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的圈子文化可以為惡,使公共權力私人化,也可以為善,形成很多自組織團體。
這和熟人社會有關。
11月29日,在騰訊社會研究中心、騰訊NEXT IDEA創新平臺和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新融合:走向日常的科技與人文暨騰雲峰會」上,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大柵欄社區5萬人,如果說換成比特社群的話包括兩層甚至三層,如果面對面,它的好處是什麼,熟人社會,這個規模不超過五百人。騰訊微信諮詢過專家後設置的,一個群不能超過五百人。
羅家德教授以對「複雜網絡」的研究聞名,最廣為流傳的是他的「圈子」說。廣義的「圈子」在管理學中通常指 「網絡」,社會學中常常是指 「社區」或「社群」,中國人的圈子文化可以為惡,使公共權力私人化,也可以為善,形成很多自組織團體。
11月29日,在故宮舉行的騰雲峰會上,羅家德向媒體解釋了社群管理,「一個五百人的小社群怎麼組織起來的,想讓他發言就可以發言,這就是自組織社群,還有羅振宇知識社群,可能形成兩層規模甚至更大規模,像鹿晗粉絲團就三層結構,怎麼鼓勵他們自我組織,還能夠自我治理,自我成長,又有集體行動,不管是培育的過程,還是讓他們產生秩序的過程,這些粉絲團之間可能針對一句話不爽互掐,怎麼形成他們秩序的過程,以及最後還能夠發動他們集體行動的一個過程。」
在網絡社群,粉絲可以實現自我管理,自願為idol做貢獻、自我再造,為什麼現實的社群,我們的鄰裡關係卻越來越冷漠?怎麼樣讓社區居民也可以有粉絲社群那樣的活力,自我升級自我改造,自願為社區做貢獻。
從網絡社群到現實社群,都是羅家德的研究範圍,他相信只有人人參與才能創造真正有活力的社區,他致力於通過社區營造的方式重新將人凝聚起來,自我造血改變社會。羅家德社區營造的實驗從臺灣到四川災區,又拉到北京大柵欄和上海嘉定,在長達8年的「社區治理實驗」中總結出從線下到線上的新「O2O」模式。
「從前的社區竟然死了,變成居住的小區,而不再是鄉裡鄉親的社區,社交不見了。」羅家德說,過去的社會都是熟人社會,現在都是陌生人,這樣的社區變成睡城,大家只在那裡睡覺,社區的全部事情都找政府。全世界走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都發生這種事情,我們的目的就是進入社區,我們會用各式各樣手法,發現社區裡有很多非在職的媽媽,先搞媽媽教室,大柵欄多半是老人,我們就搞一些老人的活動,最後他們發現我們天天見面會點頭的人,竟然有這麼多共同的行動想要做,這樣他們開始自我組織起來了。我們強調社區營造最後造的是人,固然造了社區,造了政府,最後改造的還是人。
未來的社區如何結合大數據、社交媒體?AI盛行年代,如何打造網絡社區?11月29日,羅家德在演講中談了很多關於社區,你可能還不知道的事。
今天的演講題目是《比特重構社區》。我們的研究團隊確實正在社區中間做大數據收集分析、以大數據增加社區治理能力的研究。
但是,為什麼我一開始從社區營造上講這件事情?很簡單的道理就是,我們如何收集數據?如何能夠不侵犯隱私地收集數據?又如何能夠通過這些數據得到有用的治理指標和治理知識,這遠比我們只是用爬蟲到網上亂搜一通有用,因為搜下來的東西不見得對我們增加治理知識有幫助。
但是這馬上讓我們想到了剛才張海波(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講到的一個事情,我們大人能不能進出兒童的比特社區之中,能夠用他們的語言跟他們對話,而不只是想把他們的手機收掉。同樣地,我們也要思考是想要進入社區居民的比特世界之中,還是只是想把他們的手機收掉?我們就以大柵欄社區營造為基礎,開始談大社區的治理。
社區營造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如何去解決社區的問題和事情。我們過去是「等、靠、要」,等著政府解決,還是社區居民能夠自組織、自治理、自發展、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有一整套做法才能夠實現我們這樣的想法,而且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夠非常有效地進入他們的比特世界之中。
做法很簡單,我們一方面要培訓,就是不斷地培訓社區居民了解社區營造和他們自組織自發展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陪伴,看到他們如何自我組織起來,發展下去。此外我們也要了解社區,所以需要各式各樣的社區調查,以及最後我們要對整個事情進行評估。這個過程實際上很好玩,我特別要介紹一下為什麼大柵欄社區吸引了我們的團隊。很重要的原因是,當初,西城區很誠懇地希望我們合作做一些事,我們在西城區到處尋找能夠跟傳統北京文化結合的社區,老四合院。
在進行了一些社區調研之後,我的一個合作夥伴沈巖教授到大柵欄就不肯走了,因為他說在這裡找到了老北京所剩不多的味道。我們當然很感謝得到大柵欄社區街道的支持,今天我們的街道主任蘇浩也在這裡,大柵欄投資公司賈榮主任也在這裡,我們共同形成了一個團隊,和梁肖月共同推進這件事情。
第一步,進了社區,辦了很多大柵欄市井文化講座,也辦了很多調查,可以有很多定性和定量研究對社區人文地產進行了解,對社區400戶定量調查,同時我們也做了一些對大柵欄老北京文化的了解。大家可以看得到這裡其實有很多很多老北京的素民生活。
第二,我們做的是培力,我們不斷告訴能夠願意接納我們的社區居民們,如何去理解一個社區發展的過程。在這些培力過程中我們把社區組織從種子開始培育成為小苗、再到小樹,希望小樹將來慢慢成長,能夠自我成長,自我造血,而且能夠承擔很多社區中間的工作。
當然,最後我們要進行微公益創投,在眾多提案中能夠得到他們到底誰能夠把這個事情做好的信息,我們鼓勵他們參加自組織培育的過程。最後我們得到了26個社區自組織,分布在整個大柵欄街道之中。
強調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大柵欄這個地方,我們會非常期待能夠在這裡看到更多今天的主題,文化如何跟比特結合。為什麼?因為大柵欄這個地方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發源地,它也是徽班進京的地方,它還是社區居民仍然保留一些京劇文化傳統的地方,是京劇的發源地。今天還可以看到像梅蘭芳等人的後代還住在這些地方,雖然已經不是職業京劇表演者了,但今天為止還保留了京城文化的餘脈,這是很重要的。今天很多大城區都是老建築留下了,新文化進入了,又能看到多少老的傳統還在傳承著?
最後進入什麼叫做大數據社區治理這個核心議題。當我們有了26個社區自組織,我們不再是拿著服務外包的錢做二三十場活動帶動社區居民、服務社區居民,而是讓社區居民自己做自己的育幼、自己的養老和大媽廣場舞、京劇票社等等自我服務的活動。所以我們一年中會有將近300多場活動。
我們過去當然很希望這些活動能夠都由我們的人員參與、輔導,跟著他們一起來進行各式各樣的培育,使得他們能夠繼續自我組織自我成長。但是我們漸漸發覺這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所以開始鼓勵大家用微信。
但實際發現,即使這個社區都是老大媽甚至八十幾歲的人,還在參加我們的活動,他們有自己的微信群,只是不會邀請你參加。直到能夠真正進入他們的社區培育他們、陪伴他們,走過這樣的一段路。在我們的團隊和地方政府一起努力進入到他們的心裡之後,這些社群終於向我們開放,於是我們有了39個微信群,終於可以在毫不侵犯人家隱私的情況下收集到了700多位社區活動的活躍分子、社區能人,他們是帶動整個社區活化的比特資料,這些資料對我們而言的意義在於,它不但能讓我們了解這些社區活動進行的狀況,而且會幫我們形成很多社區治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把他們平常的足跡全部在網上保留了下來。
原來我們還在想要花一點錢鼓勵大家上網鼓勵大家把照片上傳,鼓勵他們在活動過後把活動資料整理出來。後來我們忽然發現,其實這都是不需要的,因為他們每天自拍互相在社群中間傳、互相炫耀,使得這個比特社區非常活躍。
最後,社區營造的核心是人,通過剛才一連串過程,我們希望社區居民都參與到社區活動之中。
最後我覺得有一件事情是特別難得的,因為我們的社區營造竟然是從一個羌族部落開始的,這就是我們後來在災後援建的楊柳村的羌族部落。
謝謝大家!(文/洪燕華)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