶。漫步在這個展現瀋陽工業騰飛乃至中國工業發展恢宏磅礴歷史的窗口和景點,我感覺「穿越」到上世紀祖國工業如火如荼蓬勃發展的火紅年代。參觀完鑄造館走出館門,發現還有個展廳,原來這裡是工人大食堂,只見木製的餐桌成排擺放,桌上是粗瓷的飯碗、搪瓷的盤碟、鋁製的飯盒,食堂打飯窗臺上展列著工廠的紙飯票、仿糧票式的訂餐卡等,展板上的食譜中有「玻璃廠的黑面饅頭」「紡織機械廠的大包子」「重型廠的紅燒肉」「有色冶金機械廠的香燜鯽魚」「3301廠的醬牛肉」「工具機三廠的酥燒餅」……這些對於我們老鐵西人是那麼的親切。
我和我的父親都曾是瀋陽鐵西工業大軍的一員。家裡還保留著兩個老式的鋁製飯盒。每當看到它們,我就不禁想起那逝去歲月裡的溫馨往事。在國營企業工作的父親、母親兜子裡鋁製飯盒是必備品。那年代工人的工間餐大都是在家做好,帶到工廠吃。食堂供飯菜,工人為省錢往往僅買個菜,主食帶飯盒。晚飯前,母親都會把做好的茄子、芸豆等菜裝到父親和自己的飯盒裡,再裝入饅頭、地瓜,或是生米,這是翌日的午餐。
我上中學時生了病,有一次到父親廠裡的醫院看醫生。中午,父親帶我到食堂吃飯。工廠的食堂真大,叔叔阿姨們有說有笑地排隊打飯,他們手上無一例外地拿著鋁飯盒和瓷飯缸。大家圍桌而坐,互相分享自家做的家常菜或在食堂買的菜,真是一種別樣的和諧與幸福。後來,我作為「知青」下鄉,鋁飯盒也成為必備品,它伴我走過「知青」歲月。後來成為國企職工的我,伴著晨歌暮曲,拎著裝著鋁飯盒的兜子,騎著自行車上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