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則新聞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江蘇宿遷的一個熊孩子放學回家後,站在自家7樓陽臺將一大瓶墨汁澆了下去。這一澆,不僅染黑了大樓的牆壁,樓下的鄰居們也遭了殃,窗臺和曬著的衣服都沾上了墨汁。
(圖片來源:騰訊新聞截圖)
孩子家長從鄰居口中知道此事後,做出的反應和處理得到了網友的一片稱讚。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首先,家長帶著孩子挨家挨戶的道歉,向鄰居們表達自己的歉意。
然後,家長和孩子把鄰居沾了墨汁的衣服統統帶回了家,一起洗乾淨,實在洗不乾淨的就買一件新的賠給鄰居。
最後,家長還找來了專門做外牆清洗的工人師傅將大樓外牆清洗乾淨,而孩子則被要求站在太陽底下,看著工人師傅一點點將墨汁擦乾淨。
不得不說,這個孩子媽媽確實值得網友們的一致好評。這種處理方式堪稱教科書,值得我們學習!
承認錯誤,和孩子一起道歉
有時候,出現熊孩子的原因是因為他的爸媽就是熊父母。還記得在書店猥褻小女孩的那個男孩媽媽嗎?
在自己的孩子做出如此惡劣的行為的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是包庇他,甚至說出小女孩是自願的這種話,難以想像她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個媽媽選擇了帶著孩子挨家挨戶向鄰居們道歉。家長沒有明知孩子做了錯事,卻裝作不知道;也沒有說「他只是個孩子,別和他計較」之類輕飄飄的推諉之詞。
更重要的是家長沒有代替孩子做這件事,而是拉著孩子一起去道歉,這是非常好的示範。
以實際行動強化意識
之前有過類似的新聞,熊孩子把15個酒瓶從28樓往下扔,還好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孩子爸爸得知後,將孩子一頓暴打,還將孩子被打得屁股開花的照片發進小區業主群裡,表示自己已經教育過孩子了。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合肥頭條)
君君認為他們雖然管教了孩子,但採用的方式比較糟糕。暴揍孩子一頓確實能讓孩子長記性,但這對孩子來說也只是充滿恐懼與疼痛的負面記憶。
而高空潑墨的新聞中,我們看到家長和孩子把髒衣服帶回家,努力洗乾淨,實在洗不乾淨就買件新的還給鄰居。還讓孩子站在太陽下看著工人叔叔把自己弄髒的外牆清洗乾淨,即使孩子的臉曬紅了,出了很多汗也得看著。
孩子媽媽不止於口頭說教,也沒有採取粗暴的打罵,而是用實際行動給孩子上了一課。
我相信,經過這一系列的行動,不僅向鄰居表明了歉意,孩子也能明白不能隨意高空拋物,因為會影響甚至傷害到很多人,自己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承擔責任」和「承擔懲罰」
在教育孩子時,家長要理清這兩個概念:
-承擔後果,是讓孩子清楚理解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是什麼,自己要承受的責任與後果帶來的影響是對等的。
-承擔懲罰,是家長對後果做出了自己主觀的判斷,通常會以自己判斷的事態輕重來決定孩子感受到痛苦的程度。
為什麼我們要分清這二者的區別呢?因為它們產生的管教效果千差萬別。
承擔了後果的孩子,雖然在付出代價的過程中不舒服,但他能對後果產生清晰的認識,也明白做每件事都需要自己承擔和負責,責任意識慢慢得以建立。
而承擔了懲罰的孩子,在這之後只知道因為爸媽生氣了,所以我挨打了/受罰了。而對自己因何受罰,自己做的事對別人產生了什麼影響知之甚少,這就脫離了家長管教的真正目的。
不僅如此,孩子受了懲罰卻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他會覺得委屈,甚至出現憤恨、叛逆的情緒。因此,家長一定要理清自己教育的目的
來源:贏在起點早教學園(ID:ElitebabyLand)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