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臺灣織娘以織錦為橋聯結兩岸情
中新社南寧4月24日電 題:臺灣織娘以織錦為橋聯結兩岸情
作者 林潔琪
「8年前,我發現壯錦和太魯閣錦有很多相似度很高的圖案,經過多年尋找,現在找到了7個相同圖案,並將它們融合織成『壯太錦』,可見,兩岸真的是一家人。」臺灣著名織娘、花蓮縣秀林鄉陶樸閣美學才藝發展協會理事長連美惠說。
4月12至27日,臺灣臺北、花蓮、苗慄、南投、臺東、宜蘭等市縣基層民眾、少數民族和青年學生代表近700人,應邀赴廣西參加「2018年中華一家親—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活動。其中,連美惠所在的花蓮縣秀林鄉「壯太錦」展示團與廣西織繡專家探討織繡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我們約定每年『三月三』期間,都會帶著太魯閣織娘到廣西交流,去年是來織布,今年是織娘把她們的手藝、創新技術帶來交流。」連美惠說。
連美惠曾用3年時間,提煉整合壯錦、太魯閣錦的花紋元素,親手織就一匹長達8米的「壯太錦」,並於2017年4月,在廣西博物館的「桂花與壯太——壯錦太魯閣錦歷史文化展」上亮相。2017年年底,「壯太同紋錦」開啟全國巡展之旅。
2010年,廣西博物館館長吳偉峰與臺灣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織娘連美惠在廈門相識,同樣熱愛織錦工藝的兩人一見如故,吳偉峰主動邀請連美惠到廣西考察壯錦。
「我在廣西博物館裡看到一塊老壯錦布,當時很震驚,這和太魯閣錦的部分圖案相似度達99%,因此我為那塊布取了個很美麗的名字——情定壯太。」連美惠對第一次發現兩種織錦相似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當年,連美惠第一次到廣西賓陽縣考察壯錦,卻沒有任何收穫,「當時我不相信兩種織錦沒有交集,我覺得它們一定有淵源,」此後幾年,連美惠多次受邀到訪廣西龍州、大新、靖西、環江、賓陽、忻城等縣區,發現壯錦和太魯閣錦在材質、工藝、圖案和功能用途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因長期在高山上跋涉,連美惠患上了「高山症候群」,她說,「這是一個臺灣少數民族不可能患上的病,但這個病是我的榮耀,它讓我永遠記住了壯族和太魯閣人之間的故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連美惠在忻城縣找到了第一個相似的壯族圖案——「順利」,與之對應的是太魯閣錦圖案「女人」。目前,連美惠共找到7個相似度達99%的圖案。
「在8米長的壯太錦,用近百種圖案織成,不僅有7個高度相似的圖案,還融合了壯錦和太魯閣錦相似度70%到80%的圖案。」連美惠說。
連美惠表示,中國有四大名錦,壯錦是其中之一,希望能將壯太錦打造成第五大名錦,把兩岸祖先智慧的技藝傳承下去。
「我們在與時間賽跑,爭取留下更多資料給下一代,傳遞兩岸織錦融合的結晶。」在連美惠看來,手工織就壯太錦需要很多耐心,因此培養下一代的興趣很重要,她希望學生可以研發創新設計,讓壯太錦成為產品中的點睛之筆。(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景美女中拔河隊:拔河改變未來
中新社南寧4月23日電 題:臺灣景美女中拔河隊:拔河改變未來
作者 林潔琪
近日,在廣西南寧市桂雅路小學,一隊平均年齡18歲的女子拔河隊在1分鐘內擊敗強壯有力的男子拔河隊。這支女子拔河隊來頭不小,她們是曾獲多項世界拔河錦標賽冠軍的臺灣臺北市景美女中拔河隊。
2003年至今,景美女中拔河隊已獲得大小賽事金牌40多枚。2010年義大利世界室內拔河錦標賽,她們首次參加國際賽事即勇奪540公斤組冠軍。此後,在國際賽事中從未跌出前三名。今年3月,她們參加在江蘇徐州舉辦的2018世界室內拔河錦標賽,連獲3枚金牌。
正值花樣年華的愛美女孩,卻在手上磨出厚厚老繭。「每天早上要比別人早起一小時訓練,下午放學後,從5點到晚上9點,要進行團隊、個人、重量、體能等訓練,結束後才能吃晚餐。」景美女中前任校長林麗華說,她們手上的老繭是努力的印記,這些女孩就是靠手上的老繭去徵服對手的。
曾是拔河隊一員,如今擔任拔河隊助理教練的施昭伃介紹,景美女中沒有專門的體育生班級,每位拔河隊隊員都要利用課後時間訓練,每天至少訓練5個小時。
拔河隊隊長林秀怡說,雖然拔河訓練很辛苦,沒有玩樂的時間,但是固定的訓練時間能很好地鍛鍊自己,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施昭伃說,每天訓練的時間很長,很難按時完成作業,但身邊的同學會借給我們筆記,幫我們補習。周末學校也會安排老師補課,因此每個隊員的成績都不錯。
「一年365天只休息3天,她們訓練太辛苦了,讓我很心疼。」林麗華告訴記者,拔河隊裡的學生大多數家境不太好,有的是單親,甚至有的隊員交不上學費。
為幫助每個隊員能夠順利讀書、上大學,林麗華在任職校長期間成立了「晨曦基金」,向校友、家長募款,為拔河隊員們提供訓練費、學費、住宿費等。她說,「拔河能夠改變她們的未來」。
施昭伃已經大學畢業3年,在擔任拔河隊助理教練前,她曾在南非做了兩年志願者。「因為拔河改變了我,學校也幫助了我很多,我也希望能夠去幫助其他人。」
4月12日至27日,臺灣多個市縣基層民眾、少數民族和青年學生代表33個團組近700人應邀分赴廣西,與當地民眾歡度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臺灣臺北市景美女中拔河隊即在受邀之列。(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青年邂逅廣西「三月三」
新華社南寧4月21日電(記者朱麗莉)「如果不是這次來參訪體驗,都不敢想像廣西的壯族『三月三』節慶這麼熱鬧。」來自臺北教育運動參訪團的學生林秀怡,在參加廣西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後,對當地載歌載舞歡慶佳節的氣氛豎起了大拇指。
4月12至27日,臺灣臺北、花蓮、苗慄、南投、臺東、宜蘭等市縣基層民眾、少數民族和青年學生代表33個團組近700人,應邀分赴廣西全區14個設區市,與當地各族同胞跨海執手,參加由國家民委、國臺辦發起和指導的2018年中華一家親—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活動。
作為拔河運動專業選手,林秀怡對此次參訪行程中的民族體育活動充滿了期待。畢業於臺北市景美女中的她,以領隊的身份帶領景美女中的拔河隊員,與當地拔河隊切磋交流。
此外,桂臺青年還共同參與滾鐵環、跳竹槓、背簍繡球、打陀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和遊戲。
廣西臺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桂臺「三月三」系列活動以「中華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為主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開展桂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青年就業創業、青少年校園民族和體育文化、康養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交流和系列參訪活動。
在南寧市桂雅路小學,小學生們身穿壯族服飾演繹彩調劇《劉三姐》,讓臺灣同胞充分了解壯族獨特的山歌文化。臺灣花蓮縣化仁中學的同學們則帶來了精彩的《阿美人豐年祭》,兩地學生攜手跳起阿美人舞蹈,在歡聲笑語中感受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不少臺灣青年表示「不虛此行」,領略到廣西民俗文化的深厚內涵,還見證了「三月三」民俗的旺盛生命力。
「廣西山水和氣候跟臺灣相像,人們樸實且熱情好客,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來廣西交流。」林秀怡表示,此次參訪行程豐富多樣,真切感受到廣西日新月異的發展。
「教育之花開兩岸,你我就是好夥伴。」臺北市教育局督學林麗華說,本次「三月三」活動給大家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希望兩岸學生能有更多機會交流,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和互信。
「與往年相比,此次共慶『三月三』的活動規模更大、範圍更廣、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南寧市臺辦主任何見霜表示,希望兩地繼續深化交流,也歡迎臺灣民眾常來參訪大陸的名山大川和風土人情。(來源: 新華網)
惠臺31條將給有意來大陸發展臺胞更多成功機會
傅崐萁:惠臺31條將給有意來大陸發展臺胞更多成功機會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民族服裝走秀。 蔣雪林 攝
中新網南寧4月18日電 (蔣雪林 林潔琪)4月17日晚,桂花香兩岸·中華一家親——2018年桂臺民族文化交流聯誼晚會在廣西南寧舉行。臺灣臺北、花蓮、宜蘭、臺東、苗慄、南投等地基層民眾、少數民族鄉親和青年學生近700人,與廣西民族大學、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師生一道共同慶祝「壯族三月三」。出席晚會的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在晚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惠臺31條將給有意來大陸發展的臺胞提供更多成功機會。
阿美人豐年祭舞蹈。 蔣雪林 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孫大偉在晚會上致辭時表示,過去的一年,桂臺進出口貿易總額12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去年引進臺資企業63家;截至今年3月底,已累計引進臺資企業1765家,佔廣西外商投資企業數的12%。
孫大偉介紹,「中華一家親——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活動」連續舉辦3年來,已發展成為兩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臺灣代表團成員從最初的5個團組173名,擴大到33個團組,約700名代表參加,涵蓋了基層民眾、少數民族、青少年等群體。三年來,大家用歌聲和舞蹈架起了桂臺交流合作的友誼之橋。
在南寧創業臺灣青年本色出演情景劇《圓月·圓夢》。 蔣雪林 攝
孫大偉表示,廣西願以此次活動為新的起點,繼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同臺灣各界朋友持續推進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合作,與臺灣同胞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增進兩地群眾福祉。
黃文濤在致辭中希望兩岸各民族同胞加強往來,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加深彼此了解、增進親情福祉。他表示,在活動中,看到臺灣各界同胞尤其是青少年與廣西人民一道共襄盛舉,反映出兩岸同胞親如一家,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把彼此分開。他希望,兩岸各民族同胞攜起手來,共同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傳承中華文化、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傅崐萁在晚會後接受了記者採訪。 蔣雪林 攝
傅崐萁晚會上致辭時表示,桂臺兩地交往密切。八年來,每一年花蓮都有上千民眾來到廣西參訪,也有很多廣西民眾來到寶島臺灣,來到花蓮。雖然兩岸目前有很多困難,但是,我們共同擁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彼此之間血濃於水,相信兩岸不僅會和平發展,更能融為一家。
傅崐萁在晚會後接受了記者採訪。在談到惠臺31條時他表示,惠臺31條對臺灣,不管是企業、農工,或是青年朋友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它將給有意來大陸發展的臺灣民眾,提供更多的成功機會。希望兩岸能夠持續深化合作,開展多領域交流,千萬不要因為兩岸短時間內面臨的一些坎坷而停止交流的步伐。
晚會上,桂臺兩地的青年朋友用歌舞展示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廣西民族大學學生們帶來的《壯鄉春歌》和《邕州雨巷》,用優美的旋律和歡快的節奏表達了壯鄉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歌頌和讚美。臺灣阿美人和達悟人帶來的《鈴鼓舞》和《勇士精神舞》,則勾勒出阿美人生動而浪漫的生活圖景。廣西民族大學《鳳凰涅槃》精彩街舞、臺灣南華大學的歡快樂曲《戰馬奔騰》,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民族服裝走秀——《夢壯鄉》,展現了兩地青年大學生特有的昂揚朝氣。
由南寧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的青年臺商們以自身經歷,本色出演情景劇《圓月·圓夢》成了晚會上的一大亮點。該劇以臺灣青年黃靖紋三姐弟在南寧的創業故事為藍本,以「三姐弟」來到大陸創業的歷程為故事發展的主線,透過思念、相聚、共進串連每位臺胞創業人的思鄉之情以及乘風破浪的創業精神。以圓小家築大家的情懷,體現兩岸同胞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傅崐萁在看了臺靑們的演出後表示,臺靑們的本色表演,如果能讓臺灣的青年看到,會減少不實信息給他們帶來的誤導,兩岸會減少更多的摩擦與隔閡,讓兩岸青年的心能夠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晚會還設置了互動環節,兩地同胞用手機在廣西臺辦官方微信公眾號「桂臺之聲」上留言,對晚會進行現場評論,活躍了晚會氣氛。(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鹿心社會見花蓮縣長傅崐萁
中新社南寧4月17日電 (記者 蔣雪林)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書記鹿心社17日晚在南寧會見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
資料圖:圖為鹿心社發言。 中新社記者 劉佔昆 攝
當天,傅崐萁率團出席中華一家親·相約美麗廣西——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
鹿心社表示,我到廣西工作時間不長,我了解到,廣西與臺灣的合作非常密切,在經貿合作方面,這些年有1700多項臺資項目在廣西發展,這些項目在廣西落戶,促進了廣西的發展,臺胞自身也得到了發展。廣西和臺灣來往便利,南寧和桂林都有直航臺灣的航班。自2009年以來,廣西每年都組團到臺灣參訪。親戚就要長走動,越走關係越密切,廣西除自治區領導常到臺灣走訪外,廣西設區市的領導也都到臺灣參訪過,這體現了兩岸一家親,桂花兩地親上親。
鹿心社稱,廣西和花蓮雙方互訪不斷,民間的交往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廣西與花蓮有這麼好的基礎,下一步雙方應繼續推進經貿合作、人員往來及文化和民間交流,通過雙方務實的交流合作,使兩岸關係更加密切,增進桂臺兩地民眾的情誼,促進桂臺兩地互利共贏,造福兩地民眾。
傅崐萁表示,花蓮與廣西親如兄弟,每一年都有廣西的領導到花蓮參訪,花蓮縣每年也有上千人到廣西走訪。雖然現在兩岸關係遭遇瓶頸,我本人堅決反對分裂祖國的行為,我們應從各方面推動兩岸的融合發展。廣西區位優勢獨特,特別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廣西的區位顯得更加重要。我希望,血濃於水的臺灣鄉親共同來深化桂臺雙方發展。花蓮願意與廣西深化交流合作。(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桂臺青年就業創業文化體驗交流活動在南寧舉行
鍾昀睿大師指導臺灣大學生學習剪紙技藝。 蔣雪林 攝
中新網南寧4月17日電 (記者 蔣雪林)4月17日,桂臺青年就業創業文化體驗交流活動在廣西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舉行。180多名臺灣同胞出席活動。
當天,臺胞們與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們一起,進行了木藝、剪紙、刺繡、壯錦和手工藝品製作體驗。來自臺灣佛光大學的大學生在廣西工藝美術大師鍾昀睿剪紙藝術工作室認真學起了剪紙技藝。今年37歲的鐘昀睿,是廣西剪紙工藝傳承人。2014年,鍾昀睿破格榮獲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成為廣西首位剪紙界的工藝美術大師。在鍾昀睿的指導下,佛光大學的學生們很快學會了一些樣式較簡單的剪紙技藝。
譚湘光大師指導連美惠學習壯錦編織技藝。 蔣雪林 攝
在譚湘光大師織錦工作室,壯錦工藝大師譚湘光與臺灣花蓮縣秀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連美惠切磋起了織錦的製作技藝。連美惠是臺灣著名「織女」,她用了三年時間,多次往返桂臺之間,提煉整合壯錦、太魯閣錦的花紋元素,親手織就一匹長達8米的「壯太錦」。2017年4月,「壯太同紋錦」出現在「桂花與壯太——壯錦與太魯閣錦歷史文化展」上。2017年年底,「壯太同紋錦」的全國巡展之旅開啟。今年已63歲的譚湘光大師,是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陽織錦技藝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06年全國織錦協會授予譚湘光中國織錦工藝大師稱號。在譚湘光大師的指導下,連美惠學起了壯錦編織技藝。
在體驗活動啟動儀式上,廣西臺辦主任李東興表示,2017年,國家批准在廣西設立全國首家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桂臺產業合作進入新境界。今年2月28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改委會同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頒布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廣西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惠臺政策,目前廣西發改委、公安廳、科技廳、農業廳、旅發委已聯合出臺六項具體惠臺措施。這些措施的出臺,將給臺資企業和臺灣同胞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李東興介紹,目前,廣西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內的防城港、崇左、欽州3個產業園共有13家臺資企業進駐,另有50多家臺資企業在談,意向總投資超過80億元。這些利好消息,從更大範圍、更多層面為臺胞在桂生活提供便利,為臺企在桂更好更快發展創造了條件。希望臺灣青年以這次體驗活動為契機,了解廣西,為將來到廣西就業創業就業做準備。(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中學師生南寧精彩獻藝受歡迎
臺灣花蓮縣化仁中學的師生在廣西南寧桂雅路小學表演《阿美人豐年祭》,贏得臺下熱烈掌聲。 中新社記者 俞靖 攝
4月16日,2018年中華一家親——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活動在南寧舉行,來自臺灣花蓮、臺東、宜蘭等地少數民族代表和青年學生在廣西共慶「壯族三月三」。
臺灣景美師大拔河隊與南寧市桂雅路小學師生進行體育互動。 中新社記者 俞靖 攝(來源:中國新聞網)
桂臺民族文化交流聯誼晚會上,壯族以壯鄉村歌表演開場。(記者陳政錄攝)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兩岸團隊熱情飆歌,花蓮化仁中學以阿美族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回應。(記者陳政錄攝)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花蓮縣長傅昆萁表示,我們都是中國人。(記者陳政錄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桂臺學子相約「三月三」共創兩地青年美好未來
桂臺兩地青年體驗傳統剪紙製作。 莫嵐遠 攝
本報訊(記者莫嵐遠)4月17日,2018年桂臺青年就業創業文化體驗交流活動在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啟動,桂臺兩地代表參與了時報金犢獎校園分享會、「桂臺青年友誼林」養護活動,並體驗了陶藝、木藝、茶藝、剪紙、刺繡、壯錦和手工藝品製作。該活動是中華一家親·相約美麗廣西——桂臺各民族歡度「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之一。
當天,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旺旺中時文化傳媒(北京)公司舉行了「金犢創意學院」籤約和揭牌儀式,臺灣旺旺中時文化傳媒集團全球首家校企合作「金犢創意學院」落戶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金犢創意學院的成立將改善南寧文化創意活動師資缺乏、手段滯後、創意轉化率不高等問題。桂臺學生代表近300人參加了時報金犢獎校園分享會。
在桂臺青年就業創業文化體驗活動中,180多名臺灣同胞參加了木藝、剪紙、刺繡、壯錦等製作體驗活動。來自臺灣佛光大學的陳瑞升不僅嘗試製作剪紙,還了解了廣西的民族民俗,感受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他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
此次桂臺青年就業創業文化體驗交流活動內容豐富,還舉行了桂臺青年共育友誼林、就業創業文化體驗、休閒體育文化交流會等活動,為兩地青年搭建了交流平臺,促進雙方攜手創新創業,共創美好未來。(來源:南寧新聞網)
特色民俗迎接「三月三」
4月17日,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弄務屯,瑤族姑娘在「三月三」活動中跳「螞拐舞」。當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弄務屯和丹仁屯舉行民俗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4月17日,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弄務屯,瑤族姑娘在「三月三」活動中對歌。當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弄務屯和丹仁屯舉行民俗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4月17日,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丹仁屯,遊客(前中)在體驗瑤族傳統民俗活動——「拋繡球」。當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弄務屯和丹仁屯舉行民俗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4月17日,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丹仁屯,當地群眾在「三月三」活動中表演節目。當日,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弄務屯和丹仁屯舉行民俗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來源: 新華網)
歡慶「三月三」
4月17日,廣西南寧市星湖小學學生在慶祝活動上表演節目。當日,廣西南寧多所學校舉行慶祝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4月17日,廣西南寧市玉蘭路小學學生在慶祝活動上表演節目。當日,廣西南寧多所學校舉行慶祝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4月17日,廣西南寧市星湖小學學生在慶祝活動上表演節目。當日,廣西南寧多所學校舉行慶祝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4月17日,廣西南寧市星湖小學學生在慶祝活動上表演節目。當日,廣西南寧多所學校舉行慶祝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4月17日,家長和孩子在廣西南寧市玉蘭路小學慶祝活動上。當日,廣西南寧多所學校舉行慶祝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4月17日,廣西南寧市星湖小學師生在慶祝活動上表演節目。當日,廣西南寧多所學校舉行慶祝活動,迎接傳統節日「三月三」。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來源: 新華網)
廣西大苗山鬥馬鬧魚慶「三月三」
4月18日,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三防鎮,2萬多名壯族、苗族群眾聚集在一起賽歌、鬥馬、鬧魚,慶祝廣西傳統節日「壯族三月三」。自2014年開始,廣西政府將「壯族三月三」設為公眾假日,每逢該假日,廣西各地市通過趕歌圩、山歌賽、鬥牛等形式,繼承和發揚壯族傳統文化。石峰 攝
「壯族三月三」,融水舉行鬥馬比賽現場,兩匹馬激戰正酣。石峰 攝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一名苗族群眾在鬧魚。石峰 攝
在「三月三」壯歌節現場,各族群眾參與鬧魚活動之中。石峰 攝
4月18日農曆三月初三,地處廣西北部的三江侗族自治縣、融安縣舉行傳統搶花炮比賽。參賽男子赤膊上陣,一同爭搶花炮,場面激烈如同「肉搏」一般。搶花炮是流行於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一項民間傳統體育運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被稱為「東方的橄欖球」。龔普康 攝
赤膊上陣搶花炮,場面激烈。龔普康 攝
一男子接住花炮。譚凱興 攝
赤膊上陣搶花炮,場面激烈。龔普康 攝
兩名侗族女子抬著花炮。龔普康 攝
參賽隊員列隊參加搶花炮比賽。譚凱興 攝
4月18日是廣西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在廣西柳州市龍潭公園裡,來自附近各縣的共22支蘆笙隊、超過1000名各族群眾進行蘆笙演奏和多耶表演,慶祝傳統節日,吸引了上萬名市民前來觀看。王以照 攝
演員一圈一圈圍成的方陣正在進行表演。王以照 攝
一名市民搭梯子觀看現場表演。王以照 攝
幾名青年正在吹奏蘆笙。王以照 攝
市民在熱鬧的活動現場拍照。王以照 攝
「千把蘆笙鬧龍潭,千人多耶唱和諧」現場。王以照 攝
4月18日,是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廣西欽州市在欽北區貴臺鎮八寨原鄉舉辦「歌飛三月三·情滿八寨溝」壯鄉嘉年華系列活動,背簍繡球、歌舞表演、板鞋競速、對山歌、壯族婚禮、獅龍表演等項目吸引中外友人參加互動,載歌載舞歡度「三月三」。曾開宏 攝
一名外國留學生(中)參加板鞋競速比賽活動。曾開宏 攝
東協國家留學生參加「壯族三月三」演出互動。曾開宏 攝
學生在表演背簍繡球。曾開宏 攝
壯族民眾搭臺對山歌。曾開宏 攝
壯族民俗舞蹈。曾開宏 攝
壯族婚禮儀式。曾開宏 攝
4月18日,2018年廣西「『三月三』文化絲路行」活動在越南河內文化大學舉辦大型民族歌舞展演。中越兩國民眾以歌會友、以舞傳情,共同歡度「三月三」傳統民族節日。「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民族傳統節日和歌圩日。除在廣西及周邊省市有分布外,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也有壯族後裔。黃豔梅 攝
越南姑娘表演越南舞蹈。黃豔梅 攝
廣西壯族舞蹈《花山樂》。黃豔梅 攝
中越民間特色美食長桌宴吸引食客。黃豔梅 攝
中越邊民在越南諒山省北山縣岱依族民族村開展民俗交流活動。黃豔梅 攝(來源: 中國新聞網)廣西民宗委:「壯族三月三 和諧在八桂」
央廣網南寧4月10日消息(記者 劉發丁)廣西民宗委今天公布了2018年「2018年「壯族三月三·和諧在八桂」系列活動。活動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以歡度民族傳統節日為契機,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俗與節慶活動,把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與節慶結合起來,迎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
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設立主會場,開展「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大型綜合性節慶活動。
會同自治區宣傳部、統戰部、臺辦等部門和柳州市,在柳州市龍潭公園共同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啟動儀式和相關活動。
與自治區臺辦、教育廳等部門聯合在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舉辦「桂花香兩岸 中華一家親」桂臺少數民族文藝交流聯誼晚會;在武鳴區廣西民族中專舉辦「壯族三月三」桂臺青少年校園民族文化交流活動。交流展示桂臺兩岸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民族風情和傳統技藝。
會同自治區人民政府駐京辦、自治區總工會、中央民族大學等,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廣西在京人士第41屆「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
會同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廣州辦、自治區文化廳等部門,在廣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宮舉辦「奮鬥幸福路·圓夢新時代」廣西在粵人士「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
支持西南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大學舉辦廣西籍學生2018年「壯族三月三」校園民族文化活動。
指導各地開展好三月三活動。(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