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日本特派記者 杜海川】在日本流傳這樣一種說法:「山數富士,茶數靜岡。」茶與富士山都是靜岡縣的名片,富士山下就是靜岡綿延數十裡的茶園。2017年是中國龍井茶產地浙江省與日本靜岡縣慶祝結為友好省縣35周年。《環球時報》記者跟隨中日韓三國記者聯合採訪團來到靜岡,近距離體驗當地獨特的茶文化。
靜岡縣是日本最大的茶鄉,日本全國的茶園面積為4.62萬公頃,靜岡一縣就達到1.87萬公頃,佔全國約40%,而茶葉流通量佔全國約60%。由於獨特的地勢和氣候條件,靜岡縣適宜栽培茶樹,從古到今都是著名的茶產地。靜岡所產的綠茶稱為「靜岡茶」,與京都府宇治茶、狹山茶並稱「日本三大茶」。茶園是靜岡縣一道獨特的景色,乘坐新幹線或在高速公路開車經過,常常被漫山遍野的大片茶園所吸引。靜岡茶之下還有一些地域品牌,包括掛川茶、菊川茶、牧之原茶、袋井茶等,各市都在交通要道豎起當地茶葉品牌的大字招牌。
近年來,日本喝茶的人數在減少,加上來自中國等產茶大國的衝擊,靜岡綠茶的銷路遠不如前,靜岡人不得不調整思路,在開發抹茶等更受年輕一代歡迎的飲品的同時,加大對茶產業的潛力深挖。靜岡縣對茶的開發可謂淋漓盡致:不僅由縣政府文化觀光部牽頭推出了各種「茶都之旅」觀光路線,靜岡市還組織繪製了「茶巡遊地圖」,將當地主要茶莊、茶廠和茶吧標註出來,並安排專門的公交線路。與日本其他地方供應免費飲水不同,靜岡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商超綜合體的用餐區供應的免費飲品是抹茶飲。從機場、旅館到超市便利店,茶做的各種特色食品、飲品和紀念品琳琅滿目,遊客還可以親自進入茶園體驗採摘,品嘗一道道與茶有關的茶料理(如上圖)……
Green-pia「喜作園」位於靜岡縣牧之原臺地,是一家集茶園觀光、茶葉採摘、餐飲購物為一體的茶產業綜合體。每年4月到10月,遊客可以在此體驗摘茶活動。在Green-pia牧之原工廠大樓的參觀通道,遊人可以透過玻璃參觀茶產品製作的全過程。工廠直營店內可享受茶水服務,選購各種茶的周邊產品。記者還在日本同行的推薦下品嘗了濃度最重的綠茶冰激凌,苦中帶甜,別有一番滋味。
工廠外是一家以茶為主題的「丸尾原」餐廳,餐廳的特色就是所有菜品都選用當地茶葉製作,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茶葉天婦羅。天婦羅是日式料理中常見的油炸食品,用麵粉、雞蛋與水和成漿,將新鮮魚蝦和時令蔬菜裹上漿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而丸尾原選用附近茶田摘取的茶葉新芽,配合綠茶和茶葉渣等,與當地駿河新鮮的河蝦做成獨特的茶葉天婦羅。除此之前,茶葉麵條、牡蠣茶豆芽、抹茶涮肉、融入茶葉成分的茶鹽和茶甜點……將茶完美融入到日本傳統的懷石料理中去。用餐時,頭髮花白的奶奶級服務員一絲不苟地為每一位食客更換餐碟、上下菜品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一位中國同行後來回憶說,看到門口迎接他的「銀髮族」服務員行跪拜禮,有些不知所措,腿一軟差點也跪了下來。
靜岡掛川市東山地區所產的「東川茶」在日本很有名,每年可有四次的採茶期,分別是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新茶期、6月中下旬的二茶期、7月下旬的三茶期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的秋冬茶期。掛川茶的獨特之處在於沿襲被稱為「茶草場農法」的傳統種植方法。靜岡茶農在幾百年的種植過程中摸索出獨特的種茶方法:將從茶草場收割的芒草等曬乾、切碎撒在茶園,讓它們鋪滿茶樹周圍的田地。茶草分解後會成為堆肥,可以培育出更高品質的茶葉,還能避免水土流失,並遏制雜草的生長。在幾百年的茶葉種植中,這種傳統的方式沒有被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所改變,因而在無意之中保留了300種以上的珍稀植物,其中7種為當地特有或瀕危物種,保護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的農業發展模式得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認可,2013年5月,「茶草場農法」被認定為世界農業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