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白讀財經
來源:功夫財經
文/嶄崩刀
經過多次宣稱被規劃上市後,螞蟻集團自己的規劃終於發布了。7月20日,螞蟻集團表示將在上海科創板和香港聯交所主板同步發行上市,瞬間激起了千層海浪。
在從美股退卻轉至港股,港股A股在深層次漸趨合流的情況下,螞蟻集團推行A+H上市可謂最聰明的選擇。不管是A股還是港股,對此都會樂見其成並予以推動,這從其雙雙表態中就可窺見一斑。
由此推想,螞蟻集團將挾巨大的投資偏好預期,從兩大資本池吸水,成為最大贏家。但是,為A+H上市已經連續「轉型」的螞蟻集團,真能夠延續從預期到現實持續對接的理想嗎?
1
螞蟻上市,資本狂歡
螞蟻集團被傳多次計劃上市,部分是對其持續不斷得到融資後的良好估值的反映。最早在2015年時,就有消息傳螞蟻集團將要上市。當年,螞蟻集團完成A輪融資,額度約18.5億美元。
2016年時,螞蟻B輪融資約45億美元,翻了一番還多;到2018年C輪融資,暴漲至140億美元左右。等到完成C輪融資後,螞蟻集團估值就達到了15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萬億,由此超級獨角獸的美好預期在產生後就更牢不可動了。
螞蟻集團推動上市完全是可以想到的事情,事實也正是如此,螞蟻集團想要上市了。
除了融資估值外,龐大的業務、巨量的用戶、超強的技術等等,也在背後發揮不容忽視的作用。
首先,從支付、金融、科技這三大板塊業務來看,螞蟻集團可以說是打通了引流到變現的商業模式;第二,支付寶具有10億級用戶流量,藉助其生活場景的落地,不僅能夠實現流量創收多元化,而且能夠競爭存量市場,達到數據沉澱的效果;最後,在將金融牌照囊括入懷後,以B端對接服務為新模式,螞蟻集團一舉實現了由重資產擴張到輕資產服務的轉變升級。
根據媒體報導可知,越來越「輕裝上陣」的螞蟻集團,2019年營收達到了1200億,其中淨利潤為170億元。
此外,阿里2019年度自然年財報稱,其於去年9月取得螞蟻集團33%股份後的一次性收益,在四季度確認該收益上調人民幣23億元。算下來,阿里六年從螞蟻集團股份中獲利已達715億元,這從側面證明了螞蟻集團強大的創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螞蟻集團藉助支付寶應用,在國際化路上也已經取得了實質性成果。目前,螞蟻集團服務範圍已經覆蓋超過56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戶,其中1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本地電子錢包。
總的來看,螞蟻集團服務已經涉及全球總人口超過一半的程度。因此,全球化給螞蟻集團帶來了更大的想像空間,這是來自資本的無敵誘惑。當然,這一切成績與在此之上的預期,最終都轉變成了資本對螞蟻集團發出的上市誘惑。
2
從「屠龍少年」到資本寵兒
曾經怒吼著力戰銀行的支付寶已經蛻變了。如今,螞蟻集團正在面對萬億級資本誘惑。7月初就有媒體報導稱螞蟻集團將在香港完成IPO,目標估值為20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4萬億左右。
據悉,螞蟻集團在此次IPO中將拿出5%-10%的股份,募資規模相應將達到100-2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為700 -1400億元。如果這一IPO付諸實行的話,那麼將成為年度全球最大規模的IPO。
當時螞蟻集團當時儘管未表態要進行上市,但其謀求上市的意圖已經早先顯露,更遑論其為此先行進行的連續轉型了。
可以說,根據A+H上市要求,螞蟻集團已經布局多時。早在去年年末,螞蟻集團就宣布全面加速推進全球化、內需、科技三大戰略發展,其經營目標已經在淡化金融色彩、突出科技性質。
到今年3月份時,支付寶方面宣布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廣泛推動生活場景服務發展,包括美食、住宿、出行、城市服務等窗口被調前置,而且多項主要產品也開始「去金融化」,同樣被貼上了「生活服務」的標籤。可以看出,螞蟻集團謀求科創板上市可謂不言而喻。
此外,6月22日時,螞蟻集團正式改名,由「小微金融服務」變成「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還宣稱將全面服務社會和經濟數位化升級的需求。7月20日,螞蟻集團在宣布將要A+H上市計劃時表示,融資金額將被用於進一步支持服務業數位化升級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徹底將此前金融色彩為主轉述成科技性質為主。
總的來看,不管是淡化金融色彩,還是調整戰略目標,螞蟻集團一系列操作的目的都很清楚,就是為同步上市做準備。
按照A+H上市的要求,螞蟻集團在調整適合自己的定位:
首先,科創板的適用對象就不是金融螞蟻,這是硬性的底線;
其次,根據市場估值偏好情況可知,變身科技或網際網路企業的螞蟻集團將會獲得比作為金融螞蟻更高的估值;
最後,自2017年開始的強金融監管之手,也在促使螞蟻集團適應新情況。
在儘管日益嚴厲的情況下,暴利逐漸消減、紅線逐漸增加,金融科技企業去金融化是必然選擇。但是,對螞蟻集團來說,在金融營收仍佔重要比重,科技服務由前景變成實錘還未落定時,其不斷高漲的市值預期可能存在一定的虛高。
3
擺不脫的金融,看得見的風險
螞蟻集團去金融化轉向平臺或科技服務自2017年就已經逐步開始行動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消費金融包括花唄、借唄、網商貸等還是其利潤重頭。
2017年時,借唄淨利潤為61億元,淨利潤為34億元,二者淨利潤合計為95億元,在螞蟻集團利潤佔比高達73%。2018年時,儘管遭遇嚴監管,花唄和借唄仍然分別提供了3.7億元和35億元的淨利潤。
2019年,根據《財新》報導可知,螞蟻集團聯合貸款規模已達2萬億。此外,據悉螞蟻集團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跟250多家金融機構達成合作,支持27種貨幣結算。這麼看,螞蟻集團去金融化並不徹底,也無法真正做到去金融化。
螞蟻集團儘管已經開始走向平臺或者科技之路,甚至將客戶與場景分配給合作金融機構,但可能主要是作為上市手段或者為達成科技升級目標積累資金。即使如此,其to B業務是否能夠長期達到預期也是問題。
對於螞蟻集團來說,其主要業務經驗都是在跟個人與小商戶合作,面向的是B2C,因此轉向B2B可能需要較長時間適應。時間意味著變數,螞蟻集團要完成業務模式的轉變可能並不樂觀,特別是在國家監管不斷加碼的形勢下。
某種意義上講,螞蟻金融一直在監管空白或者模糊地帶前進。但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後,大量資管新規、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非金融機構投資金融機構意見等紛紛出臺,新生的強監管環境開始削減其「利好」。
螞蟻集團以花唄借唄為主的融資業務受到了影響,其由表外資產被納入表內統一監管,由此小額貸款ABS模式被堵住了大塊。螞蟻集團為保住這塊業務,當年年底就對旗下工資進行了增資,並擴大了借唄和花唄業務的開放範圍。
不僅如此,對私人存款和螞蟻集團都具有重要意義的餘額寶也受到了影響。很多人應該非常明顯地感受到,把錢存在餘額寶已經越來越沒有「意思」了。這一轉變的原因在於,監管限制了「T+0」的單日贖回限額,還同時禁止了非銀機構墊資行為。
今年7月17日,《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施行,儘管有被認為是利好螞蟻集團的事情,但這部分業務屬於金融還是科技仍然處於模糊狀態。因此,螞蟻集團離科技或網際網路可能比想的更遠。
單在科技方面,螞蟻集團離其估值距離也並不「親近」。就技術而言,螞蟻集團主要聚焦於Blockchain (區塊鏈)、AI(人工智慧)、Security(安全)、IoT(物聯網)和Cloud computing(雲計算),商業模式則是售賣科技產品和科技解決方案,包括收取產品服務費。
螞蟻集團科技業務屬於前景廣闊,但也主要是前景廣闊。在構建起技術矩陣時,螞蟻集團相應承受的投入和競爭也在激增,對其盈利水平、技術水平和商業模式提出了整體挑戰。
有媒體報導,2019年螞蟻集團技術服務營收佔比為45%左右,明顯距離其宣稱要達到的80%還遠遠不夠,更不必說相關的投入和產出比率了。
總的來看,螞蟻集團金融比重過高、轉向B2B尚需時間適應、新變現模式還沒成熟等內部難題,加上越來越嚴的監管趨勢,已經構成了強大的變數。
未來,更加不確定的是政治波動和疫情持續是否會將波及螞蟻金服的國際戰略運作,以及廣泛脫鉤後港幣與美元兌換分離對港股市場輻射力的影響,都可能損傷預期和現實之間的連續性。
當前,在只看美好、不看隱患,只看預期、不看連續的潮流裡,或許需要與資本的誘惑稍微拉開距離。當然,從中短期來看,它無疑是一塊肥美的蛋糕,只要你一直能夠跑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