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公園「地少樹多」,只有門口的花圃還有空間種些常春藤
中國園林網3月13日消息:昨天是植樹節,不過,泉州市民的植樹熱情卻讓園林、林業等部門有些尷尬:多年義務植樹熱潮下,各公園大多「無地可種」甚至「樹滿為患」,西湖公園多出來的樹,如果移種,足夠再造半個西湖公園。
泉州市綠化辦、園林局及森林公園管理處等部門,呼籲並建議市民,在植樹之外,參與種植花草、認捐認養植株,都能達到綠化目的。
記者從泉州西湖公園管理處獲悉,西湖公園將在本周日(本月17日)種一批常春藤,歡迎市民參與體驗;同時,泉州森林公園有約4000棵桂花樹,歡迎市民們認養。
市民關心綠化 公園「樹滿為患」
「今年有幾千人想來植樹,我們最終選擇了460多人次,種下1000多棵樹。」泉州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張學武說,該公園目前很難找到大規模空地可植樹。
西湖公園也同樣「樹滿為患」。「近幾年每到春天,機關、學校、企業各單位都來諮詢植樹。以前的樹苗都長大了,如今公園裡的樹太多了,如果移種,足夠再造半個西湖公園。」西湖公園管理處負責綠化工作的史純興介紹。
泉州市綠化辦介紹,市區已幾乎沒有成規模的空地可供市民植樹了。泉州市園林局的小馮說,市區除豐澤東海地區、洛江部分地區屬「新區」,其他地區綠地覆蓋率都很高。
除了種高大喬木 種花種草也能綠化
「市民種樹形成一種誤區,愛種高大的喬木。其實,種花草也能取得一樣的教育意義,並且過程更簡單,孩子的興趣也更高。」張學武說,科學的綠化是經規劃、分層次的。比如林間套種,大樹底下種灌木,灌木之下種花草,這樣對環境益處更大。
「想到公園植樹的單位,以學校居多,特別是幼兒園和小學。」史純興說,老師和家長們都想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企業組織植樹,多在於營造企業文化,常有『紀念林』冠名等要求,而機關、學校等單位組織植樹,出發點在於公益,在有地的情況下,公園都是把植樹的機會優先讓給學校的孩子們。
認捐、認養樹木親近自然的另一方式
雖然可植樹之地已不多,但認捐、認養樹木也不失為市民親近大自然的另一種方式。
記者從泉州市林業局和園林局獲悉,推廣市民認養認捐樹木,泉州最早可追溯至約10年前,「但當時市民這方面意識不強,宣傳力度不太夠,且收費標準不統一,推廣效果並不太好。而廈門、漳州等地則推廣得不錯」。
泉州市園林局表示,目前正嘗試將認捐、認養樹木引入城市綠化當中。豐澤區東海新區的濱海公園,市區部分街頭綠地將開放給市民或企業認捐,而正在規劃當中、佔地約5000畝、位於洛江區河市鎮的泉州植物園,建成後也將劃出一塊地,專供市民認捐、認養樹木。
「認養的市民往往將樹木視作家庭的一部分,甚至是成員之一。愛護的同時,還能和林業、園林部門一起養護它。」張學武說。
推薦閱讀:
湖南:植樹節瀏陽種下16萬株樹苗
廣西河池開展2013年植樹節全民義務植樹活動
甘肅省五年累計義務植樹4.45億株
江西南昌縣掀起全民植樹新高潮
(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