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五年:年輕人為何不願生孩子?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二孩時代·五年(下)|生育率不升反降,人們為何不願生孩子

  【編者按】

  2016年的元旦,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持續了長達三十餘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逐步淡出。這份符合國情民意的「政策大禮」被寄予厚望:國家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老齡化加深、人口結構性問題能得到改善,期盼二孩的家庭也終於得以圓夢。

  時隔五年,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2020年末,澎湃新聞採訪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二孩家庭成員,曾經篤定卻又放棄二孩的人們,以及長期研究人口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多名學者。

  我們希望用真誠的筆觸去記錄人們的生存狀態:不論作出何種選擇,你們現在過得怎樣?畢竟,每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和柴米油鹽,才是這個時代的珍貴註腳。

  我們也希望透過專業的視角,呈現出隱藏在生育話題背後多樣的社會問題。

數據均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全國年度統計公報》。

  「全面二孩」政策已實施五年,我國的生育水平和出生人口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提升。中國人向來有「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放寬政策限制後卻仍然難以實現?

  多名研究人口和經濟學的學者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提到,最直接的因素當屬生育成本的增加,這包括住房、教育、醫療成本、獨生子女一代更嚴峻的養老成本,以及女性越來越重視職場所需要付出的機會成本等問題。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們的一孩生育意願也在明顯下降。人口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楊成鋼指出,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數量的比例達到59.5%,一孩所佔比例僅為40.5%。他分析,這樣的數據說明二孩政策已發揮了應有的效應,但一孩的出生比例「太低了」,即人們生育一孩的意願已經在明顯下降。

  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歷史積累的二孩生育意願釋放完成後,如果繼續維持現有的生育意願,未來的一孩和二孩數量都會加速下降。

  2019年,為了鼓勵更多夫妻生育孩子,國務院發文要求各地開始推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的服務發展,完善現有的託育服務。多名學者建議,如果要減緩我國少子老齡化的發展速度,這只是鼓勵生育邁出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更大力度地鼓勵生育,比如對生育家庭實行經濟補貼、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

  一孩出生比例大幅下降

  人們直觀的感受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不過,這種「不願意」的程度到底是多少?

  通常來說,國際上會統一採用「總和生育率」來衡量人們的生育意願。這個概念指代的是每名女性平均生育的子女數量。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70年以前,我國總和生育率平均還在5.8左右;1991年以來,總和生育率開始持續下滑;進入21世紀後,生育率則已跌至一點幾。

  最新的消息來自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期的一篇文章,他提到,我國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即1.5),人口發展已進入關鍵轉折期。多名人口學專家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都談到了這一點。

  也就是說,簡單來看,目前全國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還不到1.5個。而國際上普遍認為,總和生育率只有達到2.1,才能保證每代人的數量穩定,一旦低於該水平,將可能出現人口萎縮的風險,並因此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正是出於對這種潛在風險的擔憂,我國先後在2013年和2015年實施了「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希望通過逐步放開生育限制,釋放人們的生育需求,從而提高生育率。

  然而,放寬限制卻沒能帶來人們預想的結果。原國家衛計委曾組織專家研究,預測出2016年至2019年每年的出生人口數量為1767萬、2023萬、2082萬、1982萬,其中出生高峰將出現在2018年。但官方公開的數據顯示,只有2016年的出生人口數量達到高峰1786萬,2018年便出現明顯回落,2019年出生人口僅為1465萬人。

  政策放開後,出生人口為何不升反降?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張毅今年初曾公開表示,主要原因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女性人數的急劇減少。與2018年相比,2020年處於生育旺盛期的育齡女性(20-29歲)人數減少600多萬人;即使寬泛比較,處於育齡期(15-49歲)的女性人數也減少了500多萬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們的一孩生育意願也在明顯下降。人口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楊成鋼指出,2019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數量的比例達到59.5%,一孩所佔比例僅為40.5%。在他看來,這說明二孩政策已發揮了應有的效應,關鍵問題在於,人們生育一孩的意願已經明顯下降,一孩的出生比例「太低了」。

  如果將一孩出生比例與過往普查數據作對比,這一結論會更為清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一孩出生比例還有約68%,十年後第六次人口普查時降至62.17%,隨後不到十年間,該比例就幾乎斷崖式下跌到了40.5%。

  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歷史積累的二孩生育意願釋放完成後,如果繼續維持現有的生育意願,未來的一孩和二孩數量都會加速下降。

  對於每對伴侶來說,是否決定生育、生育幾個孩子,首要考慮的便是生育環境和成本。經濟學家、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今年曾撰文分析,近年來房價、教育成本和醫療費用均快速攀升,獨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結構養老負擔重,女性勞動參與率明顯增加,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這些客觀條件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生育成本的增加。

  除此之外,生育率還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密切的負相關。楊成鋼介紹,目前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的均為發達國家,高於更替水平的則多為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勞動力素質的更高要求、教育的普及、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等等,這些改變都會指向生育率的降低。「聯合國有一句比較經典的話,叫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楊成鋼說。

  長期研究人口政策、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左學金列舉出了與生育率相關的更多細節:現代化進程中,男女性別平等觀念加強,女性就業比例越來越高,在職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注重職場的女性通常不大願意生育,因為生孩子需要在家照顧,會影響她的工作。而放棄工作意味著讓丈夫獨自賺錢養家,家庭很可能又要面臨難以承受的經濟壓力。

  左學金指出,國民非常看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近年來,「少生優生」的觀念深入人心,促使教育成本越來越高。此外,隨著社會保障逐漸完善,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日趨淡化,也會削弱人們的生育意願。

  專家:易被忽視的少子老齡化

  「與認識高生育率歷史相比,低生育率的認識過程更為艱辛。」2018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茅倬彥在其寫作的《中國人口慣性研究》一書中寫道。

  她提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人類曾長期無法應對高死亡水平,為保證人類不至於滅絕,便形成了一整套社會文化機制來保證足夠高的生育水平。而由於世界人口長期處於增長趨勢,人們通常對慣性減少知之不多,因此表現得非常遲鈍。

  比如,經典的人口轉變理論認為,生育率下降至更替水平後,會繼續維持更替水平,但事實證明,幾乎所有國家生育率達到更替水平後,普遍會繼續下滑。直到21世紀初,才有人口學家首次提出警告。

  茅倬彥分析,我國的歷史情況更特殊,尤其在長期保持超低水平生育率、人口總量仍在增加的情況下,低生育問題更容易被忽視。

  那麼,低生育社會會出現什麼問題?楊成鋼、左學金均指出,其中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勞動力供給不足和人口老齡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佔人口比重達12.6%,已趨近深度老齡化社會的佔比標準(14%)。事實上,我國早已在2000年就步入老齡化社會,近年來老齡化程度一直在持續、快速加深,規模和速度都在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老齡化社會中的勞動年齡(16-59歲)人口佔比也隨之降低。左學金提示,這意味著勞動力稀缺性增加、成本上升,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同時承擔養老金繳納的人數相對少,而領取養老金的人數相對多,社會保障負擔加重。除此之外,醫療保險體制也會受到衝擊。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歷經多年擴張後,於2012年達到拐點後下降,並持續至今。

  不僅如此,楊成鋼介紹,我國處於勞動年齡的人群內部也出現了「老化」的特點——16歲至34歲的青年勞動力相對偏少。

  如果從經濟發展水平角度看,我國的老齡化也令人擔憂。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曾作過對比,發現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等同於國內2019年末數據時,人均GDP均在2.4萬美元以上,而國內僅有1萬美元。

  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人口與未來」網站聯合創始人黃文政分析,導致老齡化的因素有兩個,一是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二是低生育率。他認為,前者反映了醫療衛生水平的改善,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向好標誌,而後者則是一個「壞信號」,不僅會繼續加重老齡化,更會最終帶來人口規模的不斷萎縮,威脅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黃文政認為,相比起人口結構老齡化,人口規模衰減對經濟帶來的影響會更大。他指出,正因為我國人口眾多,才出現了足夠的市場細分,進而發展出門類齊全的產業,培養出眾多人才。比如,無論飛機、高鐵、網際網路還是手機的出現以及高速迭代,都得益於人口數量眾多。在他看來,歐洲有些小國之所以人口少也能維持富裕生活,是因為很大程度上它們是整個歐洲乃至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歐洲乃至西方國家內部在市場、科技、教育甚至安全上是高度整合的。也就是說,對於任何一個主權國家而言,自身擁有足夠人口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基礎,是民眾享受美好生活甚至改善環境的利好因素。

  然而,應對低生育、逆轉老齡化卻難以一蹴而就。黃文政曾多次撰文稱,轉變觀念是很關鍵的,但遺憾的是,如今依然有很多人認為眾多人口是中國的劣勢。即使那些認識到人口優勢的人,也大多依然沒有充分估計到低生育危機的嚴重性,更沒有意識到提升生育率的困難程度。

  楊成鋼也指出,人口變化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因此更需要提早關注和及時調控。

  積極應對老齡化

  在應對少子老齡化的過程中,是否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如何照護高齡老人等話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熱點。

  目前,我國的退休制度規定,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幹部和女工人分別為55歲和50歲。早在2008年,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部門便提出過延遲退休,擬計劃將女性退休年齡每三年延遲1歲、男性每六年延遲1歲,最終同步提高到65歲。

  事實上,為解決少子老齡化社會中養老金長期入不敷出的難題,不少發達國家都將退休年齡延遲到了65歲及以上。

  今年11月:「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將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這一舉措很大程度上顯示出了我國應對老齡化的嚴峻形勢。

  左學金表示,從實際情況看,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主動延遲退休,可以適當鼓勵企業僱傭老年人。

  黃文政認為,由於長期低生育率導致年輕人佔比下降,延遲退休恐怕已經是不得已措施。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由於早期託幼服務的缺失,現在很多家庭在育兒的早期階段,會高度依賴隔代撫養,如果延遲退休讓隔代撫養變得更加困難,從而加重年輕人的養育負擔,反而會得不償失。因此他建議,制度設計中應將該因素納入考慮,比如承擔隔代撫養責任的老人可以提前退休並享受相應的福利。

  楊成鋼也給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不一定非要老年人重新回到就業市場,因為就業市場本身有分類,能夠重回就業市場的老年人畢竟是少數,就業市場上能為老年人提供的崗位也屬於相對稀缺資源。相反,如果將老年人協助年輕人養育孩子視為一種「影子紅利」——正因為有老年人提供的代際支持,才為生育女性保持較高勞動參與率提供了可能性,那麼老年人同樣在為經濟發展作貢獻。因此,他強調延遲退休還需要謹慎研究。

  在楊成鋼看來,延遲退休的對象是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充其量只屬於社會撫養壓力,真正形成挑戰的,是高齡和身體有病患的老人,他們離不開人照護,有更多的醫療需求。而這種挑戰對於獨生子女一代來說將更加殘酷,「養老問題概括說就是兩件事,一個是錢,一個是人。」

  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指出養老服務市場的活力尚未充分激發,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供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等難點,並首次提出要推動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融合發展,比如支持養老機構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等。

  楊成鋼指出,國內目前已出現大量新建的養老機構,但質量卻差強人意,多數難以提供規範化和多樣化的服務。他建議,在借鑑西方國家養老機構的設施和管理的基礎上,更要藉助我國傳統的養老文化,加速居家和社區相結合養老服務的發展。

  生育自由後,又如何安心生育?

  今年11月,「十四五」規劃中有關人口政策的部分,首次提到了「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對於社會上全面放開三胎的呼聲,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全面放開生育後,對人口形勢的作用不明顯,因此沒必要在其中增加一個環節。

  據他估計,自主生育將在「十四五」期間放開,只是具體時間尚不確定。

  但現實可能是,即便全面放開數量限制,願意生孩子的家庭也對生育環境顧慮重重。

  黃文政曾梳理過各國的人口政策,他發現,在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的國家,鼓勵生育的措施極為普遍。這些鼓勵政策包括名譽獎勵、經濟扶助、生育和就業保障等。比如,法國政府會給生育4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頒發共和國家庭勳章,俄羅斯某市政府設立了懷孕日,在這一天舉辦生寶寶大賽,參賽家庭可準假一天。

  再比如,日本給生多孩的家庭減稅,部分企業甚至會給生孩子的員工發放價值上萬元人民幣的經濟獎勵,新加坡向二孩家庭提供價值人民幣幾十萬元的配套獎勵,韓國的多育家庭可以享受住房、購車等生活優惠。

  生育和就業保障方面,日本女性的產假和育兒假共長達一年,企業也會給幼兒父親縮短工作時間,女性生產後,政府會協助她們返回工作崗位。韓國和德國的女性育兒期間,公司必須為其保留職位。

  據黃文政的觀察,實施鼓勵政策以後,除了以色列以外,儘管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將生育率提升至更替水平,但那些鼓勵力度大的國家,比如法國和北歐國家的生育率還是相對更高,俄羅斯、日本的生育率也略有回升。

  翟振武在前述採訪中提到,為進一步提高生育率,我國已在生育支持政策、生育友好型制度設計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中,託育服務體系的完善工作正在大力推進。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後,各地已相繼出臺實施措施。近日,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介紹,發改委也正在推動將有關內容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並編制「十四五」託育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多名學者都表示,除了逐步放開對生育數量的限制,完善託育服務供給只是國內鼓勵生育正式邁出的第一步,如果要減緩我國少子老齡化的發展速度,還要儘快加大鼓勵生育的力度,對生育家庭實行經濟補貼、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希望有一天,個體的生育選擇不僅可以自主選擇,更能安心選擇。

  澎湃新聞記者 溫瀟瀟

相關焦點

  •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五年:年輕人為何不願生孩子了?
    2016年的元旦,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持續了長達三十餘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逐步淡出。這份符合國情民意的「政策大禮」被寄予厚望:國家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老齡化加深、人口結構性問題能得到改善,期盼二孩的家庭也終於得以圓夢。時隔五年,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
  •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滿五年了,二孩家庭過得怎麼樣?
    2021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已滿五年。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家庭進入「二孩時代」,他們的生活苦樂參半,養育心態也在悄然變化。相比起生二孩來說,他們發現養二孩更需要勇氣,而老人的幫助成為他們最大的底氣。
  • 二孩政策效應消退,專家卻呼籲開放三孩,年輕人:用花唄養娃嗎?
    為了解決新生斷崖式下降、日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我國在2016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起初生育率在政策刺激效應明顯,但好景不長,從以下數據中可以發現二孩政策效應正明顯消退。
  • 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經濟學思考
    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這意味著實行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結束,再也不受「雙獨二孩」 或「單獨二孩」政策的限制。文章從經濟學的視點出發,分析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原理和意義,探討全面放開「二孩」應注意的問題,並對「二孩」政策給予相應建議。
  •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引熱議 現在年輕人為何不想生孩子,少子化的根本...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引熱議 現在年輕人為何不想生孩子,少子化的根本性原因是什麼?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多生孩子很難。正是因為很多年輕人有這種想法,出生人口也可能下降。
  • 一半以上育齡家庭拒絕生二孩!鄭州全面放開二孩5年,為啥遇「冷」?
    如果人生可以重做選擇,你還會選擇生二孩嗎?5年前,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長達36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自此告終。5年後的今天,第一批二孩家庭現在過得怎麼樣?又是否如大家所想,社會上迎來了新一輪生育高峰呢?帶著這些問題,河南商報記者在各級醫療機構、教育機構以及部分二孩家庭中進行了走訪。
  • 北京市全面二孩政策最新解讀 2021年前熱門醫院生育建檔難
    2016年1月7日訊,都說放開「全面二孩」了,可這政策不落地,你敢生嗎? 下面來看看咱們到底怎麼生二孩吧。 對於大家關心的問題,政府是這樣回答的——1.什麼時間開始實施全面兩孩政策? 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規定,於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市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同時,本市正加緊修訂《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及配套規章,確保政策實施前後計劃生育制度有效銜接。
  • 二孩政策下,為何新生兒反倒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新建議」來了
    於是,我國的人口政策逐漸從提倡「一家只生一個」的計劃生育,變成了提倡「生二胎」的二孩政策。因為只有把人口出生率提升上去了,老齡化的問題才能得以緩解。 明明二孩政策都放開了,為何近幾年的新生兒數量不增反減呢? 這裡可以先看一下2019年的出生人口數據。
  • 全面二孩五年|專訪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翟振武:「十四五」期間應實現...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子女的政策」,宣告全面二孩政策出臺,終結了在中國持續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 5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生育觀念和人口形勢也在發生變化,持續走低的總和生育率和不斷逼近的老齡化問題,再次將人們的目光引到人口政策上來。
  • 【關注】我國二孩出生數超過一孩,為何年輕人連一孩都不想生了?
    記者注意到,這是自2016年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來,首次出現二孩出生數超過一孩出生數的情況。    2017年全年未能保持前一年出生人口數量和人口出生率的增長態勢,使得部分專家對「全面二孩」政策的成效產生質疑。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黃文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隨著2016年初「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有生育意願人口已在一年內完成備孕、懷孕到生育的過程。目前,既有的堆積生育已被釋放。
  • 全面二孩,姍姍來了
    作為基本國策35年來最重大的調整,二孩政策每一步都小心翼翼。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明確新法於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也就是說,只要跨入新年元旦出生的二孩,就是合法的。從立法的細節來看,「全面二孩」並非只是「放開」,還要鼓勵。二孩:「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作為一款單獨規定;生育二孩的也可以獲得延長生育假的獎勵。
  • 「全面二孩」一年了,為何超半數家庭不想生二孩?
    參與本次調查的一孩家庭中,有生育二孩意願的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為53.3%,不確定是否生育二孩的為26.2%,不想和不確定生育二孩的家庭合計為79.5%。在經濟發達省份和城市家庭中,生育二孩的意願相對較低。
  • 全面二孩政策將帶來哪些影響?
    國家衛計委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司長楊文莊說,單獨二孩的順利實施為進一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事實上,從單獨二孩的實施開始,國家衛生計生委就不斷強調這只是對計生政策的「逐步調整完善」。專家認為,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的調整,保持了政策連續性,也體現了漸進性。迎接全面二孩:出生人口、性別比例、人口結構將發生哪些變化?
  • 全面放開二胎後,人口出生率仍逐年降低,為何都不願生孩子了?
    但是近幾年,情況卻發生了一些改變,很多家庭都不願意多生孩子了,而且是在全面放開二胎之後。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據,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出生人口為1786萬人。整體來看,很多家庭之所以不願多生孩子,很多年輕人之所以不願意結婚,主要還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 二孩政策與中國經濟
    實際上,2014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中國全面實施單獨二孩,從翟振武的回答,很顯然不管是衛計委,還是他本人,並未預計到單獨二孩會給出生人口性別比帶來如此大的改變。實際上,2014年實施單獨二孩(即只要一方是獨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二孩)之後,立即出現了奇蹟,出生性別比從117.6大幅下降到115.88,一年時間下降了1.72個百分點,是計劃生育三十多年來出生性別比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 二孩政策開放多年,生育率卻仍下降,年輕人:養不起
    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人口大國,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國因為需要控制人口數量,所以實施了「計劃生育」的政策,對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實行處罰制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年輕人達成「少生、優生」的共識。導致如今人口結構明顯趨於老齡化,而新生人口卻逐漸減少。為此,我國全面開放二胎政策,鼓勵國民「多生」。
  • 喬傑院士論文: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半年後,每月多出生30萬人
    相關論文 截圖中國學者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實施的「全面二孩」政策可能已產生「催生」效果。與基準期相比,該政策實施半年後的十八個月內,受該政策影響,估計額外多出生約540萬人。每個月多出生約30萬人。該政策可能鼓勵初產婦(此前無分娩經歷的女性)順產。因為研究人員發現,與基準期相比,初產婦的剖腹產數量略有下降。
  • 老齡化嚴重的今天,東北人為何不願生二孩?看完恍然大悟
    我們國家自打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之後,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就是這一政策的實施,會導致人口的老齡化。照此下去,我國在未來20年內老齡人口將劇烈的增加。所以我們國家推出了二孩政策,並做出了相關的配套政策。但是在我們國家有一個地方,卻不想生二孩,這是為什麼們呢?這個地方就是東北,我將從以下的方面做出分析:1.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自新中國成立後,東北的GDP一直領跑全國,這裡有許多大型國企,東北當地的員工都去國企,這些都是體制內的人,自上個世紀計劃生育政策出臺後,這些體制內的員工為了保住飯碗,當然得響應國家號召。
  • 媽媽們生二孩不願剖宮產 一晚21人順產破醫院紀錄
    分娩高峰夜二孩佔一半6月30日凌晨1點,懷孕39周2天的武昌王女士,在睡夢中被一陣宮縮疼醒,發現自己可能快生了,一家人火急火燎趕到醫院。由於王女士已經宮開3指,一到醫院就被緊急送往分娩室。王女士本來還在想大半夜生孩子沒什麼人,結果發現分娩室外已經排了20多個人,裡面待產的有五六個,剛生過在觀察階段的也有五六個。
  • 想生二孩,哪那麼容易
    彌足珍貴的小娃娃我們先來從下面兩張圖表看一下我國近年人口增長概況我國新出生人口從2000年開始,出現了逐步下降的趨勢,2015年國家全面放開二孩政策,2016年,2017年新出生人口稍有增加,但從2018年開始又出現了急劇下滑,迅速回落到政策出臺前以下的水平,也就是說,全面二孩政策並沒有改變我國新出生人口逐年減少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