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貝網小編家的寶寶最近很容易生氣,發脾氣的時候會對大人扑打一番,有時候捏我的臉蛋還是很疼的。
親貝網小編知道很多孩子在2歲半以後都會有這樣的攻擊性,家長們要麼遏制,要麼驚慌失措。那麼這時候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呢?
其實,孩子能夠表達攻擊性,這本身就不是壞事。你甚至應該高興才對。
4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
我們能做什麼
1、讓孩子表達
在攻擊性不會對孩子或者他人的人身造成傷害的前提下,不要遏制孩子的攻擊性。
因為,一旦遏制孩子攻擊性的表達,孩子的攻擊性很可能會由指向外界轉為指向自身。
比較輕的結果,比如,有的孩子有啃咬自己指甲的行為;比較重的,比如,孩子會自閉、抑鬱。
任何一個放棄表達自己的人,都是經歷了無數次努力表達後徹骨的絕望。
2、積極共情,看到和接納孩子的攻擊性
無論我們是否能理解孩子有攻擊性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第一步,我們都要先接納孩子。而不是給孩子貼上一個「壞孩子」「不聽話」或者「不懂事」的標籤。
有個孩子三歲時,媽媽生了弟弟,因為媽媽一個人照顧不來兩個孩子,於是,就把三歲的他放到了爺爺奶奶家,並且在爺爺奶奶家附近上幼兒園。
六歲時,當他需要上小學了,這時的弟弟也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才把他接回到自己身邊。
他回憶說,記得剛回家的時候,脾氣很差,經常亂發脾氣,還愛摔東西。爸爸媽媽開始的時候,似乎還理解他,也覺得他這麼多年不在身邊,有些內疚,還肯哄他,後來逐漸就失去了耐心。
當他再發脾氣,爸爸媽媽就用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眼光看他,充滿了「嫌棄」,覺得: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很多在孩子小時候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和孩子暫時分離的父母,在接回孩子後,似乎希望孩子能馬上出現「奔向父母懷抱」這樣的溫馨場面,可事實上其實不會。
一般來說,重聚之後,孩子會先去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肯拿出足夠的耐心,接住了孩子的攻擊性,接下來才會出現父母想像中「溫馨」的畫面。
在《銀河補習班》這部影片中,兒子在見不到父親的那些年裡,非常想念自己的父親。
但是,就在時隔多年、終於見到父親的一剎那,並沒有「跑過去擁抱父親」,而是:先是當沒看見,然後是不說話、生悶氣,接下來,是對父親的拳打腳踢……
當父親抗住了所有這一切,最後,才是父子倆「抱頭痛哭」。
3、在共情和接納之後,再嘗試看孩子攻擊性背後,到底在表達什麼
比如,文章開篇的幾位媽媽的焦慮。
對於媽媽A闡述的情況:我們可以去了解孩子這次衝突的細節和全過程,以及和發生衝突的對象之間的關係,也許,孩子表達攻擊性,只是在嘗試建立關係;
對於媽媽B闡述的情況:孩子因為同桌用了他的橡皮而不依不饒,也許,孩子在嘗試建立界限;
對於媽媽C闡述的情況:「孩子各方面都很好,就是不能接受批評」,那麼,孩子的攻擊性是不是算是一種「抗議」呢?對自己各方面都「很聽話」的「補償」?或者,在抗議父母的高壓管理?都可以嘗試去探索。
4、引導孩子建設性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
攻擊性之所以會被破壞性表達的一個原因,是孩子的言語化能力不夠,以及社交技能的欠缺。
所以,引導孩子去表達,非常重要。此外,有效地將攻擊性中潛藏的活力進行正確的引導,也很重要。
比如,可以將這部分活力轉化為孩子對某件事情的興趣,轉變為孩子的創造力等。
總之,孩子的「暴脾氣」並非洪水猛獸。
如果你正在面對這個情況,在這個局面裡,重要的,不是孩子的脾氣到底有多差,孩子的暴脾氣,真正考驗的,是父母。
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是否能成功度過這一階段,至關重要。
信息來源:親寶寶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