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冠聯賽的賽制把所有參賽俱樂部分成了東亞區和西亞區,並規定東、西亞兩區的比賽在決賽之前各自獨立進行。換句話說,東、西亞球隊在決賽前不會相遇,這樣就保證了西亞球隊一定能打進決賽。
東亞俱樂部在亞冠賽場上對西亞俱樂部有壓倒性優勢。
這個東西亞分區的賽制是從2014年開始的。當時亞足聯對亞冠改制的時候,給出的理由是東西亞地理位置相距較遠,東、西亞的部分聯賽賽制時間不同,亞冠過早相遇不利於各球隊備戰(伊朗、卡達的聯賽和歐洲一樣,是誇年度的,烏茲別克斯坦聯賽時間和東亞的聯賽一樣,不跨年度)。這僅僅是亞足聯找的藉口罷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為了限制東亞俱樂部。
在俱樂部層面上,東、西亞足球發展差距巨大,中超、K聯賽、J聯賽、奧超這樣聯賽水平基本都超過了西亞大部分聯賽水平。西亞俱樂部在亞冠賽場上競爭力不足,自從2002/2003賽季(首屆亞冠是跨年度的,也是唯一一屆跨年度亞冠)至今的16個賽季,東亞俱樂部12次奪冠,西亞俱樂部只拿到4次冠軍。自2011賽季卡達的阿爾薩德奪冠之後,西亞俱樂部再沒有拿過冠軍。
西亞人為打破東亞俱樂部壟斷搞出分區的賽制。
眾所周知,亞足聯一直是被西亞人掌控的,相比而言東亞各國家協會話語權偏低。這些西亞人把控的亞足聯為了打破東亞俱樂部對亞冠聯賽的壟斷,就想出了這麼一個東、西亞分區的辦法。這樣以來,在決賽之前東、西亞球隊不會相遇,就可以保證西亞球隊至少能進決賽,而讓東亞各強隊先捉對廝殺。
亞足聯一直在醞釀這個賽制的推行,到了2013賽季,廣州恆大在亞冠上大殺四方,引起了西亞的恐慌。打進8強的4支西亞球隊,除了德黑蘭獨立淘汰武裡南晉級外,其他三支全部出局,其中杜海勒被廣州恆大兩回合6-1屠殺。隨後德黑蘭被首爾4-2橫掃,西亞球隊全軍覆沒。緊接著,廣州恆大又在半決賽兩回合8-1狂屠柏太陽神。要知道,當時的廣州恆大僅僅是個亞冠二年級新生,如此強勢的表現讓西亞人感到不安,便加速推進了亞冠改制,在隨後的2014賽季便實行了東、西亞分區的賽制。
怎奈東亞俱樂部依舊強勢,改制後依然包攬亞冠冠軍。
這個賽制,說白了就是西亞人為了打破東亞俱樂部對亞冠的壟斷而制定的。但顯然西亞人打錯了如意算盤,東、西亞俱樂部的實力差距絕不是這個賽制能改變的。自2014賽季改制至今的5個賽季,亞冠冠軍依然被東亞區俱樂部全取奪得,分別是西雪梨流浪者、廣州恆大、全北現代、浦和紅鑽、鹿島鹿角。西亞俱樂部在改制後的五次決賽中全部敗北,豪取五連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