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最好的年紀,一條嬌嫩的生命就這樣如煙消逝。
來源:醫脈通
作者:蘇暄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拼多多女孩猝死引社會強烈反應
12月31日消息,截至前一日美股收盤,拼多多市值達到2196.47億,超過美團,成為第三大網際網路公司。
然而,拼多多22歲女員工張某霏,在2天前的29日凌晨1:30分下班的路上,突然暈厥倒地,經6小時搶救後不幸去世。女孩生前是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業務新疆地區的員工。
在最好的年紀,一條嬌嫩的生命就這樣如煙消逝。
其後幾天裡,關於拼多多女員工猝死的消息在網絡上持續發酵。
網傳截圖顯示,拼多多官方第一時間在知乎詞條下回應稱:「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
輿論譁然。
該回應被秒刪,但早有網友截圖。起初,拼多多並未理會,直到事件刷屏後,其第一反應不是道歉,而是闢謠!
1月4日下午,拼多多就員工猝死一事官方發表說明:(女員工離世)情況屬實,但網傳截圖所說「拼多多官方回應」不實,從未發布,堅決反對。
通稿發布半小時後,知乎官方就打了拼多多的「臉」。知乎稱拼多多帳號主體認證身份真實,並給出了具體發布和刪除時間。
22歲就猝死,到底發生了什麼?
去世的女孩張某霏22歲,有認識的人描述她說,「98年的獨生女,很漂亮,唱歌很好聽,有同事和她對接過,對她評價很高。」據稱,她的內部花名「潤肺」,內部籤名:肺寶為多多守新疆。「為多多守新疆」,聽起來頗有幾分戰士戍邊守疆的悲壯意味。不難想像,年輕女孩剛剛加入一家聲譽漸隆、市值極高的網際網路公司,充滿了打雞血般的工作勁頭。
圖源見水印
4日晚間,拼多多發布對跨年晚會供應商及帳號管控不嚴的致歉聲明:網傳截圖顯示,今早8時許,拼多多知乎官方帳號突然發布一則疑似個人言論。經我們排查,該內容系拼多多營銷合作供應商員工用個人手機發布,該言論不代表任何拼多多官方態度,拼多多官方對該言論表示強烈反對。此事系拼多多對官方帳號管控不嚴導致,我們向公眾表示真誠歉意。
這就完了嗎?
1月5日中午13:35,「拼多多知乎帳號被禁言15天」雙雙登上微博、百度熱搜。1月5日,知乎網頁顯示,由於違反知乎社區管理規定,拼多多的知乎官方帳號被禁言15天。而據網友截圖,該帳號一度被永久禁言。
微博、百度熱搜雙雙上榜
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網友對拼多多處理此事的態度相當反感。
作為典型的網際網路企業,拼多多節奏快、加班多、壓力大;22歲,如花女孩,本該好好工作、戀愛和旅行,正是生命綻放最美好的時刻,卻永遠閉上了眼睛;凌晨1:30,本該是酣暢睡眠、補美容覺的時間,女孩卻剛下班,這悲劇性反差讓人扼腕嘆息。
不少網友都從新聞裡投射到自己:工作強度大、加班到凌晨、沒時間談戀愛甚至洗頭,這不就是說的自己嗎?
事實上,加班多並非只有拼多多一家,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的加班如家常便飯一般,這些公司的員工平均年齡都在30歲左右,都是家庭的頂梁柱,一旦身體垮了,誰來安頓他們背後的一老一小?
2020年10月15日,一位拼多多員工在社交平臺上發表了離職「感言」,談到了拼多多新的考核制度,將員工中午休息時長從2小時縮短至1小時,每月工時不低於300小時。拼多多員工匿名曝光超級大小周:大周上7天班,小周上6天班,一個月總共休息2天。
圖源見水印
超高的工作強度和長時間得不到休息的壓力,或許是22歲姑娘不堪重負凌晨猝死的原因。
在每日人物文章《那些離開網際網路大廠的年輕人》裡,這樣描述拼多多的工作狀態:
「以加速和提高效率為名,姓名在拼多多是被抹去的。和阿里一樣,拼多多採用的也是花名制,工卡、郵箱、座位牌、工作軟體、點餐軟體……所有標有姓名的地方,都被花名取代。入職之後,對接的部門越來越多,但喬伊對同事的了解只也限於花名。在拼多多工作的一年時間裡,喬伊只知道三位同事的真實姓名:一位是微信名就是真實姓名的上級,另兩位是她大學時認識的校友。去了解同事的真實姓名和真實生活,好像被默認成一件不被允許的事情,系統在提醒你,你只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交友的,要拎得清才行。」
工作只是工作,工作裡沒有名字,工作裡沒有同事,工作裡更不配有生活。但工作可以用「996和大小周」的名義強行侵佔生活時間,於是,打工人的人生就只剩下工作,徹底沒有了生活。
新韭菜可以一茬茬地割,更有甚者,新概念「乾電池」了解一下。
馬雲:996是一種福報
馬爸爸還會洗地說,996,這是身處BAT的福報(不然馬首富怎麼來的)。小馬哥的邏輯則是,35歲勸退不要(反正上班一天,公司支付一天工資,啥時沒體力就靠邊站)。中國的人口紅利不消失,以中國社會的日益內卷為底氣,大廠永遠可以靠這套邏輯運行,將來人口少了還可以A.I.替代,輕視人性、資本至上的邏輯清晰可見。
殘酷到底。連成功變身老闆的創業者羅振宇都在節目中驚呼其殘酷。
中國社會裡從早期推崇「鐵人王進喜」「奮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傳統價值觀,今天換了個詞稱「中國經濟靠加班」「加班光榮」的傳統價值觀。很多對正面人物的謳歌,都是強調樂於奉獻,犧牲健康和家庭、長時間加班、一年到頭不著家的奉獻。從機關到企業,領導和管理者欣賞主動加班的員工,這種價值取向在中國社會有深厚的根基。
2019年4月11日,馬雲在內部交流中稱,「今天中國BAT(百度、阿里、騰訊)公司能夠996,我認為是我們這些人修來的福報」。 所謂996就是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上6天班,這與我國勞動法規定的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時是相悖的。
人民日報專門回應了馬雲所謂的「996福報」說法,提醒馬雲去思考下什麼才是健康的企業文化?犧牲健康換取的成功到底值不值?
當然,不得不說,過去40年中國經濟的騰飛,某種意義上是這種拼命抓住每個機會迎頭趕上的精神推動的。但,時至今日,中國社會的猝死頻發,也從另一方面警醒世人:生命可貴,每個人到世界的使命是多元的,比如養育後代、維護家庭(社會而後安定),並不是只有工作一個價值維度。
中國過去很落後,填飽肚子、擺脫貧困是第一大任務,形成了上述價值取向。但在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變為精細後,人們受教育程度水準普遍提高後,這種價值取向正悄然嬗變,對生活質量和休息權的重視逐漸強化。
攝圖網
每次發生猝死事件,對「996」的網上聲討就是這種轉變的清晰信號,也表明中國不少行業的員工都處於「996」的工作崗位中無法掙脫。
身體是奮鬥努力的本錢,年輕人猝死頻發,這一代人年老的身體狀況可想而知。這到底是誰的福報,又是誰在吃「人血饅頭」?
希望每一次年輕生命的遽然離去,能觸動更多人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加班工作,是為了在這個星球上獲得更好的生活和未來,可如果這個未來,在某個加班的夜晚戛然而止,那一切又是為了什麼?
老闆們也可以換位思考:每個人是鮮活的,有體溫脈搏心跳,而不是給自己帶來價值和利潤的印鈔機,給他們一點休息和喘息的時間。不要漠視生命,才能讓員工更有歸屬感,更好地效力,也讓一個企業走得更長遠。
小編從讀者的閱讀喜好中也發現,如今的醫務人員對那種只顧工作,不管家人;只顧火線拼,奮不顧身的「反人性」做法產生了強烈反感(閱讀數據慘到爆)。大家平時反感歸反感,除了吐槽,也沒勇氣公開與權威叫板。張文宏醫生是第一個敢於站出來宣示立場的:把連續值班多日的感染科一線醫生進行換崗:「第一線的醫生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醫生,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此話一出,立即圈粉無數,為何?他敢於說出了大實話呀。
醫護猝死悲劇頻發,為何喚不醒世人?
剛翻篇的2020年最後一個月。12月8日,河南汝陽縣中醫院外科醫生李曉寧,猝死在家中,年僅41歲。
李曉寧醫生的愛人宋阿紅,也是汝陽縣中醫院的一名急診科醫生。據她說,早晨自己從急診科下班回家,發現李曉寧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感到不對勁,仔細一看,才發覺已經沒了生命跡象。
宋阿紅眼中的丈夫和醫院同事眼中的李曉寧,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特別敬業,特別勞累,經常加班,深夜手術到天明是家常便飯。忙到什麼程度?妻子宋阿紅說,丈夫去世後整理照片才發現,除了身穿白大褂的工作照外,他們忙得幾乎沒有時間合影過一張生活照。
李曉寧醫生;其妻子接受媒體採訪,視頻截圖
同樣在2020年,11月2日晚,公立二級醫院溫州市甌海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鍾維敏,在接診第26名患者的時候,突然眼前一黑,雙手抱頭,並且嘔吐。
後被送往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搶救。診斷為腦出血、繼發性小腦梗死、呼吸衰竭和神經元性肺水腫。目前呈植物人狀態。
鍾醫生被扶進急救室 圖源 :溫州晚報
鍾醫生今年50歲,其愛人也在甌海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工作,是一名產科主任,從鍾醫生住進重症監護室開始,他愛人就一直守在門口,等待心中期望的那個奇蹟發生。一個50歲左右的醫生還參加急診科夜間值班,這在大多數公立醫院是不多見的。由此可見,醫生荒,尤其是急診科醫生的嚴重,可見一斑,實在令人堪憂。
正如葉正松老師所說,急診科醫生是拿自己的命換病人的命,毫不誇張。在急診醫生短缺和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的語境下,他們就像磨盤上的麥粒,很難歇一歇。在高強度、高壓力、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下,急診醫生就像不停旋轉的陀螺,直到倒下為止!
近些年來,僅媒體公開報導的就有多起:
2015年6月29日,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急診科主任李晶,突然在家中暈倒,送醫院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3歲。此前,他曾連值48小時的班。
2018年1月23日,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生郭慶源在值完夜班後猝死,年僅43歲。而就在他生命中最後一個夜班,他接診了40名患者。
2018年,山東臨沂市某二甲醫院的一位急診科醫生,連續上了兩個夜班之後,在辦公室突然發生眩暈倒地,喪失意識,被同事立即送到搶救室搶救。
2019年12月29日,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李永鴻醫生猝死。
……
其他科室和基層醫院何嘗不是如此。
2020年6月4日下午,江西興國縣中醫院一骨科醫生朱紹瓊,在打籃球時,突發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死亡,年僅40歲。
4月27日上午9時,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鎮衛生院的內科主任江群恩醫生在門診突發腦溢血。直到倒下那一刻,他還穿著一身包裹嚴實的防護服。
2月3日,1992年出生、衡山縣東湖鎮馬跡衛生院藥劑組副組長宋英傑,在抗擊新型肺炎疫情工作中因連續十天九夜奮鬥在防控一線。零點值班結束交接完班後回到宿舍,因過度勞累引發心源性猝死,因公殉職。
……
關愛醫生,穩住基本盤的基石
留在大城市的醫生們深有體會的是,面臨內卷式的人才競爭,他們得想方設法跑到頂級醫院,沒日沒夜地工作和寫論文。省級醫學院重要的附院已經嚴重到什麼程度了?985第一學歷已是標配,211早已不行,臨床醫生的編制和待遇指標全都向科研靠攏。入職得看文章,升職得看論文、國自然。
這些都給醫生們帶來巨大的工作壓力和職業焦慮。
在2018年召開的某學術論壇上,專家亮出一組數據:根據2017年國內醫生群體生存調研顯示,77%的醫生一周工作超過50小時,43.5%以上表示每月最長留宿8次以上 ,69.4%的正高級醫生每月參加會議4次以上。除臨床工作繁忙,這些論文和學術交流都擠佔了醫生們本就不多的休息時間,導致過勞。
《醫務人員工作壓力現狀的調查及對策》(2019)中,對上海普陀區十家醫院的1486名醫務人員進行了等距隨機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60%的醫務人員處於工作壓力過大狀態。這種壓力不僅體現在和同行競爭上,更體現在醫患關係上。2016年的《當代中國醫患關係現狀調研報告》中顯示,認為醫患關係和諧的醫生僅佔少數。
要改善醫患關係,從根子上能做什麼呢?應該去真誠關愛醫護群體。這是維持社會道德的底線、穩住基本盤的基石。
為啥這麼說?因為待機時間長的醫護人員,才是中國醫療優越性的變現者。在這次疫情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攝圖網
經歷了新冠疫情的直觀衝擊,中國的醫療比很多發達國家更好、更有效率,已成為共識。但,這是以犧牲醫生的勞動價值、正常休息為前提的。相比國外,中國的「看病難,看病貴」是相對的,是患者生個小病都要到大醫院擠佔醫療資源、不肯到小醫院看病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醫生苦、醫生累」的問題卻長期被輕視(社會似乎集體默認醫生該苦該累,醫生對職業性質是有覺悟的,但保障醫生的健康,社會應該付出努力)。
醫生生活質量堪憂、身心俱疲的現象普遍存在。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秘書長林平光介紹,42.7%的醫生休息時經常學習充電、83.4%的醫生用餐時間不固定、43.4%的醫生因工作太忙無法建立運動習慣、54.4%的醫生認為自己的成就與付出不匹配。身心狀態為健康埋下隱患,28.2%的醫生存在潛在肥胖概率大,61.5%的醫生受醫患關係困擾精神緊張,過勞病在醫生群體中更是屢見不鮮。
過度理想化、高度責任心、服務型職業……等因素是職業倦怠乃至耗竭的主因,醫生職業不幸「全中」。高強度、高壓力工作狀態,令醫生身心健康「亮起紅燈」,職業倦怠乃至職業能量耗竭接踵而至。
假如醫生自身就不健康,會給自己和患者帶來雙重風險。過勞可能使病人的誤診誤治等醫療風險增加,加劇醫患矛盾衝突,使醫患關係日趨緊張,增加醫療糾紛的機率,導致醫生工作壓力更大,就此進入惡性循環。
同時,長年不合理的作息時間和不規律的生活方式,加劇了醫生的健康問題。過勞死成為一種屢見不鮮的現象,這背後凸顯的是深層次的醫療體制問題。
任何改革的終極出發點,應該還是人。醫生為了搶救病人,很多時候是以犧牲自己的休息和健康為代價,但國家和醫生父母花費了巨大代價和很長的周期培養出一個個醫生,難道不希望他們能長久地作為醫生來為社會效力嗎?過於繁重的工作,會導致猝死的機率加大,除了給一個個家庭難以填平的傷痛還能帶來什麼呢?善待醫生,合理安排他們的工作和休息時間,不是能給整個醫療體系創造更大的價值嗎?
但願社會大眾能從最近頻繁發生猝死事件中儘早警醒:失去健康,人生都是在瞎忙!失去了醫護人群,關鍵時刻誰來解救患者?
責編 蘇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