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2008年以後,隨著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更迭,兩岸關係逐漸回暖,美臺軍售的蜜月期可能就此結束。但是,此種觀點顯然過於樂觀,近日美國政府宣布六項總額將高達64.63億美元(其中未含潛艇第一階段設計費)的對臺軍售案便證明了這一點。
這六項對臺軍售案分別是:4套E-2T預警機升級套件(2.5億美元),30架「阿帕奇」(即AH-64D)攻擊直升機(25.32億美元),330枚「愛國者Ⅲ」防空飛彈及相關設備(31.00億美元),32枚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及2具仿真器(2.00億),F16A/B、F5E/F和C-130等多型戰鬥機、運輸機零配件(總額最高可達3.34億美元),182枚「標槍」反坦克飛彈(0.47億美元)。此次美臺軍售共開闢5項「先河」,「阿帕奇」攻擊直升機、「愛國者Ⅲ」防空飛彈、潛射型「魚叉」反艦飛彈及附加在「阿帕奇」攻擊直升機中的「刺針」空對空飛彈和「地獄火」空對地飛彈,均是美國首次售臺的先進武器。
美臺軍售問題由來已久
二戰接近勝利之時,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愈來愈露骨地表現為「扶蔣反共」。為此,美國向蔣介石政權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以幫助其打內戰。當蔣介石政權敗退到臺灣以後,美國仍然對其提供武器支持,雖然售臺武器與美軍的現役武器差別很大。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以來,美臺軍售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並成為中美雙方鬥爭的焦點之一。1979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卡特籤署了《與臺灣關係法》(TRA),成為美臺軍售的「法律依據」。1982年8月17日,中美兩國籤署了「八·一七公報」,美國承諾會逐步減少對臺軍售直至最終解決問題。與此同時,為降低該公報對美臺軍售逐年制質限量的影響,美國裡根政府對臺灣口頭做出了所謂的「六大保證」,成為美臺軍售的又一藉口。
「八·一七公報」無疑為徹底解決美臺軍售問題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可能。但是,近30年來美國並未完全履行公報承諾,只是根據所謂的「法律」或「保證」不斷售臺武器,致使美臺軍售問題愈演愈烈。
中美建交以來,美臺軍售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冷戰後期),美國懾於中國在美中蘇三角戰略中的作用,對臺軍售規模較小、性能較低。這一時期,美售臺武器雖然數量較大,但是主要是一些陳舊落後、退役淘汰的「滯銷品」,包括S-2E/2T反潛機、AN/TPQ-37迫擊炮、「佩裡」級護衛艦、「基林」級驅逐艦等,美國還協助臺灣研製「雄風」「天劍」、「天弓」等型號飛彈和「經國號」戰鬥機。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美國強化對華遏制政策,將臺灣作為牽制中國的一個重要籌碼,對臺軍售規模較大、性能較好。這一時期,美國一改以往多供老舊和過時裝備的做法,向臺灣提供了一大批高新武器,包括F-16A/B戰鬥機、「愛國者Ⅱ」防空飛彈、E-2T「鷹眼」預警機、SH-2F反潛直升機、AH-攻擊直升機、「新港」級登陸艦、「諾克斯」級護衛艦、「毒刺」防空飛彈等。
2000年至2008年(小布希執政期間),美國全球戰略重心進一步向亞太地區傾斜,美國臺海政策由「模糊」走向「清晰」,美臺軍售與美國國家利益、東亞安全戰略實踐及對華政策考慮相結合的趨勢日漸明顯,美臺軍售的戰略重點也開始從幫助臺灣防禦和維持臺海軍力平衡轉移到美推行對華「積極防禦部署」上來。這一時期,美售臺武器主要特點包括:一是更具攻擊性,如「紀德」級驅逐艦、AIM-120C7「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等;二是立足兼容性,如「聯合戰區模擬系統」(Joint Theater Level Simulation,JTLS),該系統是美軍盟軍都有的模擬演習裝備,專門留有接口可以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以及日本、韓國及美國全球駐軍同時聯機,進行聯合作戰模擬演習;三是充滿針對性,例如針對大陸裝備SU-27和SU-30戰鬥機,美國不僅不斷幫助臺灣提升F-16A/B戰鬥機性能,而且向臺出售各類先進的空對空飛彈。
美臺雙方各有盤算
在美臺軍售這場以「和平」為幌子的買賣中,買賣雙方都試圖從中得到什麼呢?
就買方臺灣來看,臺灣當局熱衷於臺美軍購顯然是出於「依美圖存」的現實需要。臺灣向美國購買大量武器裝備,除了試圖通過「洋武器」提升軍事實力以增加「討價還價」及「以武拒統」的籌碼外,主要是迎合美國「以臺制華」的戰略,通過交納「保護費」形式尋求美國政治上的支持和軍事上的協防。
對於此次美國政府宣布六項對臺軍售案,總部設在紐約的「臺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指出,美臺軍售案有個圓滿結果,讓華府許多官員以及支持臺灣的人士鬆了口氣,證明美國對於馬英九的「國防政策」沒有疑慮;馬英九則通過「總統府」發言人王鬱琦表示,華府宣布對臺軍售,不但象徵過去八年紛擾的結束,同時亦代表一個安全和平及臺美互信新時期的開始。
就賣方美國來,美國政府熱衷美臺軍售顯然是出於謀求利益的內在需求。就經濟利益而言,冷戰結束後,美國面臨軍備裁減的大趨勢,再加上武器裝備正常的退役和淘汰,因而堆積了大量「軍備垃圾」,急於尋求保護的臺灣自然是理想的「軍備垃圾收購站」。
例如,前些年美售臺的4艘「紀德」級驅逐艦早在1999年就已全部退役,美國曾向希臘、澳大利亞等國推銷,均遭婉拒,若就此封存這些艦艇又需一大筆經費,從經濟利益出發,美國將它們轉售給臺灣其情不難理解;就戰略利益而言,「以臺制華」是美國的既定戰略,兩岸「維持現狀、不統不獨」最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為此,美國試圖通過美臺軍售和軍事合作,將臺軍建設納入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使臺軍建設服從於美國臺海政策的需要,從而確保兩岸軍力平衡,達到牽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