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矽谷大裁員,華人抱團自救

2021-02-08 騰訊網

孫玲這些年的命運,真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

起初,她「逆天改命」的故事刷遍全網:

湖南農村女孩,12歲輟學,後來好不容易才說服父母讓她重讀高中。

19歲高考失利,成為一名月薪2300人民幣的深圳流水線工人。

靠著微薄的工資,孫玲參加自考,省吃儉用攢錢前往美國留學,最後逆襲成為紐約一名年薪十幾萬美金的軟體工程師。

可是後來,新冠疫情爆發,「劇情」急轉直下。疫情期間,孫玲因為父親病逝請假回國。

但回國之後,突如其來的旅行禁令讓她無法按時返美,被僱主解僱。失去工作之後,孫玲的籤證限期只能維持到7月底。

美國僱主原本告訴孫玲,「如果她能重新回到美國,就立刻重新僱用她」。

可是到了今年5月底,當孫玲好不容易最終確定了從柬埔寨轉機回美國的路線以後,公司卻告訴她「沒有客戶,沒有崗位」——疫情已經讓許多美國人丟掉了工作,更別提外國員工了。

不過前些天,我在矽谷的「華人工作互助群」裡,居然意外看到了孫玲的消息。

國內某知名企業的美國分公司負責人向孫玲伸出了橄欖枝,催促她快點交簡歷:「我們加速面試流程。」

孫玲的失業/籤證困境,應該很快就能迎刃而解了。

幾個月前,美國疫情引發的裁員風暴刮到了矽谷。

但明明不久之前,無論水平高低,程式設計師在矽谷基本是不愁吃喝的。

有一個投資移民到美國的朋友甚至告訴我,他周圍有不少華人技術「小白」(國內理工科畢業,非IT專業),用三個月時間突擊學習編程,然後就能去高科技公司找到一份收入足以養家的體面工作了。

可是,隨著裁員潮的襲來,「沙灘上」瞬間被拍暈了一片。

兩類公司最先受到影響——

一類是共享經濟類企業,比如Uber、Airbnb;

另一類是資金儲備不足的初創企業。

4月,Lending Club裁員30%約500名員工;Magic Leap裁員50%約1000名員工;Lyft裁員17%約1000名員工。

△Lending Club裁員30%以及CEO減30%的工資

勉強支撐的企業則採取了讓員工停薪留職,砍掉實習生團隊,撤回新發offer等措施。

7月底,曾在6月承諾不會裁員的Linkedln宣布裁員960人,佔全球員工的6%。

實力雄厚的大公司Uber的裁員,則引發了矽谷朋友圈的熱議:裁員幅度超過全員的25%(6000千多人),全球幾十個辦公室被關閉。

根據layoff.fyi的數據,美國目前已有超過529家科技公司實施裁員,波及員工近7萬人,其中矽谷的公司佔了39%。

一個華人工程師,如果被裁員,會有什麼後果呢?

生活肯定暫時不成問題,因為華人不像老美,一般都有良好的儲蓄習慣;

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身份。在美國,一部分華裔工程師拿的還是工作籤證H-1B,這類籤證規定:持有者的失業時間不能超過60天。否則只能離境。

而很多華人工程師,其實已在美國學習/生活了多年,因為之前收入豐厚,不少人早早貸款買了房子……如果被裁,房貸壓力自不必說,還要在短短兩個月裡重新找工作,找不到工作準備回國的話,還要聯繫賣房、搬家,拖家帶口,必然十分折騰。

更別提,如今在疫情之下,買一張回國的機票也並不容易。我有朋友前不久花了9萬多人民幣才給丈母娘買到回國機票。前幾天看到菲律賓航空的一則「機票打折」廣告,據說機票便宜得不得了,「一張經濟艙只需要人民幣5萬元」。

怕了怕了,全家回趟國,都夠在三線城市買套小房子了。

△不止機票貴,更有人趁機行騙

不過呢,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有一些好消息的。

在西雅圖微軟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訴我,裁員潮下,他們公司首先遭殃的是「行政」和「銷售」崗位,並且也都獲得了很好的補償(根據級別,從幾萬美金到幾十萬美金不等)。這些崗位上的華人並不多。

「而能夠依靠技術移民的中國工程師,大多在比較核心的崗位上工作,是公司的中堅力量……裁掉了他們,對公司來說傷筋動骨,輕易不會那麼幹。」

至於籤證問題,另一位工程師朋友告訴我,根據他最直觀的感覺,2010到2016年之間,美國科技公司全球業務迅猛擴張,確實從中國和印度招聘了不少工程師。

但到了2016年之後,應該是經濟原因,公司裡的「移民工程師」大幅度減少,一些公司甚至取消了幫助辦理技術移民的部門。

「畢竟給外國人辦移民,美國公司要支付巨額律師費、搬家費等等,而且手續繁雜,要不是曾經錢多燒的慌,誰也不會輕易這樣去幹。」

「因為來得比較早,前些年赴美潮中的中國工程師基本都已經順利拿到了綠卡,即使被裁也不必擔心籤證問題。」

「真正有身份困擾的,大多數還是剛從美國大學畢業,被美國公司錄取的留學生們。不過,如果一家公司還能維持下去的話,一般也不會先裁他們——他們薪水不高,又在肯拼肯幹的階段。公司要裁,必然會先裁崗位冗餘、收入較高,或者年齡較大,處於半退休狀態的員工。」

總之,華人群體「能力過硬,勤勞肯幹」,成為了他們在裁員潮裡的救生船。

還有另一艘更贊的「救生艇」,是華人組織的興起

近些年來,華人常被詬病的「一團散沙,不喜歡抱團」已經漸漸成為了歷史。

前不久,我被朋友拉進了「北美華人工作互助群」。這是在裁員潮裡,由華人工程師發起的互助社區,幫助失去工作的人尋找機會。

一開始,群裡還只有幾十個人。隔天群就滿了,後來二群、三群……直到九群,一個接一個地建立起來。兩個月中,社群裡增加到了5000多人!

有意思的是,群裡發布的招聘信息,甚至遠遠多於求職信息。群裡美國公司的華裔負責人們,個個卯足了勁地在積極幫助同胞尋找工作機會。

△北美華人工作互助群裡的工作信息

還有一位職場達人J,在群裡用親身經歷,來告訴同胞們「抱團」的重要性——

之前中國人幫人推薦工作,一般就是隨便幫你推薦一下;

但是印度人就不同,不僅平時私下聯繫交流,還會去催老闆快點面試,把這個人誇得,好像要是不僱用這個人,就是公司的巨大損失。

有一次,一個印度候選人,面試簡直一塌糊塗。一般如果這樣的人是中國人推薦的,中國人會想:我怎麼推薦了一個這樣的?下次再推薦,我得當心了。

可是我們的印度推薦人絕不會這樣想。他直接給大老闆發信,說:「負責面試的人,和我推薦的人,背景不match,所以面不出這位先生的水平,建議換幾個人再面他一次……」

結果,大老闆竟然同意再給候選人第二次面試機會。

一通操作猛如虎之後,候選人被錄用了!

給offer的時候,更棘手的問題發生了——候選人居然沒有綠卡!而公司「原則上」是不幫沒有綠卡的員工辦理身份的。

但是,在印度人那裡,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推薦人和公司的HR(也是印度人),搜集了公司幾個大頭頭的聯合背書,硬是幫助候選人辦出了H1b籤證……

在J的故事下面,華裔工程師紛紛留言:如果我們現在不幫同胞的孩子鋪路,那麼一二十年之後,我們自己的孩子在職場上,肯定會走得異常艱難。

最近幾年,我認識的不少工程師朋友,還有從美國大學畢業的華人留學生,除了「進美國公司」這個選擇,還有不少進入了華人的創業公司。

華人「在公司裡領導力不如印度人,在公司外創業力不如印度人」的現象,正在悄悄地發生改變。

其實,早在20世紀末的硬體時代,華人在矽谷是不乏創業明星的——

鄧鋒等人創辦的網絡安全公司NetScreen在2003年以42億美元的價格被Juniper收購;

謝青創辦的飛塔(Fortinet)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50多億美元;被稱為「矽谷紅衛兵」的朱敏聯合創辦的Webex被思科以32億美元收購;

戴偉立夫婦創辦的Marvell如今市值50多億美元……

△戴偉立、周秀文夫婦

但當進入到Web 2.0時代,矽谷華人創業卻出現了斷層,鮮有價值上億的創業公司。

相比之下,印度裔創業者風生水起。根據2014年的數據,當時在矽谷,大約有15%的創業公司都是由印度裔創辦的。

美國人對印度人的早期刻板印象,其實和對中國人一樣,也是「他們只能成為優秀的工程師。」

但大約在三十年前,印度人建立了大量社團組織,特別是1992年成立的「矽谷印度企業家協會」,更是為印度人在矽谷立足和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印度企業家們通過幾代的不懈努力,已經在矽谷創造出了一個良性發展的印度創業生態圈,包括天使投資、法律服務、人才推薦等等,專門幫助印度創業者。

好在,「華人創業落後」的局面如今已經再次被打破了。2015年的矽谷,雨後春筍般湧現了大量華人創業者,也有許多帶有「華裔基因」的公司,不斷創造著歷史——

張晟共同創辦的ContextLogic,憑藉主打產品Wish,拿下全球一億用戶,估值30億美金。據傳,他們還硬氣地拒絕了亞馬遜提出的100億美元的收購方案;

黃河共同創辦的Moxtra獲得了千萬美元級別的B輪投資,另一個黃河創辦的公司MailTime(簡信)也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

人工智慧領域的華人創業團隊Orbeus在2015年被亞馬遜高價收購……

新一代的華人創業公司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國際合作更加緊密。

比如ContextLogic的兩位聯合創始人,除了華人張晟,還有一位是來自歐洲的Peter Szulczewski;

△Peter Szulczewski和張晟

Moxtra公司的兩位聯合創始人,一位是華人黃河,另一位是印度裔Subrah lyar……

中外「混血」的公司,往往能夠得到中外雙方最多的資源。

在融資方面,華人初創公司也斬獲頗豐。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矽谷有幾十家華人初創公司獲得了融資。

20多年前,矽谷投資圈基本全是白人,華人創業者尋找投資,多數只能吃閉門羹。因為對方根本不相信華人能夠創業成功。只有一些來自臺灣的投資人,會願意給同胞一個機會。

幾年前,國內資本不斷倒流入矽谷,華人創業者獲得資金不再像前輩那麼艱難。

另一方面,更多的華人創業者也贏得了美國老牌基金的尊重,比如MailTime,就獲得了老牌基金的青睞。更加神奇的是,其中還有許多曾經拒絕過他們的投資公司。

△圖左為MailTime創始人黃何

正如中國創業者盛以宣所說:「雖然我們的確遭遇了美國VC的問題,但是我們不會放棄,只要產品發展起來,一樣可以打消他們的顧慮。」

對比矽谷十年前和現在的情況,你就能發現——

早期華人創業,無論是團體和資源都比較少,配套資源和服務相當有限;

而如今的華人創業者,在矽谷能夠很容易地找到各種華人資源,從華人合作夥伴,到華人社群,再到華人孵化器,華人投融資機構等等。

越來越抱團的華人,和越來越成熟的創業生態圈,讓我們複製印度創業者的成功成為了可能。

「華人的崛起已經開始」

困境好比一個高壓鍋,它會讓身在其中的人們感到格外痛苦,卻也往往能倒逼一個族群,釋放出最大的潛力。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相信咱們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在這場百年未有的全球大變局中,能夠走出一條,讓所有人都刮目相看的崛起之路來。

▽參考資料:

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2020-coronavirus-technology-layoffs/

https://zhuanlan.zhihu.com/p/94802689

相關焦點

  • 華人工程師失落矽谷
    Uber 裁員 3700 人,Airbnb 裁員 1900  人,Lyft 裁員近千人……據矽谷失業追蹤網站  Layoffs.fyi Tracker 統計,自今年 3 月 11 日以來,矽谷有 592 家技術創業公司啟動了裁員,累計有 80609 名員工被解僱。矽谷失業率上升為 9.3%,在疫情大流行前一個月,這一數字僅為 2%。
  • 美國矽谷失業潮下的華人工程師
    從4月開始,華人工程師尹晟就惴惴不安,在疫情和裁員危機面前,他擔心自己會被矽谷的這家公司拿來「開刀」。5月5日,公司在中午12點的全體會議上宣布了正式的裁員計劃。會議結束後,尹晟一直守在電腦前,工作群裡滿屏是有關裁員的討論。如果下午五點前還沒有收到裁員通知,就意味著「安全」。
  • 印度裔闖矽谷為何遠超華人 「抱團文化」氛圍濃厚
    在美國矽谷有一個段子,「集成電路(integrate circuit)」的英文縮寫「IC」,代表著印度(India)與中國(China)兩個詞的英文首字母縮寫,這反映了矽谷的現狀:矽谷1/2的工程師來自亞洲。這1/2中,一半來自中國,另一半來自印度。儘管如此,當人們將二者進行比較時,即便是華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印度人更成功。
  • 身在美國矽谷的女程式設計師 淺談矽谷華人女子圖鑑
    在美國的矽谷,有這樣一群人:她們出生和成長在中國,但卻在美國接受了高等教育並開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她們在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衝撞下,拼命實現著自我,但卻不斷被骨子裡的中國文化和美國現實衝擊;
  • 美裁員成風人人自危 華人紛轉換跑道藉機圓夢
    中新網2月10日電 據美國《世界周刊》報導,在華人社會迎接牛年到來之際,有人形容,若說今年有年獸的話,這個年獸就是「裁員」。它兇猛無比,專門吞吃弱小……「我又被『炒魷魚』了!」曾先後任職加州矽谷數家大計算機公司高級主管的巫一毛說。 巫一毛曾遭遇「四炒魷魚」,早已處變不驚:「我在過年前的12月19日被裁員。
  • 2位頂級華人科學家撤離矽谷,他們的離開,讓美國科技圈又炸開鍋
    很顯而易見,美國之所以能夠在二戰後在國際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原因與科技的發展程度有著直接的關係。當然,也因為美國科技發展水平較為發達,聚集了全球頂尖科技企業的矽谷也成為了全球科技研究者所嚮往的地方,為了能夠在矽谷工作,不少國家的頂級人才可謂是擠破了頭。
  • 中國資本,美國市場 (一):36氪專訪矽谷的華人孵化器 Ufrate
    「我還是希望多扶持華人項目,華人的企業在矽谷很難做大,楊致遠算做的最好的一批人了。華人要多出幾個billion dollar(十億美元)的明星項目,才會真的提高在矽谷的地位」。我們走進矽谷中心 Sunnyvale小鎮,有幸約 Ufrate這家有6年歷史的華人孵化器的創始人沈博士。作為最早在矽谷做創業孵化的華人企業家,沈博士是怎樣看矽谷的中國孵化器呢? 深度孵化 vs 組合遊戲 沈博士中文名沈賜恩,英文名 Zion,出身於浙江慈谿的基督教家庭。
  • 美國疫情陰影下的矽谷華人:指望不上川普,我們就自己互幫互助
    夾縫中的華人,走上互助道路 「你很難去估量最終疫情最終會給美國帶來什麼,尤其是給美國華人帶來什麼。」同樣在互助群裡的矽谷工程師李敏(化名)對矽星人說。 國內的人打上半場,國外的人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這看起來像是個段子,卻是不少華人的真實寫照。
  • 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講述矽谷華人的十年沉浮
    《矽谷是個什麼谷》,虎皮媽著灕江出版社2019年8月  近日,由灕江出版社出版、描寫中國第一代技術移民生活的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在北京發布,作者虎皮媽為讀者講述了新書的創作過程和矽谷生活,並分享了有關海外生活的經驗。
  • 矽谷華人高管少?看印度 CEO 怎麼培養軟實力!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矽谷密探(ID:guigudiyixian),作者:矽谷密探11月30日,微軟八年來第一次把蘋果擠下最高值寶座,登頂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寶座。然而不到一周的時間,蘋果再次反超微軟,重回霸主地位。
  • 疫情之下,很多公司在裁員,為什麼這些矽谷公司卻能躺贏?|facebook|...
    這波疫情不僅重創著中國經濟、帶來了企業裁員,同時,也深深影響著矽谷各大企業。美股大跌,道瓊已跌暴千點!蘋果公司2月17日表示,由於疫情影響,中國工廠無法按時復工,大量蘋果零售店在中國關閉,2020年第一季度營收目標恐難實現。
  • 尚矽谷喜獲華人影響力職業教育品牌!
    鳳凰教育聯合專家、學者、優質教育機構共同成立了華人教育研究中心,旨在探尋優秀華人教育思想,研究華人教育品牌成長,發布華人教育碩果,用教育內容充實華人教育傳播。大會表彰了一批優質教育機構,獲獎機構歷經網友投票,結合專家委員會審核評選出,涵蓋高等教育、國際教育、素質教育、在線教育等領域。尚矽谷榮獲「2019-2020年度華人影響力職業教育品牌」!
  • 《矽谷是個什麼谷》:第一代華人技術移民的十年沉浮
    8月12日晚,由灕江出版社出版的,描寫中國第一代技術移民生活點滴的小說《矽谷是個什麼谷》在北京駒然書舍正式於讀者見面,作者虎皮媽為讀者講述了新書的創作過程和矽谷生活,並分享了有關海外生活的經驗。書中描寫了張思禹、程悅欣、林銳、鄭懿、胡金柱、郝會會等6位青年在美國矽谷的打拼經歷,他們中間有技術工程師,有生物學博士後,有法律精英,有房產銷售……不同角色的6個人所經歷的經融危機、身份困擾、失業、海歸、創業、歸海,大家在不知不覺中,熬成了平凡而又真實的矽谷人,故事裡有大時代的驚濤駭浪,也有小人物的命運抉擇。
  • 疫情之下備受歧視的美國華人:被咆哮「滾出去」 抱團站出來反抗
    編者按:美國疫情持續蔓延,騰訊科技聯合矽星人直擊美國疫情前方,聚焦美國華人、矽谷公司在疫情期間的生存現狀。 註:本作品著作權歸PingWest品玩/矽星人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上月年薪10萬+,這月排隊領救濟:美國失業浪潮中,如何自救?
    (這不是愚人節玩笑) Bird裁員的速度堪比其成為獨角獸的速度。2017年成立的Bird,用時14個月,在2018年躋身估值20億美金的獨角獸之列。刷新矽谷最快成為獨角獸的記錄。 今年1月份,Bird估值27.7億美金,又融了7500萬美金。然後,就發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裁員案」。
  • 上月年薪10萬+、這月排隊領救濟,美國失業浪潮中如何自救?
    刷新矽谷最快成為獨角獸的記錄。今年1月份,Bird估值27.7億美金,又融了7500萬美金。然後,就發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裁員案」。裁員的範圍,從工程師團隊,到數據分析、政府關係、法律等團隊,無一部門倖免。「看起來Bird裁掉了大部分的女性職員和有色人種。他們裁掉了工程師團隊中唯一的女性管理者。」一名員工表示。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後院早已被中國佔領
    在矽谷華人精英紛紛退場的同時,印度人卻以此為契機成功開天闢地並逐漸"稱霸"矽谷,不少人調侃,印度不僅是仿製藥的天堂,還是矽谷各大科技巨頭CEO的搖籃。但大家也不乏疑慮,矽谷被印度人統治,中國人真的要淪為印度的打工仔了嗎?
  • 帶人蹭飯的Facebook員工引發了矽谷華人圈地震
    帶人蹭飯的Facebook員工引發了矽谷華人圈地震 在矽谷,不少科技公司都以優厚的員工待遇著稱。
  • 疫情下在美留學生艱難求職路:矽谷"碼農"一職難求
    投出300多封簡歷,一個網測機會都沒有;矽谷幾大巨頭,凍結應屆畢業生招聘;剛入職兩個月,遭遇整組被裁員,留美求職期限僅剩90天;留美工作籤證政策變化不定……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美國,多行業受到嚴重影響,連最受歡迎的「碼農」——程式設計師,在矽谷這一全球科技重鎮,也難逃「衝擊」。在美中國留學生求職路比往年走得更為艱難。
  • 矽谷媽媽在美國「學而思」的「臥底」實錄
    結果第二天早上一打開手機就被啪啪打臉,這個群一夜之間居然已經滿了,小助手還在給家長們道歉,說進不來的朋友會被拉到二三群去……我一時間有點兒神思恍惚:就算只有三個群,那一天之內也已經網羅了上千家長了,莫不是矽谷所有華人適齡兒童的家長都被拉進了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