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要
教育 2.0 時代,教育信息化受到國家大力支持。2.0 時代要求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 續發展機制,構建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達 42557億元,比上年增長 9.43%。教育部 2018 年財政撥款收支總預算1479億元(2017 年總預算1378 億元),其中教育支出1343億元,佔財政撥款預算支出的 90.8%。
受人口因素影響,高等教育市場前景樂觀。高等院校的數量近十年一直在增加。從 2009年的 2300 所學校發展到 2018 年的 2663所。本專科生為例招生人數 09年為 639 萬人,18年為 790萬人。0—14 歲人口18 年達到了 23523 萬人。高教市場仍有大量潛力可以釋放。
公司深耕行業多年,擁有王牌產品。公司從成立之初一直深耕於高等教育的數據與諮詢服務,在整個行業中形成自身的品牌效應。公司合作高校客戶為985、211、一般本科、示範/骨幹高職、一般高職,包含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在中國教育部門批准 2500 所高校中累計合作 706 所,正在執行籤約項目的 569 所,其中服務年限在三年以上的客戶佔比為 83%。公司所撰寫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是中國大學生就業的權威數據,已連續出版11年。自出版以來,受到政府、高校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藍皮書的典範。
風險提示:行業發展不及預期、市場競爭風險。
1 麥可思:中國高教管理數據與諮詢產業的開拓人與領軍者
1.1 高教管理數據與諮詢產品服務商
麥可思數據(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高校數據管理跟蹤平臺的建設者。公 司同時基於高校教育教學、教學管理和畢業生的質量數據,建立來自於社會需求一方的常態 反饋機制,為高校未來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公司於 2015 年 10 月上市,股票代碼為 833861。
公司發展歷程:持續深耕高教數據與諮詢服務
2006年10月成都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1 月麥可思公司正式啟動「中國高等教育追蹤評估系統(CHEFS)」項目。CHEFS 在中國第一次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專業性的、具有第三方公正性的全國範圍資料庫,在中國第一次將大學畢業生的工作 能力科學地分類、定義和量化,是中國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科學地調查和評估中國高等教育人才供應及產業需求。2008年11月17日,麥可思公司正式受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產學合作教席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2009年4月22日麥可思(MyCOS)北京公司正式註冊成立。2009年4月20日麥可思(MyCOS)與中國社科院-社會文獻出版社正式籤訂出版合同,撰寫的《2009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此後大學生就業報告成為公司王牌產品之一,每年都能得到社會媒體的反響。2016 年 6 月成立「廈門大學—麥可思中國高等教育數據中心」。
公司股權結構及子公司:股權集中,子公司輔助母公司行業
公司實際控制人為王伯慶教授,個人持股比例達到 61%,其次為成都君立安企業管理諮 詢中心,持股比例 10.71%。華勤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 8.93%,北京榮氏亨達教育諮詢有 限公司持股比例為 4.46%。王伯慶董事長,於 1995 年 10 月至 1996 年 12 月,在華盛頓州人力與教育董事會任資深經濟學家;於 1997 年 1 月至 2005 年 12 月,在華盛頓州社會與健康服務部研究與數據中心任資深研究經理;2006 年 1 月至 2010 年 11 月,在西南財 經大學任商務數據挖掘中心主任、教授;2011 年 12 月至今,在西南財經大學任中國教育 需求研究中心主任。具有深厚豐富的教育與數據分析背景。公司為了更好的開展教育諮詢業 務,先後建立起數據科技,教育諮詢子公司服務於集團。
公司主營業務
公司主要有兩大業務。一為提供數據跟蹤評價智能平臺支持。公司的數據跟蹤評價智能 平臺主要功能是狀態跟蹤、問題發現、決策支持和效果測量等,該產品包括在校生發展年度 評價、教學過程質量管理平臺、畢業生短期、中期和長期跟蹤評價、用人單位使用與需求評 價等六個細分項目類別。二是基於數據的諮詢和解決方案業務包括專業建設、教學質量、教 師發展、生源管理等內容。
公司通過研究資料分享、培訓、講座、電話跟蹤等方式直接向目標客戶銷售公司的產品 和服務。公司目前已建立相對完整的銷售管理體系,為直銷模式,無經銷商,麥可思公司銷 售團隊直接管理銷售機會、制定銷售目標和完成銷售任務,並且麥可思還建有自己的項目管 理等售後服務團隊,並有完整的銷售管理和項目流程流程。
公司直接面對高校、院系/專業、教育廳/局等機構客戶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通過標準 化及定製化的產品和服務獲取服務收入。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於標準化和定製化產品和服 務,標準化產品和服務通常是採取標準化收費體系,主要通過工業化生產方式實現成本控制 以保障其盈利空間;個性化產品和服務採取單獨收費。
1.2 財務狀況:主營持續增長,保持良好勢頭教育信息化產業不斷發展,帶動公司主營業務增加
公司發展勢頭迅猛,16 年到 18 年三年期間主營業務收入持續增長,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22%。公司的增長得益於教育部門對高校的大力支持,也得益於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越來 越多學校對數據管理充滿興趣。
期間費用得到控制,研發費用相對穩定
公司三項期間費用(銷售,管理,財務)從 16 年的 28,937,282 元上升到 17 年的33,570,246 元 和 18 年的 34,358,270 元。由於營業收入的增長高於費用增長,期間費用佔 營業收入的比重持續下降從 16 年的 39%下降到 18 年的 31%。成本日益得到控制,公司的費 用管理更為合理和有效。
銷售費用主要是職工薪酬費用,租賃物業費,交通及差旅費和辦公費用。銷售費用從 16 年的 18,716,370.45 元增加到 17 年的員 21,712,472.67 元,而 18 年趨於穩定保持在21,238,895.96 元。工薪酬費用逐年增加, 從 16 年的 10,486,306.29 元增加到 18 年的13,031,544.03 元。主要原因是人員的擴充增加。
管理費用主要包括職工薪酬費用和辦公費用。由於 17 年以前公司把研發費用放入管理費用,17 年開始單獨列出。因此在扣除研發費用後,管理費用從 16 年的 10,261,847.00 元,上升到 17 年的 11,269,097.45 元和 18 年的 13,610,149.52 元。由於管理人員的增加和用人成本的上升,職工薪酬費用從 16 年的 6,045,062.80 元提升到 17 年的 7,007,120.20 元和9,636,607.89 元。另一項大的支出為辦公費用,從 16 年的 466,462.25 元增加到 17 年的564,420.27 元和 18 年的 601,288.03。
財務費用主要包括利息支出,匯兌損益和手續費支出。由於該公司甚少有長期借款,因 此財務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極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研發費用主要包括職工薪酬費用,交通及差旅費和辦公費用。近三年研發費用趨於穩定, 16 年為 14,590,679.51 元,17 年為 17,502,728.99 元,18 年為 14,885,129.76 元。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略有下降,但總體保持在 10%以上。
2 高等教育數據跟蹤與諮詢服務行業:承接教育信息化春風,揚帆起航
教育信息化是指將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應用於教學與科研,對教育資源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其基本特點是教育資源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一般來說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硬體設備,軟體及後續服務,雲技術和數據服務和增值服務。
電信運營商位於產業鏈的上遊,主要針對「寬帶網絡校校通」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網際網路覆蓋、寬帶接入等網絡環境的建設工作。同時,電信運營商擁有大量的終端用戶,在推廣運營教育信息化系統方面具有渠道優勢,可與技術服務商以分成合作的方式提供教育 服務。我國的電信行業高度壟斷,主要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家提供相關服務,具有壟斷優勢。
技術服務商主要分為教育平臺提供商和教育應用提供商。教育平臺提供商為教育主管部 門和學校提供服務,按照客戶要求定製搭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 務平臺」等平臺類產品。教育應用提供商則為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學生、家長等提供各類 軟硬體教育產品。目前教育信息化軟體產品的消費主要來自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主導建設的 信息系統採購,在選擇教育信息化系統供應商時,政府和學校會考慮企業產品的穩定性,是否有過往的成功案例,因此,已進入到教育信息化產品供應、有良好品牌效應的技術服務商 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內容提供商一般在線下有一定的優質教育資源,如師資、教材及輔導資料等,通過獨立開發或與技術提供商合作,將教育資源進行信息化處理,從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終端用戶可分為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師生及家長。
2.1教育行業趨勢:從信息化 1.0 時代邁向 2.0 時代,進入轉折階段
教育 1.0 時代主要是硬體建設,完善各個學校的教學設施,確保大部分的學生可以享有 優質的硬體設施,例如投影儀,電腦機房等設施。隨著通訊手段和網際網路應用的發展,教育 產業走向了 2.0 時代。這一時期,教育信息化逐漸實現從建設到應用的轉變。這一階段更為 注重學校師生考核平臺建設,教育資源線上獲取的通道建設等內容。
2.0 時代要求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構建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個 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實現更加開 放、更加適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續的教育。為此需要做到「三全兩高一大」 的發展目標和「三通兩平臺」建設。
八大行動助力教育 2.0 發展
在這兩個行動綱領的指導下,總共開展了八大行動。其中我們不難發現該八大行動的內 容與高等教育數據跟蹤與諮詢服務行業的宗旨不謀而合。教育部所推出的 2.0 發展計劃,預 示著未來高教行業的發展趨勢。總體來講,與麥可思公司的主營業務有密切關係。
高等教育數據跟蹤與諮詢講究的是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和教師的日常課程開展,評定教 師教學課程質量和學生學習情況。從而更好開展日常教學工作。
無論是教育治理能力優化行動還是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都要求轉變現行的課程評價 系統,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導意 見,優化教育業務管理信息系統,深化教育大數據應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教育 業務管理、政務服務、教學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建立「覆蓋全國、統一標準、上下聯動、資 源共享」的教育政務信息資源大數據,打破數據壁壘,實現一數一源和伴隨式數據採集。完 善教育數據標準規範,促進政務數據分級分層有效共享,避免數據重複採集,優化業務管理, 提升公共服務,促進決策支持。
信息素養全面提升行動,要求制定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組織開展學生信息素養 評價研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適合我國國情、可操作性強的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和 評估模型。啟動「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建設行動」,推動人工智慧支持教師治理、教師教育、 教育教學、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推動教師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創新 師範生培養方案,完善師範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師範生信息素養培育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
2.2國家政策導向:財政補助,國家政策傾斜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教育部教育經費逐年增加,教育行業市場需求旺盛
近年來,隨著文化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針對教育行業的經費總投入也在持續 增長。據教育部統計,2017 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達 42557 億元,比上年增長 9.43%。2017 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 827122 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4.14%。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 GDP 比例連續六年保持在 4%以上。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持 續增長,也體現了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堅定信念。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 2018 年部門預算》,教育部 2018 年財政撥款收支總預算1479 億元(2017 年總預算 1378 億元),其中教育支出 1343 億元,佔財政撥款預算支出 的 90.8%。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發布的 2017 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 示,2017 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 42562.01 億元,比上年的 38888.39 億元增長 9.45%。2016 年,我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 38888.39 億元,比上年的 36129.19 億元增長 7.64%。
由下圖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在義務教育的投入佔比最大,其次便是高等教育。其投資金額 達到了一萬億元。而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在高等教育層次幾乎達到了 25000 元的水平。由此可 見國家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決心,也從側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產業的潛在規模。教育信息化產業 將會是未來的一片藍海。
政府教育政策引航教育市場
從教育部政策制定來看,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 的第五專題: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究,中明確指出本階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任務主要三個。一 為培育高等人才,二為提升高校教育質量,三為提升研究質量和研究領域多樣化。
培育高等人才。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培養符合現代社會技能需求的人才。牢固確 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加強就業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創立高校與科研院 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二,優化人才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複合型、技 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優化區域布局結構。設立支持地方高等 教育專項資金,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新增招生計劃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 區傾斜,擴大東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區招生規模,加大東部高校對西部高校對口支援力度。鼓 勵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率先發展。建立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軍隊人才培養體系。
提升高校教育質量。主要分為了教師質量提升和課程教學改革評估體系完善兩個部分。前者需要加大教學投入。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把教授為本科低年級學生授課作 為重要制度。在研究生階段,建立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 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後者則是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 學制,促進文理交融。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充分調 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促進高校、 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 教學相結合的團隊。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
提升研究質量和研究領域多樣化。提升研究質量需要做到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 成果轉化,規範校辦產業發展。積極參與決策諮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 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 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 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 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中國幼兒人口增加。高教潛在需求仍旺盛
教育產業目前規模不斷壯大,其未來情景也相當樂觀。雖然人口增長率在下降,得益於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從絕對數值上每年新生人口仍舊十分龐大。從 11 年開始 0—14 歲人 口不斷上升,18 年的時候更是達到了 23523 萬人。從增長率角度來看,09 年人口自然增長 率為 4.87%,18 年為 3.81%。隨著人群的教育程度上升,新生代父母對教育投資的比例不斷加大,對教育產品的質量也日趨嚴格。可以預見在未來,父母對子女的高等教育更為重視。近 5 年來家庭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消費支出佔到可支配收入的 8%左右。由 13 年的 1398元上升到 2226 元。
大數據教育市場迸發
從另一方面基於大數據的教育管理服務市場規模也在逐年上升。我國大數據產業蓬勃發 展。2017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為47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0%。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在 2020 年很有可能超過10000億元。2017年我國教育大數據市場規模約 53.1 億元,同比2016 年的 33.9 億元增長了 56.64%。
3.1 公司競爭地位:進場時間早,在行業已打響知名度
公司從成立之初一直深耕於高等教育的數據與諮詢服務,在整個行業中形成自身的品牌 效應。在公司 11 年的發展歷程裡,獲得高校、政府主管部門、研究機構和社會公眾高度認 可。公司合作高校客戶為 985、211、一般本科、示範/骨幹高職、一般高職,包含除西藏外 的所有省份,在中國教育部門批准 2500 所高校中累計合作 706 所,正在執行籤約項目的569 所,其中服務年限在三年以上的客戶佔比為 83%。由此可見,客戶的品牌忠誠度和粘性 相對較高。另一方面,基於該行業客戶粘性高和專業化的特點,新近企業不容易獲得市場份 額。作為全國首批開展此類服務的企業,麥可思累計了大量的市場經驗以及形成了廣闊的人 脈。根據公司介紹,在國內目前還沒有類似機構提供這樣全面服務和產品,也沒有一家企業服務數量如此多的教育機構。
3.2 技術與人才優勢:專業化技術團隊,與多家大學成立合作組織,與教育部 門進行廣泛合作
公司已經建立起一整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體系,形成了數據採集、數據挖掘、實時智 能展現、報告生產、雲計算、SaaS 服務、數據安全、移動網際網路及其移動端應用程式等完 整的技術鏈條。公司配有專業的技術團隊不斷原創及更新自己的技術體系,使之保持先進性、 領先性。高校管理服務的數據產品和綜合解決方案需要依靠數據建模、挖掘和解讀技術。公 司的數據挖掘和解讀團隊是由創始人王伯慶博士親自建立和培養的,是目前國內數據行業中 最專業的團隊之一。王伯慶博士本人是勞動力經濟學專家,有 25 年人力市場研究、數據建 模、挖掘和解讀的工作經驗,團隊成員多為國內外名校數學和統計學專業背景,包括原零點 研究諮詢集團研究總監吳垠博士、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郭嬌等研究人員。
麥可思與廈門大學合作成立了「廈門大學—麥可思中國高等教育數據中心」,與西安交 通大學共建「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協同研究中心」,與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 研究中心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與西南政法大學合作成立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與評價協同研究 中心。麥可思是中國教育智庫聯盟發起單位並當選為執行委員會成員。
麥可斯在 11 年的發展期間,與許多國內官方機構甚至國際機構進行合作。其領域主要 圍繞在大學生畢業去向,以及就業質量報告上。公司能夠獲得如此多的項目合作機會,說明 了麥可思在高教數據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業內享有廣泛知名度。
3.3 產品優勢: 就業報告處於行業壟斷地位,智能助教順應行業發展潮流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作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服務領域中的知名品牌,公司所撰寫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是中國大學生就業的權威數據,已連續出版 11 年。自出版以來,受到政府、高 校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藍皮書的典範。這是一份基於科學的數據調查、藉助於 統計學和勞動經濟學的科學體系來研究高等教育的權威報告,更是一個結果評價的研究系 統。其中既保持對畢業生去向分布、就業與月薪、工作能力、求職、自主創業、讀研與留學、 高考志願填報、滿意度等主要年度指標的全面的跟蹤研究與趨勢分析;也新增了失業與預警、 核心知識、職業任務、專升本、就業弱勢群體分析,以及振興產業對應的專業分析。
每年報告發表都會引起社會強烈地反映。在整個行業中目前只有麥可思公司連續 11 年 發布大學生就業報告。11 年紮根該項目,形成了公司獨特的數據搜集技巧以及數據收集渠 道。無論是數據搜集和分析,或者是品牌知名度都是其他公司所不能比擬。因此,公司在該 領域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目前來講,其他公司因為缺乏如此廣泛的數據收集來源和沒有該 方面的品牌影響力,無法超越麥可思公司。
麥可思智能助教
麥可思智能助教(MyCOS Intelligent Teaching Assistant),簡稱 mita,是一套智 能教學系統,用來輔助教學。目前 Mita 覆蓋 750 多所高校,4000 多位老師,16 萬多名學生, 每天產生上萬條課堂行為記錄。Mita 實時記錄在教與學的過程裡所產生的客觀行為數據, 可以了解老師的教學投入與學生的學習參與,這也與調查產生的數據互為補充。智能助教作 為教育信息化產業的領先技術,麥可思公司於 16 年開始投放使用。從該方面我們也可以了 解到,公司一直處於行業的發展前端,順應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麥可思為廣大教育工作者 提供最前沿的科技以提高教學質量。
【重要聲明】
本報告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但新三板智庫不對其準確性和完整性做任何保證。本報告所載的觀點、意見及推測僅反映新三板智庫於發布報告當日的判斷。該等觀點、意見和推測不需通知即可作出更改。在不同時期,或因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分析方法,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載觀點意見及推測不一致的報告。
報告中的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新三板智庫對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詢價。本報告所載信息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且並未考慮到個別投資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不對因使用本報告的內容而引致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客戶不應以本報告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報告做出決策。
本報告版權歸新三板智庫所有,新三板智庫對本報告保留一切權利,未經新三板智庫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發表或引用本報告的任何部分。如徵得新三板智庫同意進行引用、刊發的,需在允許的範圍內使用,並註明出處為「新三板智庫」,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