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4-6歲的小男孩聚在教練身邊,第一次體驗籃球投籃。
很正常,沒有一個投中的。
一個小男孩趕緊看了旁邊坐著的媽媽一眼,媽媽微笑著說:沒事,只要投,肯定能投中。
小男孩和其他孩子一起,繼續投籃。但明顯感覺這個男孩時不時的瞟向媽媽的方向,其他孩子輕鬆地第5次、第7次差不多都投了進去,這個男孩終於在第12次嘗試後投了進去。
跟教練擊掌後,興奮地跑道到媽媽身邊,媽媽轉憂為喜「你看,我說吧,只有你想做,肯定做得到!」
你是不是也經常這樣激勵過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做,就能做到」,我也經常這麼幹。
不過我慢慢發現,針對簡單的事情或者說孩子之前做成過的事情,這話很有效果,但針對複雜的事情,這話反而會起反作用。
比如我周末輔導孩子寫英文作業。平時每次作業只有2頁,也都是簡單的連線或拼寫單詞,注意力集中情況下10分鐘完成綽綽有餘。
不過因為前三次作業忘記,這次我們需要補做6頁,加上新的2頁,一共是8頁作業。我預估了下,按照以前的速度,在預留中場10-20分鐘休息時間的前提下,1個小時肯定可以完成。
女兒也早早爬起,要在出門上課前補完作業。看她信心滿滿,我也暗自欣喜。
攤開作業本, 女兒開始寫。但還沒過5分鐘,我就發現她慢慢吞吞、磨磨蹭蹭。開始有點畏難情緒。
我考慮到其實題目並不難,只是頁碼比以前多,於是鼓勵她:只要你做,你肯定可以做到。
誰知,這句話並沒有起作用。根據後來情形的發展,女兒狀態反而越來越差,各種分心懶散,就是沒法像以前那樣集中注意力。直到折騰了半個小時把我耐心耗完,暫時以她崩潰大哭收場。
為什麼我鼓勵她:只要做,就能做到,似乎反而激發了某些她的畏難情緒呢?
這讓我聯想到老公的一貫教育態度:我們從小沒人管,還不是一樣考上大學。意思是不用太在意女兒教育,有這個基因,只要她做,肯定做得出來。
有次看北大心理學教授李松蔚的採訪,說到北大師兄家裡孩子教育請他支招,師兄師姐都是超級優秀的人,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想學習,他們很疑惑憑著他們的基因,孩子想做,分分鐘做得到。
在成人的世界裡,很流行這句話:只要做,肯定做得到!表達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信念,是一碗必要時值得幹掉給自己打氣的雞湯。
然後對於孩子來說,這句話卻並不是時時能提神醒腦、補氣益血的。
用經典教育電影《墊底辣妹》中頗有教育方法的補習班老師坪田先生的話說就是:「只要做就能做到,這麼說是不好的。假設沒有做好,那就是證明自己無能了,孩子會越來越消極。」
這是男孩玲司的母親將玲司送到補習班時,她告訴老師坪田,只要玲司願意學習,他一定能考上名古屋大學的法律系。因為玲司的爸爸就是名古屋法律系畢業。篤定的玲司母親就跟我篤定的老公或者李松蔚篤定的北大師兄一樣。
「只要做,就可以做好!」對孩子成長來說,容易忽略以下問題,從而引發孩子的消極情緒,適得其反:
能言善辯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不善言辭的孩子,熱情開朗的父母也可能生出內向膽小的孩子。也許父母很擅長某件事,小時候就已經小菜一碟,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也許就難於上青天。拿自己的情形來要求孩子,沒法感同身受孩子所遭遇的內心困境,容易忽略細節強求結果。
但凡是動態的,也就會需要根據反饋進行調整,有可能上來在不了解環境的情況下,容易做出偏差動作,但不要緊,我們可以據此調整做事的方法 ,達成最終的完成。如果一直對孩子強調「只要做,就可以做好」,而不管不顧其中動態的過程,孩子卡在開始的地方前進不了,就會懷疑這句話的合理性。
很多父母在分享這句話時,背後包含的往往是自己奮鬥的前半生,前半生很長,其中也一定碰到了很多問題,但只有結果是最振奮人心,令人印象深刻的,而那些其中遭遇的困難很容易成為父母忘卻的記憶。仿佛成功只是憑著一股信念完成的,這種教導方法無形中給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發現當一個人經歷失敗和挫折後,歸因於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時,面對以後類似問題就會產生一種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如果一個孩子對某件事(比如學習)已經有習得性無助心理或行為的時候,父母一味的鼓勵「只要做,肯定做得到」無疑是給孩子更多自身歸因的消極暗示,加劇此前心理和行為。
在女兒崩潰大哭不肯完成補習作業後,我躲到房裡反思了一會,發現每次2頁作業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好完成,但累計到8頁作業,對於她這個年齡來說,還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首先聽上去的數量就是一個巨大的無形壓力,儘管她的腦袋在調動一切資源應對依然覺得壓力山大。其次我的「只要做,肯定做到」讓她也開始自我懷疑,「做了半頁,不容易,又做半頁,還有那麼多,媽媽說肯定做得好,是不是我太笨了?」於是不想做的情緒就跟著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出來了。
反思之後,我把這次補習任務幫她進行了分解。漏掉的作業需要補,就像犯過的錯需要彌補一樣,但是可以根據孩子年齡及實際情況量力而行。本次任務優先完成上次布置的2頁作業,然後再補1頁之前的作業,也就是需要完成3頁任務。把這個方案說給女兒聽以後,她很快答應,併集中精神很快完成。儘管狀態神勇,我在她寫完3頁之後,馬上幫忙收進了書包 不再評價和強求。據此作業事件告一段落。
孩子的成長由每一個時刻每一個具體事件構成,孩子也可以不管不顧自己就長大了,但是能不能成材就看概率了。
現在家長普遍重視教育,就是希望能夠提高孩子成材的概率,加之時代發展變化,現在孩子的成長環境已經和父母一代完全不同,他們面對的世界不同,他們受到的誘惑不同,他們經受的挑戰也不同。
遇到事情,哪怕再小的事情,父母不要以為鼓勵一句「只要你做,肯定做得到」就可以了,那當代父母到底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切實幫助到孩子呢?
人會天然的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評估事情的難度,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個習慣一定需要改一改。你覺得6歲孩子每天寫10個字很簡單呀,別人家某某也做到了,但是到了自家孩子,就需要結合孩子的精細運動發展以及之前的習慣綜合評估,我家孩子每天寫10個字對孩子來說難不難。真正從孩子視角進行評估,也許會發現初期階段,我家孩子只能堅持寫3個就不錯了,那就從簡單的開始,而不是一句「只要你做,肯定做得到」丟下不管卻強求結果。
有個【舒適區-拉伸區-恐慌區】的理論非常適合父母用來理解孩子的成長進步過程。
從教育孩子角度來說,孩子現在呆的區域是舒適區,如果家長看到其他家孩子哪方面比自家孩子強,也很想推孩子到那個新區域,這個新區域對孩子來說就是恐慌區。直接推過去的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做不好產生恐懼心理或者開始表現不錯,但後期倒退嚴重。
所以睿智父母的做法是先推孩子到舒適區和恐慌區中間的拉伸區活動活動,讓孩子先適應拉伸區的節奏,當孩子已經把拉伸區變為新的舒適區後,再推孩子前進一步,即可到之前家長想要的區域。
在從舒適區到拉伸區到新的成長區過程中,父母依然需要觀察孩子可能碰到的困難。孩子到達某個新高度猶如自己蓋房子,父母需要幫忙搭腳手架護孩子安危,也引導孩子不斷分解搭建別墅的過程,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那整棟別墅蓋完,孩子既能收穫想要的結果,也能享受整個過程。
腳手架並不幹涉孩子自己的搭建,很多事情並不需要父母過問的那麼詳細,但是知道有父母的陪伴,孩子會在遇到事情時需要指引的時候,就可以找父母提點或討論。然後繼續往前前進。
「只要做,肯定做得到」確實是一句很激勵人心的金句,每次聽到,我依然覺得未來無限可期。
而用在實際的教育中,卻要慎之又慎。不要讓成人的雞湯成為阻礙孩子前進的動力。
——————
歡迎關注@虎虎升薇 ,一個考了心理學證書、學習了正面管教課程卻依然每天與娃鬥智鬥勇的80後職場媽媽。升級打怪太耗心力,一起來抱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