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故事講給你聽——《楊奶奶講故事》一行走進平涼中國小記者

2020-09-20 善舉之行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金玉之下,皆為「故事」。9月18日晚7點,《楊奶奶講故事》欄目組一行2人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少年報社少年新聞學院平涼分院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金玉之下,皆為「故事」。9月18日晚7點,《楊奶奶講故事》欄目組一行2人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少年報社少年新聞學院平涼分院多功能廳,和現場的近60位中國小記者一起分享故事裡的生活,生活裡的故事。少年新聞學院平涼分院院長馬來虎、總監張耀忠、播音主持主講老師李婷玉及部分學員家長參加了本次分享會,一場「故事」的聽覺盛宴就此展開。

首先是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原市實驗退休語文老師、《楊奶奶講故事》欄目主講、平涼兒童閱讀推廣研究會執行會長楊小蘭,朗讀了繪本故事《象老爹》,她繪聲繪色的語言,傳遞著一種自然規律的正常狀態和生命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相互支撐,引導孩子形成一種對「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態度。

小記者們聽了,紛紛表示這個故事讓人感覺心裡暖暖的、鼻子酸酸的、眼裡潤潤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儘自己的方式好好愛他們,不希望有一天看到「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場景而悔之晚矣!家長們也反映,聽著聽著眼眶就有些發熱,但最後沒有掉下眼淚,而是含淚微笑了,生命的自然規律無可更改,但生命之間的溫情和感動我們都可以擁有和珍惜!

其次,走過祖國最南端的天涯海角、闖過北邊好漢當去的長城、看過最西邊的霍爾果斯口岸和美麗的那拉提草原、好奇過去西天取經的水簾洞孫悟空的生活、愛旅遊、愛生活、愛閱讀、愛講故事、愛聽故事的鄉村語文教師馬雪玲為大家帶來了繪本故事《鱷魚愛上長頸鹿》、《團圓》。與其說馬雪玲老師是在給大家講故事,不如說是她在帶領大家一起讀故事,一起看繪本上的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有時會從旁指導,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鱷魚先生還會想出什麼辦法讓長頸鹿小姐注意到他呢?」「這個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嗎?」「No,並沒有,你猜猜看會有什麼故事發生?」引導孩子主動思考,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少年新聞學院平涼分院作文主講老師馬小玲說道,「這才是真正的閱讀啊,愛看書的孩子很多,他們的閱讀能力卻千差萬別,閱讀是要『深入淺出』的,正如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北京十一中校長李希貴說的那樣,『看書不等於閱讀。閱讀要質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測、假想,然後才能有感悟、體驗,這是僅僅靠看書無法達到的』。所謂『文化』,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文』就是書本上的知識,而『化』就是內化,將知識轉化為身上的某種氣質,某種能力,閱讀的過程就是『內化』的過程。」

故事就到這裡結束了,端看各位聽眾、讀者如何「化為己有」了。(中國小記者平涼新聞採編中心站 宣)

本文來自大風號,僅代表大風號自媒體觀點。

相關焦點

  • 我把繪本故事講給你聽——《楊奶奶講故事》一行走進平涼中國小記者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金玉之下,皆為「故事」。9月18日晚7點,《楊奶奶講故事》欄目組一行2人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少年報社少年新聞學院平涼分院多功能廳,和現場的近60位中國小記者一起分享故事裡的生活,生活裡的故事。
  • 聽奶奶講故事,「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出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李怡)作為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的女作家,畢淑敏被王蒙稱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她的文字平和優雅,春風化雨,陪伴幾代人。同時,她還致力於心理學,善於捕捉兒童纖細的內心變化,提出精巧的解決之道。
  • 寶寶聽完奶奶講故事,嚇得發燒,寶媽詢問後得知奶奶講了這故事
    五年前,王奶奶喜得孫子,由於兒子兒媳都要工作,王奶奶順理成章地進城去「抱孫子」了。 奶奶愛講故事,只要孫子瞪著眼睛聽,她就不停地講,什麼童話故事呀,成語故事呀,小動物長什麼樣啊,怎么喝水呀,都吃什麼呀,講得津津有味。
  • 睡覺前有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嗎?網友:4歲後就講故事給我聽了
    睡覺前有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嗎?網友:我兩個閨女,大女4歲前奶奶帶的,那時條件差,沒給她講過故事。感覺都費了,現在初中了不愛看書,學習[流淚]二女從小自己帶,4歲前也每天給她講故事,4歲後就講故事給我聽了,就這樣不識的字問我,現在三年級了,很棒,看書比我還快。感覺很對不起大寶。
  • 多彩的暑假生活|「我聽文物講故事」
    新華社南寧8月6日電(記者黃慶剛)一張張少數民族服飾圖片、一面面有青蛙、魚鳥等紋飾的銅鼓、一條條頗具民族特色的壯錦……今年暑假,不少學生走進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啟同歷史、民族文化的對話之旅。「奶奶給我講故事的時候經常說到織布機,我以前只在動畫片見過。今天在博物館我看到了很多沒見過的物品。」9歲的韋國曾說,爸爸媽媽工作較忙,以往暑假自己都是跟奶奶在家看電視。今年在公益組織的幫助下,他可以和其他小夥伴一起參觀博物館。「這是我第二次來民族博物館,我最喜歡這裡的民族服飾,上面有很多漂亮的顏色和花紋。」
  • 聽鄧稼先、李四光等後人講故事 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19」走進...
    11月6日上午,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辦,資陽市科學技術協會等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19」資陽行活動啟動儀式在資陽口腔職業學院舉行,邀請到李四光、黃緯祿、鄧稼先、黃旭華等4位科學家的後人講述前輩科學家的故事,讓廣大師生和科技工作者近距離感悟科學家精神。資陽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吳旭會見報告團一行。
  • 過去的故事,你聽爺爺奶奶說了嗎?
    他對「聽爺爺奶奶講故事」活動提出了幾點希望:「聽爺爺奶奶講故事」要發揮優勢,探索創新,增強講故事活動的時代性。讓廣大青少年重溫老一輩的紅色文化,了解紅色文化,潛移默化之中,使青少年接受更多的歷史知識、傳統精神,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拓展思路,創新方式,增強講故事活動的感染力。
  • 別動,聽我講這個故事
    中國古代的故事,往往充滿實用價值,以小見大;國外的童話故事,往往充滿寓意,告訴我們真善美;老師用故事教會學生道理,領導者用故事激勵和影響員工,企業家用故事讓更多的人們記住自己。第一,這是新冠疫情以來的第一個講故事訓練新開班;第二,這是大釗新開的一個班型,集中上課,周日全天上課,從早上9點上到下午17點。這次04期《講故事訓練》班吸引了很多學員報名。上午課程一開始黃老師就讓助教老師發給大家一個關於「牛仔褲大王的故事」,從第一步「你講我聽」、第二步:「我講你聽」,到第三步:「你講我聽」,分三步讓學員們講好一個故事。
  • 陝西「好記者講好故事」宣講團走進西北大學
    原標題:陝西「好記者講好故事」宣講團走進西北大學   12月10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新聞
  • 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新時代正能量——「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側記
    12月16日,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首場巡講活動在新華社禮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名記者深情講述了各自的採訪歷程,分享了他們的內心感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湖北日報社記者柯皓。在疫情期間他多次進入隔離病房,拍下了數千張照片,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個溫暖瞬間,他說,「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武漢保衛戰中,鏡頭是我的武器,更是我的眼睛。透過鏡頭,我看見了很多很多。我看見了武漢人民的英雄氣概,看見了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看見了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看見了中國優勢、中國力量、中國精神。當然,也看見了中國記者的擔當:面對千難萬險,槍林彈雨,我們義無返顧,勇往直前!」
  • 「傳奇奶奶」姜淑梅京城「講故事」
    踏著熱烈的掌聲,一頭銀髮,一條綠色長巾,配戴白色珍珠項鍊,身著紫色旗袍……在頒獎詞中款款走向頒獎禮臺,「傳奇奶奶」姜淑梅,根本看不出是80歲的老人。  「傳奇奶奶姜淑梅,60歲學寫字,75歲寫書,她的《長脖子女人》、《亂時候,窮時候》、《苦菜花,甘蔗芽》,說的是老百姓祖祖輩輩口頭相傳的老故事……這位擅講故事的奶奶,使每位讀者想起了自己家族裡那個會講故事的老人。」
  • I Made Granny Glad 我讓奶奶高興了丨外教講故事
    每一個小故事都是一段精彩的旅程,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們磨出「英語耳朵」,還能陪伴孩子進入甜美的夢鄉。配合大思英語正式課程,每天堅持聽力輸入,學好英語不再難。建議家長每晚在孩子睡覺前,打開當天的睡前故事,和孩子共享這段美好時光。今天,我們要講的小故事是《我讓奶奶高興了》,一起來聽吧!
  • 我腦海中時常浮現一副畫面:在搖曳的燈光中聽爺爺講故事|百家故事
    屋子裡,一臺書桌挨著床,那時候我還很小,剛有記憶,依稀記得,桌上有一個帶著玻璃燈罩的煤油燈,一到晚上我就坐在床邊玩弄燈芯,在搖曳的燈光中,和哥哥們一起聽爺爺講故事。這個溫暖的場景,一直到現在,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每當想起這個畫面,心裡暖暖的,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又想起我的爺爺奶奶了。
  • 你經常給孩子講故事嗎?講故事對孩子有什麼好處?需要注意什麼?
    五年前,王奶奶喜得孫子,由於兒子兒媳都要工作,王奶奶順理成章地進城去「抱孫子」了。奶奶愛講故事,只要孫子瞪著眼睛聽,她就不停地講,什麼童話故事呀,成語故事呀,小動物長什麼樣啊,怎么喝水呀,都吃什麼呀,講得津津有味。
  • 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首場巡講走進人民公安報社
    2020年「好記者講好故事」首場巡講走進人民公安報社 2020-12-17 2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孩子從只想「聽故事」到自己「講故事」,我用了兩個小技巧!
    當時,繪本館裡的親子閱讀,延續著「大人講孩子聽」的傳統模式,不論是千尋還是其它小朋友,看見千尋爸爸,第一句話便是:「給我們講故事吧!」比如,孩子幼升小要面試吧,現如今稍微好點的民辦小學面試競爭有多白熱化,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80%的面試裡都有個「講故事」環節,有的是看圖講故事,有的是根據提示講故事,形式不同內核一樣,總之,孩子得具備自己「講故事」的輸出能力。
  • 有一種故事,父母們很少講,卻最應該講給小朋友聽!
    而我的這位朋友,小名便叫貝貝。這個《蚱蜢螞蟻和貝貝》的故事,是他們家庭的「獨特回憶」。裡面有她爸爸對媽媽的愛、爸爸對女兒的愛、爸爸對家庭的不舍,以及對未來的期盼……我的這位朋友說,她已經把這個故事無數次地講給自己的兒子聽。對於那位從未見過外公的小男孩來說,《蚱蜢螞蟻和貝貝》的故事,就是他對外公的認識。
  • 「媽媽,你在哪裡,我要聽你講故事」
    「媽媽,你在哪裡,我要聽你講故事……」7歲的兒子哭著到處找媽媽,聽著兒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珠海邊檢總站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旅檢二隊民警王蕊眼淚奪眶而出。 「我放的快,這樣旅客停留的時間越短,感染的風險也越小。」作為業務骨幹,王蕊主動請纓上崗。在帶上口罩、手套和護目鏡後,她迅速到達崗位開始工作。疫情形勢嚴峻,但邊檢查驗工作一刻也不能放鬆。隔著驗證臺玻璃,王蕊禮貌地請受檢旅客一一脫下口罩,認真進行人證對照,憑藉自身嫻熟的專業技能,她很快完成了查驗工作。當看到部分旅客焦慮不安時,她主動向他們致以問候「加油!保重!」,向同胞傳遞支持和力量。
  • 六班筆記:《講故事聽故事》《找牙》
    我示意孩子們輕一點,我問:「這隻小蜻蜓怎麼會落到林睿的座位卡上呀?」我不想放過任何一點點鍛鍊孩子說話能力的機會。孩子們小手舉起來:「因為小蜻蜓喜歡林睿,他天天倒垃圾。」「因為林睿帶圾長們認識垃圾場。」「因為林睿表現好,聽老師的話。」我心裡暗自高興,你看,孩子們在明理呢,這簡直就是一場「自我教育」嘛。
  • 聽趙二爺講故事
    只要有空閒,他就見縫插針,給我們講故事。每年的夏、秋,是他講故事的「旺季」。這是因為夜晚悶熱,那時又沒電扇,大家都到他家門前寬闊的場地上乘涼、聽故事,一舉兩得。要是月夜,他就面向月亮,坐在一條高凳上,一來,可以張些涼風,居高臨下亦有氣勢;二來,便於他的近兩尺長的竹管煙槍「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