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兒子狀態堪憂,他怪妻子教導無方。夫妻爭執不斷,她卻說距離產生美。常年分隔兩地,相聚還不如分離,兒子的改變,他們的感情能否回暖?
夫妻倆常年兩地分居,妻子卻說出這樣的話
52歲的張大哥說他在貴州打拼多年才安了家,2008年他一個人回到阜陽老家做生意,留下老婆孩子繼續在貴州生活,可誰知這一分離就是十年之久。因為長期分隔兩地,如今和妻子結束分居生活走到一起,反而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
其中無心學業的小兒子常常成為夫妻倆爭吵的導火索,張大哥埋怨妻子在家沒有帶好孩子,兒子高二才上一個月就輟學了,每天沉迷手機遊戲,每每說到這個家裡的氣氛總是好不了。如今張大哥和妻子兒子都無法溝通,讓他很是煩惱。他希望能和妻子兒子回到以前的生活狀態,一家人和和氣氣。
沈大姐:我受不了丈夫的拳打腳踢
妻子沈大姐說丈夫外出掙錢後倆人經常兩地分居,那個時候感情也還可以,但當初因為孩子小要上學,搬過去不方便也就沒有住到一起。丈夫人不錯,也很顧家,就是大男子主義,平時吵架就喜歡罵人,自己要是還嘴還會挨打。沈大姐說丈夫的脾氣讓她難以忍受,多年的婚姻生活也不知起過多少次衝突,害得孩子們也是擔驚受怕,早知道是這個樣子,還不如繼續分居落個清靜。
沈大姐說前幾天丈夫喝完酒回家耍酒瘋,然後就開始打人,後來兒子看不下去了發了一通脾氣,丈夫才停手。丈夫還總是說她不掙錢,沒本事,這樣的話已經傷透她的心了。丈夫從來不理解她在家有多辛苦,夫妻團聚後爭吵連連,一次爭吵後她選擇了外出工作離開家。
沈大姐說她受不了丈夫的拳打腳踢,更讓她心寒的是丈夫不僅對她的貢獻全盤否定,還總是將孩子的問題怪罪於她,這讓她很是委屈,另外家裡的財權也都掌握在丈夫手裡,她感覺自己沒有一點自主權,很是壓抑。
張大哥說自己也知道做錯了事,但妻子不應該總是抓住這一件事嘮叨個沒完。不管夫妻倆有再深的矛盾,張大哥都不應該對妻子動手,更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打罵妻子,這不僅傷害了妻子,對孩子也有很深的影響。張大哥表示自己認識到了錯誤,也會及時改正,粗線條的他直到今天,以這樣一種方式傾聽到妻子內心的聲音,妻子對婚姻生活的哭訴讓他意識到妻子承受的壓力。
嫂子說弟弟在老家的事業,包括家庭他們一家一直在盡己所能地幫助,奈何弟弟、弟媳性格不和相處不好,對這樣的情況他們再熱心也感覺有心無力。其實他們小兩口並沒有原則性的問題,如今好不容易走到一起,如果能收斂各自的脾性和平共處,這應該會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張大哥有三個孩子,他對這個唯一的兒子寄以厚望,但現在恰恰是這個兒子讓父親頭疼不已。最後,兒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融化了父親的心,也是張大哥意想不到的禮物。其實同很多年輕人一樣,19歲的小張對未來是有憧憬也有迷茫,不過好在經過我們的一番開導,小張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並接納我們的建議。
一家三口都想要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的家變得越來越好
夫妻倆的一個擁抱化解了多年的隔閡、爭吵帶來的怨恨和冷漠,其實這隔閡和怨恨只要一份理解和寬容就可以彌合。夫妻二人養兒育女,分隔兩地,共同為生活打拼,對對方的為人也都有中肯的評價,兩人本沒有情感問題,只是在平日裡的言談相處中埋下禍根。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一個勁的埋怨,而自己選擇站在道德高點置身事外是不負責任,也不理性的行為。
沒有人願意接受埋怨,所以老話才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理簡單,話也人人會說,但做起來卻很難,一家三口面對互相的埋怨和指責誰都是一肚子委屈,一肚子的對立情緒,或許改變他人是難的,但如果你們都願意改改自己,你們的關係一定會得到改觀。
有人說喜歡是放肆,愛是克制,夫妻相守親子關係就需要有所遷就,維繫家庭更需要智慧與包容。既然你們一家三口都承諾做出改變,那就請你們共同努力,讓這個家庭的春天快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