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攻擊性 家長應該如何做

2020-10-09 親貝網

親貝網小編家的寶寶最近很容易生氣,發脾氣的時候會對大人扑打一番,有時候捏我的臉蛋還是很疼的。

親貝網小編知道很多孩子在2歲半以後都會有這樣的攻擊性,家長們要麼遏制,要麼驚慌失措。那麼這時候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呢?

其實,孩子能夠表達攻擊性,這本身就不是壞事。你甚至應該高興才對。

4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

我們能做什麼

1、讓孩子表達

在攻擊性不會對孩子或者他人的人身造成傷害的前提下,不要遏制孩子的攻擊性。

因為,一旦遏制孩子攻擊性的表達,孩子的攻擊性很可能會由指向外界轉為指向自身。

比較輕的結果,比如,有的孩子有啃咬自己指甲的行為;比較重的,比如,孩子會自閉、抑鬱。

任何一個放棄表達自己的人,都是經歷了無數次努力表達後徹骨的絕望。

2、積極共情,看到和接納孩子的攻擊性

無論我們是否能理解孩子有攻擊性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第一步,我們都要先接納孩子。而不是給孩子貼上一個「壞孩子」「不聽話」或者「不懂事」的標籤。

有個孩子三歲時,媽媽生了弟弟,因為媽媽一個人照顧不來兩個孩子,於是,就把三歲的他放到了爺爺奶奶家,並且在爺爺奶奶家附近上幼兒園。

六歲時,當他需要上小學了,這時的弟弟也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才把他接回到自己身邊。

他回憶說,記得剛回家的時候,脾氣很差,經常亂發脾氣,還愛摔東西。爸爸媽媽開始的時候,似乎還理解他,也覺得他這麼多年不在身邊,有些內疚,還肯哄他,後來逐漸就失去了耐心。

當他再發脾氣,爸爸媽媽就用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眼光看他,充滿了「嫌棄」,覺得: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很多在孩子小時候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和孩子暫時分離的父母,在接回孩子後,似乎希望孩子能馬上出現「奔向父母懷抱」這樣的溫馨場面,可事實上其實不會。

一般來說,重聚之後,孩子會先去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肯拿出足夠的耐心,接住了孩子的攻擊性,接下來才會出現父母想像中「溫馨」的畫面。

在《銀河補習班》這部影片中,兒子在見不到父親的那些年裡,非常想念自己的父親。

但是,就在時隔多年、終於見到父親的一剎那,並沒有「跑過去擁抱父親」,而是:先是當沒看見,然後是不說話、生悶氣,接下來,是對父親的拳打腳踢……

當父親抗住了所有這一切,最後,才是父子倆「抱頭痛哭」。

3、在共情和接納之後,再嘗試看孩子攻擊性背後,到底在表達什麼

比如,文章開篇的幾位媽媽的焦慮。

對於媽媽A闡述的情況:我們可以去了解孩子這次衝突的細節和全過程,以及和發生衝突的對象之間的關係,也許,孩子表達攻擊性,只是在嘗試建立關係;

對於媽媽B闡述的情況:孩子因為同桌用了他的橡皮而不依不饒,也許,孩子在嘗試建立界限;

對於媽媽C闡述的情況:「孩子各方面都很好,就是不能接受批評」,那麼,孩子的攻擊性是不是算是一種「抗議」呢?對自己各方面都「很聽話」的「補償」?或者,在抗議父母的高壓管理?都可以嘗試去探索。

4、引導孩子建設性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

攻擊性之所以會被破壞性表達的一個原因,是孩子的言語化能力不夠,以及社交技能的欠缺。

所以,引導孩子去表達,非常重要。此外,有效地將攻擊性中潛藏的活力進行正確的引導,也很重要。

比如,可以將這部分活力轉化為孩子對某件事情的興趣,轉變為孩子的創造力等。

總之,孩子的「暴脾氣」並非洪水猛獸。

如果你正在面對這個情況,在這個局面裡,重要的,不是孩子的脾氣到底有多差,孩子的暴脾氣,真正考驗的,是父母。

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是否能成功度過這一階段,至關重要。

信息來源:親寶寶育兒

相關焦點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對自我、事物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無法辨別是非對錯,不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說教、控制,甚至逼迫孩子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孩子就會感到憤怒、壓抑,當他找不到發洩的渠道時,攻擊性就會向外,所以哭鬧、打人或者發脾氣等攻擊行為也就成為了一種保護自己的防禦方式。
  • 孩子總打人、咬人,面對兒童「攻擊性行為」,家長如何引導很重要
    很多家長都比較苦惱,但說了幾次孩子又不聽,那是不是等孩子長大了就會好呢?孩子頻繁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不能「視而不見」兒童「攻擊性行為」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打人、咬人、推人等身體上的攻擊性行為和罵人等心理上的攻擊性行為。
  •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所以,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可以多說故事給孩子聽,多和孩子用正確的語言交流,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家長的無心引導,孩子模仿成人和電視孩子一歲多的時候,語言和感官開始迅速發展。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不要用惡意去揣測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兒童的攻擊行為有多種表現形式,一兩歲的孩子有時候抓人、撓人、打人……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行為,通常都是孩子對外界的探索。
  • 孩子喜歡打人,家長如何化解孩子的攻擊性
    這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而再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會聯合其他孩子用嘲笑等方式對某個孩子進行言語傷害,以此孤立這個孩子,這樣的行為也很明顯是帶有攻擊性的。 有的家長看到自家的孩子被別人欺負就會很生氣,但看到自己的孩子動手打人卻採取縱容的態度,這是不可取的。
  • 孩子攻擊性太強?了解孩子的「領地意識」,破解攻擊性背後的秘密
    這是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孩子不願意分享,也就是孩子的"領地意識"正在逐漸加強,假如作為家長的我們對於孩子的"領地意識"沒有重視,那麼很容易導致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許多矛盾,甚至會導致孩子經常發出一些暴力性行為。作為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的"領地意識",破解攻擊性背後的秘密。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可用這3招
    第一種、無意識攻擊行為有的孩子的手上還不知道輕重,不知道自己有一些行為可能會給其他人帶來傷害,比如說有的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有一些追逐打鬧的情況,有的小朋友力氣比較大時,想要朋友打鬧或者搶奪東西,就會不小心把別的孩子撞倒在地上,這種情況,其實孩子並不是想要攻擊別人,只是孩子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動作的力度,也不懂得要如何表達,所以心孩子大腦裡面的杏仁核就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
  • 面對孩子哭鬧,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面對孩子哭,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反應:一般的家長會說:「你都已經是大寶寶了,不能哭鼻子了。」暴躁一點的家長會說:「不要哭了,再哭媽媽不要你了。」當然,也有溫柔一些的家長:「好了寶寶,我們不哭了好不好~」不管是哄一哄還是嚴厲壓制也好,都折射出一個現象,那就是幾乎所有父母都認為孩子哭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應該被制止。
  • 孩子發脾氣也分好壞?正確看待發脾氣,家長應該這樣做
    估計很多寶爸寶媽都遇到過相似的一幕:因為買不到想要的玩具,孩子開始大哭大鬧;因為和其他小夥伴玩的太瘋,哭著鬧著不願意回家;因為挑食,即使家長追著幾條街,孩子還是不願吃……這讓家長們感到十分的頭疼,孩子動不動都發脾氣、鬧情緒。甚至將發脾氣當成達成目的的重要手段,讓家長不知道如何解決。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家長需要這3步,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很多家長總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當成是小孩子都會有的階段性行為,認為「沒關係,長大了就好了」,對孩子傷人的行為一點都不重視,這是不提倡的,家長們應該了解「攻擊性行為」對孩子會產生哪些影響。「攻擊性行為」於人於己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家長們該採取什麼辦法,才能好好引導孩子放棄「攻擊性行為」呢?三、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擺脫「攻擊性行為」?
  •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90%家長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們會發現孩子經常會出現攻擊行為。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們應該找出孩子攻擊行為的真正原因,安撫孩子的情緒,耐心教導孩子,而不應該總是去呵斥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攻擊性行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現,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也會產生變化。 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具有攻擊性行為時,一定要及時加以糾正。
  • 慢養良育(總序159):如何處理好孩子的攻擊性
    出生第716天(一)(總序159):如何處理好孩子的攻擊性。最近,她總是喜歡尖叫,看到大人捂住耳朵的樣子她會很興奮;還喜歡抬腿踢人,踢沒踢到無所謂但必須踢個過癮,而且大人越是禁止她踢的越厲害;還有就是喜歡動手打人,一般是打別人的胳膊、後背、大腿等處。
  • 孩子攻擊性強,多半是這3個原因,家長從這3方面針對性解決
    由於缺乏自我意識,所以在面對問題的選擇上往往都不知道如何抉擇,所以看到別人有攻擊性的行為,他們就會下意識地去模仿。2、能力過低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比較低。所以到他們需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卻無法用自己的能力實現時,就會開始用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就會變得異常暴躁。
  • 為什麼孩子有攻擊性行為?背後的原因三個原因,家長不能忽視
    文丨C媽學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看到有些人的言行舉止,非常具有攻擊性。他們可能一言不合,就會對別人進行語言攻擊或者肢體攻擊,所以這類人群在社交生活中,並不得大家的喜歡。因此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大多數家長也都會告訴自家寶寶,千萬不要做一個具有攻擊性行為的人,但並不是所有寶寶都能聽進家長的話。
  • 為什麼有的孩子攻擊性強?因為缺乏相對應的移情能力
    三、應該如何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我們雖然上面提到了移情能力,共情能力等理論,但是想要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在生活中應該怎麼做呢?1.正強化手段教育孩子①當孩子有不正確的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用各種強化手段來阻止他們的不正確行為。斯金納提出的強化法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兩種。所以父母應該用積極強化來阻止孩子不正確行為。②家長們應該教會孩子學會基本交往技巧,不打鬧,學會分享,和平相處。
  •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性呢?
    我們先來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攻擊他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孩子向周圍尋求幫助的信號,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幼兒的生理與心理影響,如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情感得不到滿足時都有可能影響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同時個體認知發展水平的受限,孩子自我意識敏感期、觸覺敏感期的出現也都有可能觸發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 孩子玩手機上癮會導致抑鬱?面對危機,家長應該如何做?
    因此,還是建議家長及時糾正孩子,如果已經到了無法自拔沉迷的狀態,或者情緒低作息不規律的時候,要及時帶孩子糾正,例如做些戶外運動、或者用其他事情轉移下孩子情緒等等。嚴重者,建議帶孩子就醫。而面對抑鬱危機,家長應該如何做?
  • 孩子愛打架怎麼辦?不要著急,三個方法幫你應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出現攻擊性行為,喜歡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家長應該理解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內在原因,給孩子足夠的包容和引導。那麼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應該如何糾正孩子的這種攻擊性行為吧。有些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是因為父母和原生家庭給予的安全感不夠。他們的內心覺得忐忑和缺少關愛,所以會用攻擊性行為的方式來吸引家長的關注。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注視,能夠得到家長的安慰和理解。這是孩子情緒上的一種索取的表達方式,父母應該檢討自身是否對孩子太過疏遠和忽視。
  • 孩子一點就「炸」?面對孩子的「小情緒」,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導讀:孩子一點就「炸」?面對孩子的「小情緒」,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一點就「炸」?面對孩子的「小情緒」,家長應該如何引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面對孩子的挑戰應當如何做?
    當今社會各種媒體只有涉及家庭教育、兒童教育、青春期之類的文章,手機問題肯定會出現頻率很高,每家的父母基本都有跟孩子因為手機而發生各種鬥爭的經歷。手機儼然已是育兒路上的攔路虎,那麼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案例如下:孩子把一個手機模型給媽媽,讓媽媽好好保管起來,後來被發現自己在私底下玩真手機,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 孩子攻擊性特別強怎麼辦?父母的做法非常重要
    有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和其他孩子會發生衝突,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也特別頭疼,其實這種情況是由於孩子的領土意識造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案例意識,這也有助於孩子的成長。當孩子就是因為領地意識而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是父母我們應該做的是循序漸進的,把孩子攻擊性降低,告訴孩子通過使用這種網絡暴力的方法研究並不一定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同時企業還會影響導致其他人討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