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2003年,第一支電子菸——如煙誕生在中國,這項新技術迅速創造近1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而2006年央視針對如煙不實宣傳和戒菸效果造假的曝光,讓如煙無奈走向海外,中國電子菸市場進入沉寂。
2009年袁樹青第一次進入電子菸行業;主營電商渠道,當時做的是戒菸輔助產品:黃嘴白杆的仿真煙電子菸與戒菸貼片,戒菸糖,漢草等產品。
當時蒸汽文化在歐美地區已經形成氣候,而中國電子菸依然停留在非常初期的試水階段。這一年,中國菸民消費了全世界38%的捲菸——接近2.3萬億支,但因吸香菸而間接致死的人數超過100萬人。
袁樹青真切地認識到菸民對替煙產品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而銷售的仿真煙電子菸具有很強的功能屬性,消費者也基本全部都是菸民。
2013年,淘寶店鋪的等級就衝到了四皇冠位置。
2014年,中國的電子菸市場規模上升至一億美元,電子菸總產量將近6億支。當時雖然還未找到一款各方面都優秀的電子菸產品,但是袁樹青卻已經看到了電子菸透著光亮的未來,準備獨立打造一個品牌。便註冊了VAPES這個代表整個霧化品類的商標名,意義一目了然。
公眾常認為Vape一詞等同於電子菸,實際上理解為「霧化」才更為妥當。自電子菸產品被發明以來,其理念與意義都在進行轉變,而霧化代替燃燒這種技術核心卻始終如一。
厚積薄發,INS登場
十年沉澱,厚積薄發;2018年,VAPES推出了INS系列第一代小煙產品。
袁樹青做產品的首要考量是用戶體驗感,對於一個十年間接觸大量終端消費者和各大品牌代理身份的團隊,得天獨厚的經驗發揮了作用。
見證過了電子菸豐富的棉芯時代,袁樹青在產品中也運用了棉芯霧化技術,它最大的優勢便是口味還原度高達80-90%,注入的煙油可以轉化成更為真實的味道。
電子菸風口來臨後,同時期誕生的小菸品牌多達幾十家,新入局的小煙多使用陶瓷芯。特別是今年4月份的深圳展會之後,每個月都有多家電子菸發布會在全國各地召開。電子菸之戰的號角吹響,大家搶著拼資本,拼渠道,拼營銷。
VAPES團隊成員們是在行業發展之初就與袁樹青一同拓展業務的「老炮們」。因此第一代INS在沒有經過任何營銷活動和媒體推廣的情況下,只依靠團隊在圈內的多種資源,就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省代,市代體系,大小代理共有50家左右,一經上市,銷售量節節攀升,粉絲反饋出奇的好,口味特多,每一款都能成為自己的口糧;直接就說「愛了愛了」,「不好,是心動的感覺」等等;口碑積累得非常不錯。
渠道方面,VAPES品牌始終認為電子霧化煙產品是重體驗的產品,顧客在線下門店可以當場試抽,店員可以當面解答有關的問題,會更利於產品的傳播和銷售,所以堅持以線下為側重點,銷售量佔比80%以上;線上的京東自營和天貓旗艦店也都是自有團隊在運營,全年365天不間斷的控價投訴惡意低價連結,更好的保障了產品的價格體系,給予各級代理一個健康的盈利空間。
經過了近一年的多方位反饋和驗證的INS第一代產品,正走向一個迭代的成熟期。
在10月底上海電子菸展會上,INS第二代的INS Pro換彈霧化產品與INS mini一次性小煙產品即將問世。
正如棉芯技術的優點一樣,缺點也十分鮮明——由於煙油會直接與發熱絲接觸,這讓抽吸的時候可以聽到很大的炸油聲;放置一段時間後,也會有滲油的現象出現。而這正是INS 第二代產品Pro尋求改善的出發點。
新系列產品採用的是陶瓷加棉的導油方式,豎結構直通氣道,努力結合兩種材質的優勢,在導油的過程中加大緩衝,降低了漏油滲油的機率,還同時保留了棉芯對煙油的口味還原度,並且針對大家都無法妥善解決的冷凝液問題做了一個創新,在氣道上添加了一個吸液棉,可以將霧化過程中產生的冷凝液吸收掉90%-100%,解決一個大家都困惑的大難題,真正做到不漏油,無冷凝,好味道。
VAPES:風雲變幻,堅守本心
近期,電子菸相關的輿論環境每況愈下,電子菸本身潛在的危害,以時尚潮流的概念吸引未成年人的詬病,個別品牌方在推廣產品時的不實宣傳,都在缺磚少瓦的監管牆壁下,被定義成社會問題,沒有出口。
袁樹青認為這樣的生態下,中國電子菸正面對越發兩極分化的聲音,正如媒體上有關電子菸的報導下面,總有著各執己見的評論。一部分接觸電子菸較早的消費者,更願意接受新鮮事物,更客觀的對待電子菸。而對於完全不了解電子菸的群體來說,負面報導就成為了電子菸唯一的名片。
在如今一半開放,一半敏感的電子菸行業,VAPES推出新品後,也選擇謹慎行事,規避風險。
「我們希望做一個富有社會責任心的品牌,並向消費者傳遞這樣的價值。」袁樹青如是說。
首先,袁樹青表示會加大代理商教育,統一在所有線下實體店鋪做「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的標牌,並且嚴格登記消費者的購買信息。在線上的微信公眾號上也會加入姓名,年齡,手機號等身份信息驗證環節,避免未成年人購買。
此外在產品推廣的過程中,VAPES也會嚴格順應新廣告法的要求。長遠來講,宣傳內容的限制是讓電子菸更加經得起考驗。比如,袁樹青提到「戒菸」字樣本身就不夠切合電子菸的實際作用,而多數產品都在追求的「解癮」也具有很大的爭議。
任風雲怎麼變幻,堅守本心。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未來的中國電子菸才會有一席之地。袁樹青表示不覺得國家會完全禁止電子菸這個品類。
第二代產品發布後,計劃將銷售渠道結合不同產品的特點來分類。具體來說,新亮相的INS Pro會主要走線下的渠道,而INS第一代會以大面積轉化到線上。此外,一次性小煙會針對於多種快消場景,讓消費者以此初步接觸品牌。
談及融資計劃,底盤打紮實了,未來可期。袁樹青也將目光放在對渠道的優化上。過硬的產品能力,煙彈的復購率應該是一款電子菸產品重點打磨的。對於這種品牌耐力,可以看出袁樹青已經十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