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成長必讀書目:夢的解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傑出的精神病醫師、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於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逝世。他曾經說過:人類有史以來曾經受過三次重大恥辱,一次是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說,將人類從主宰宇宙的神壇上拉了下來;第二次是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將人類主宰地球的神壇上拉了下來;第三次就是精神分析理論,將人類從自我主宰的神壇上拉了下來。
可見,是弗洛伊德讓人類遭受了第三次重大的恥辱。美國《紐約時報》評價說:弗洛伊德不斷提出未來心理分析可以洞察的人類興趣的其他一些領域,而證明心理分析是理解和引導人類各種形式的艱苦努力的一種方法。弗洛伊德意識到心理分析仍是一種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的科學和方法,不管目前取得怎樣的成就,現在都僅僅是個開始而已。
弗洛伊德的巨作《夢的解析》是一部劃時代的不朽巨著,被評為引發人類思想革命的三大經典之一。本文將簡要闡述這本書的重點內容。
一、夢的根源分為四種,他們也被用於劃分夢:
1、外部(客觀)感官刺激,如雷聲滾滾、雄雞打鳴、被子掉落、被拍打、聞到香味等等;
2、內部(主觀)感官刺激,如入睡前的幻覺、對話語、名字等的幻聽等;
3、內部(器官)軀體刺激,如肌肉的感覺、呼吸的感覺、胃的感覺、性感覺、末梢的感覺等;
4、心理刺激源,如日間所從事之事、醒著時感興趣之事等。
人在清醒狀態的特徵是思維活動以概念而非圖景展開,夢則偏重以視覺表象來思考,並常常向個體披露其不願承認之事,這些非人願的想像往往就是日間「受壓抑的」。它不像人們日間清醒時候有倫理道德與回憶,夢中任何的場景都不受個體的主觀控制,並且常常出現已經忘卻之事。
二、夢的解讀
夢是一種分量十足的心理行為,其內驅力都是有待滿足的潛意識的願望,這種內驅力並非瞬間的衝擊力,它會有效持續。精神分析師把病態的夢(想像)追溯到它在做夢者的精神生活中所起源的那些因素,那這種夢(想像)也就瓦解了,做夢者也就擺脫了這種病態。所以解夢者要重視一切,絕不能因為做夢者覺得不重要或者不切題就忽略這個閃念。
完成夢的解釋後,弗洛伊德發現夢其實是一種遂願,也就是壓抑在做夢者潛意識裡的現實的願望,通過偽裝與變形,在夢中得到了實現或表達。夢的願望來自於如下三種情況:
1、白天被激發,由於外部狀態而不能得到滿足,於是為夜間留下一個得到承認、未了結的願望;
2、在白天冒出來,但被摒棄,於是給我們留下一個未了結卻受壓抑的願望;
3、在白天生活的關係之外,屬於夜間才脫離被壓抑之事,從而在我們身上變得活動起來的那些願望。
夢常常通過圖像來表達,夢裡出現的圖像稱為夢材料。那麼,夢會選擇哪些成為夢材料呢?
1、近日的經歷與無關緊要之事:
一次最近心理上的重要經歷,在夢中直接被代替;若干最近的重要經歷,通過夢被合併成一個統一體;一次或若干重要經歷,在夢境中由提及一次同時卻無足輕重的經歷來代替;一次內心重要的經歷(回憶、思路),於是在夢中經常提及一個最近的卻無關緊要的印象來代替;
2、幼兒期經歷的場景:如小時候成長的環境、父母的爭吵、與鄰居同伴的玩耍、衝動等等;
就解夢而言,夢被激發的唯一條件就是夢境的一個組成部分會是做夢當天的某個印象或場景,然後夢願望通過移植、濃縮、表現、顛倒、轉向反面、中斷、象徵、潤飾等進入夢裡完成遂願。在夢中表現為實現的願望,並不總是當前的願望,也可能是消逝的、完結的、重疊的與被壓抑的願望。
夢維持了心靈的利己主義性格,就如「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一樣,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並且,同一夜全部的夢都屬於一個整體,表達相同的願望。
由此可見,夢在我們的心理活動中承擔了艱巨的任務,它讓潛意識的衝動到釋放與表達,從而讓讓心靈重歸和諧。但對於解夢者來說,即便他手裡有完整的解夢,富於意義、連貫並且對夢境的所有要素提供情況,那麼他也不可能完全充分的解析夢的意義,因為對同一個夢還可能有另外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