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獲得海量測評
「神獸歸籠」還沒幾天,讓他們敲鑼打鼓的暑假又要來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孩子們歡呼雀躍著,中高考結束的孩子們更是放飛的自由鳥,迫不及待想要在新的一片藍天下快樂飛翔。
然而對於剛舒了一口氣的家長而言,如何與孩子相處,又成了擺在眼前的問題。
「前幾天,母慈子孝、投懷送抱,後幾天彼此冷靜、暗波洶湧,不出一禮拜,反目成仇、雞飛狗跳…」
(圖片來源於網絡)
暑假已至,如何與你的熊孩子愉快相處呢?
少講道理多傾聽,嘗試走進孩子的世界,
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溝通本身就是一門永遠研究不完的藝術。說話誰都會,但如何去平衡寓教於「說」,這是家長們人生的功課。
孩子在兩三歲時,就開始產生自我意識,你所看到的孩子,一年又一年慢慢生成著自己的主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有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與自己溝通,「他們見到我,總是戴著耳機,或者把自己關進房間,或者乾脆出去和朋友玩一天見不到影,或者就是沉默不語」。
在為你與孩子沉默相對而苦惱的時候,你是否回過頭來思考下,你是不是一個「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經驗主義說教式」家長;你是否站在孩子的立場,認真傾聽完過他的生活、學習和情感;你是否試圖深究地了解過一次他向你表達的情緒背後的故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究竟了解他們這一代孩子的三觀嗎?
從個體上而言,你看到的孩子真的是你理解中的孩子嗎?
他們目前享用的、經歷的,是否已經讓你的「過來人經驗」失效了?
基於你自己的三觀對孩子進行揠苗助長的粗暴性「輔導」,是否對孩子是一種強壓和創傷?
在綜藝《小鬼當家3》第七期中,剛上初中的黃詩蕾是一個有點內向的女孩,按理說優越的家庭條件和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應該讓她感到十分幸福,然而詩蕾卻似乎總有著解不開的心結。
短短一期20多分鐘的節目,可火藥十足了整期節目。
(圖片來源於《小鬼當家3》)
黃詩蕾首管經濟大權,為爸媽買了她心中他們會喜歡的吃的用的,卻被爸媽指責花錢無度(一趟超市就花了上千);
黃詩蕾喜歡自己悶在房間裡玩史萊姆混泥,爸爸因為「作業沒寫完又在玩」為由,扔了她的史萊姆泥,「大哭」「離家出走」「恨父親」的後續,讓看客們都感覺到這個家庭關係的搖搖欲墜;
在家中覺得壓抑無趣的黃詩蕾買了個小貓,剛拿回家卻被爸媽「你就三分鐘熱度,養不好這個貓」為由直接送了人,讓這個孩子徹底對父母失去了溝通與和解的欲望。
(圖片來源於《小鬼當家3》)
在這段如履薄冰的家庭關係裡,老來得女的父親,以他們那一代人的思想,通過每天在外忙碌,想為自己的寶貝女兒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事實是也做到了);
而媽媽呢,無微不至地給女兒提供了全方位式物質條件滿足,卻以沉默者的方式,關注著孩子和自己丈夫之間的鴻溝。
(圖片來源於《小鬼當家3》)
然而,仔細深究這個家庭和這些矛盾,彼此的不理解是彼此關心,但卻依舊傷害的根源。
黃詩蕾的父母始終覺得,我提供給她最好的物質條件,她就會開心和快樂,另外,媽媽已經作為家庭主婦陪伴著她了,我們已經努力做到了「物質和陪伴了」。
然而黃詩蕾的對節目組的傾訴卻是「爸爸永遠不見蹤影,答應陪我去xxx,也永遠落空」「媽媽不懂我到底喜歡什麼,我懶得跟她說了」。
黃詩蕾的爸爸覺得她玩史萊姆泥就是玩物喪志,然而孩子玩泥的原因就是因為她覺得和爸媽相處壓抑,她想通過捏泥來解壓和放鬆自己,而所謂的「沒寫完作業就玩」,也是父親不了解情況下的腦補判斷。
(圖片來源於《小鬼當家3》)
正是因為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會導致孩子被誤判,激發彼此的矛盾,讓孩子喪失開口的欲望,從而失去彼此溝通的機會,從而形成惡性的循環。
讀懂孩子的行為,與孩子健康地共情,是你價廉物美的親子相處秘笈。
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他所處的時代,你與孩子的溝通會更順暢,你們的負面摩擦也會愈發減少。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機會和他們多共度一些時光吧,談論他們喜歡的事情,分享你的生活工作,把孩子當做家庭裡的重要成員,讓他們參與家庭的大小事宜,共同決策,這種溝通和相處,會讓孩子認同自己是家裡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會讓你與孩子走得更近。
(圖片來源於網絡)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家長們會忍不住感嘆:「我這可不就是養了個活菩薩,還要耐心養著供著」。
但是,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優良的品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習慣都來源於你們的影響,這是你們需要專注一生的事業。
胡適曾說,「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最大的意義,並不是待你的恩,將來你長大時不要忘了我怎樣教訓你,你要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