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福,《父母愛情》所有男人裡最完美的人設。
他出身農村,靠著自己的努力在仕途上混的順風順水,三十多歲的時候,走向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他的一生,是逆襲的一生,從沒文化的農村小夥到成為管轄一方的領導,他有著的不僅是堅韌的毅力。
對愛情,他勇敢向前,守護了安傑一生。
初見安傑,他就被這個女人身上的氣質所吸引,對於一個久經戰場的男人來說,面對安傑是沒有抵抗力的,也只有他,配得上當時的安傑。
他對安傑展開了猛烈的攻勢,以至於到了後來更像是一場戰役,他要攻下安傑這座堅強的堡壘。在安傑哥哥和姐姐的幫助下,他拿下了安傑。
婚後的生活,即使安傑明擺著的嫌棄,但是他卻用自己男人的胸懷容忍了那些不喜歡,並用自己的實力守護著安傑,最後兩個人的性格在潛意識裡相互轉化,這也就是父母愛情。
對友情,他不計較得失,無私付出。
江德福和老丁的感情,並未刻意的刻畫,但是卻在細節當中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感情。江德福和老丁相識於安傑之前,一同學習,住在一個宿舍,是時不時損對方的損友,也是有問題互相幫忙的好友。
江德福本是可以留校的,他也答應了安傑,但是卻臨時變卦,去了海島。對此,安傑罵他是騙子,但他誰也沒有說,其實是將名額讓給了老丁。
這樣一個重情重義的男人,是《父母愛情》裡面的最好的男人。
對親情,他人生得意之時不忘親人,感人肺腑。
江德華出嫁之時,江德福略帶有尷尬的淚水,是讓人淚目的一瞬間,這個沒有文化的妹妹,讓他頭疼,但卻也愛的深切。
在他人生得意,迎娶白富美,生兒育女之時,他沒有忘記江德華,用帶孩子的理由讓她從農村出來,用江德福的話來說,就是讓她來城裡享享福。
即使江德華和安傑不對付,他兩頭受氣,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趕走江德華。在他的心裡,江德華是天然的弱勢,所以在安傑和江德華之間,他更偏向德華,這是一個兄長的責任和擔當。
江德福是《父母愛情》劇中的完美人設,無數女人的理想對象,但人無完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自己的性格缺陷。
江德福的美好,確實是令人心生嚮往,但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會有一些不完美的存在,我們承認這些美好,但也必須勇敢面對那些不完美。
承認不完美,才是完美的開始。
對於張桂蘭,江德福有恨,亦有歉。
張桂蘭,是江德福這一輩子最大的隱痛。因為這個女人,他沒有男人的面子,沒有愛情,更是到了三十多歲二婚。作為江德福的妻子,張桂蘭是有錯的,這一點不容置疑。
少年時候的江德福,對待張桂蘭的做法也並不能得到認可。在江德福心中,張桂蘭和他的婚姻,是沒辦法接受的父母之命,也是不得不承認的媒妁之言。
如果沒有辦法說服父母和命運,就應該承擔起應付的責任。
他娶了張桂蘭,卻沒有將她當成妻子。婚後不久,就趕去戰場,三五年沒有消息,連一封書信都沒有。究其根本原因,因為江德福的心中,並沒有這個所謂的妻子。
和張桂蘭有同樣命運的,是江德華,丈夫沒有消息,自己在家守活寡。但不同的是,江德華有婆婆陪著,而張桂蘭卻是住在一個院子的大哥看護。
對一個農村女人來說,她更需要的是丈夫的照顧和無數時候的陪伴,但一封書信都沒有的毫無安全感,讓她在江德福外出的幾年後,沒有守住防線。
在這段婚姻當中,是張桂蘭的不守婦道的錯。但江德福對待婚姻的態度,卻也是不可取的。
前段時間,有過這樣一則新聞,很多年前的情侶因戰亂失聯,多年後再見,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孑然一身,而她心心念念的老大爺已經兒孫滿堂。
對待江德福和張桂蘭的婚姻,我們必須用客觀的態度去看,我想江德福對於張桂蘭是有歉的,所以在即使他直到江昌義並非自己親子,依舊給他安排了比自己孩子還好的路。
因為內心的不敢面對,他將大兒子打到耳朵失聰。
父債子還,古人的話從來都不欺人。每個父母內心的缺憾和不平,或多或少都會發洩在子女身上,所謂原生家庭的影響,大多來源於此。
江德福對待子女一向寬厚,對待女兒尤其關愛。但在那個年代,打孩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內,小時候都會經歷過父母的暴力。
劇中的江德福,曾經因為兒子欺負忠烈之後而對兒子大打出手,這是江德福唯一一次打兒子,且場面極度慘烈,一向好脾氣的江德福是動了真怒。
我們可以看出編劇極力的想要刻畫,但卻沒有辦法拍出來的劇情,在看了原著之後,我明白了編劇想要表達的內容。因為兒子欺負的忠烈之後,那個忠烈是因為江德福的判斷失誤而死。在之前的文章裡提過這樣的情節,大家可以往回翻找再看。
江德福一生大多事情都問心無愧,但這樣的人,一旦有了一件不平衡的事情,就會成為心裡的陰影,難以擺脫。
那個時候,父母們遠沒有今天的父母們的理智和慈祥,因此,江德福的兩個兒子成了江德福內心陰影的替罪羊。原著中對江德福的心理描寫是這樣的:
後來,我還發現,其實我父親一直都在窺視並企盼著我的哥哥們同許萌萌之間的紛爭。但即便在我感觸了生活並靠近文學的今天,我也搞不清楚父親這是一種什麼心態。說實話,我也的確害怕搞清楚,我真怕有一種比「痛快」和「快感」更不像話的解釋。
江德福最大的兒子耳膜破了,是被江德福有力的手掌打破的,直到這裡,江德福的心裡才有了些許平衡。
江德福的內心裡有著對於忠烈的虧欠,想要盡力的償還,這是人之常情並符合常理的。我們每個人心中對於那些自己無意傷害過的人,總是希望彌補的,因為不想讓自己心裡難安。
因此,江德福的大兒子成了替罪羊,一生右耳都聽不見,對此,我們姑且用父債子還來解釋。
對待曾經自殺的女兒,江德福有憾。
在《父母愛情》影視劇情中,江亞菲假吃安眠藥的劇情其實是有些突兀的,完全搞不清楚江亞菲的目的,但是在原著當中這一脈絡確實極其清晰的。
女兒和隔壁江德福口中的「紈絝子弟」王海洋談了戀愛,對待這一戀愛,江德福和安傑是贊成甚至反對的。在明白了江德福和安傑的態度之後,隔壁王海洋的父親說了一句:有幾個臭丫頭就燒得他們不知姓什麼了,看不上我們,我們還看不上他們呢!
這段婚姻,父母雙方都是不滿意的,但是受害者卻是女兒。因為孤立無援,她選擇了吃安眠藥,所幸被安傑及時發現,才沒有造成悲劇,這段婚姻也就此作罷。
即使這樣,江德福也並不贊成這段婚姻,並沒有放下對王海洋的偏見,從後面王海洋真的娶了自己的女兒就可以看出來。
這件事情,讓江德福感覺到了丟臉。從細節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江德福是一個極其大男子主義的人,面對女兒的自殺,他沒有站在女兒的立場,反而有一些埋怨。
「一個堂堂的領導,連自己丫頭的腦袋瓜子都管不住,往後還怎麼去說服教育全要塞那麼多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腦袋呢?」
他生氣女兒的不爭氣給自己丟臉,更埋怨安傑的步步緊逼,但在江德福的內心,是最不能接受王海洋的,這種抗拒,即使在安傑接受王海洋之後也沒有改變。
這,是缺憾,更是性格所致。
當然,對待江德福,依舊是持有肯定態度的。
但客觀的分析一個人物角色,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也更真實。
追求完美,不等於掩蓋缺陷。
江德福的不完美,才更顯真實。人生亦是這樣,每個人都有缺憾,但我們必須不斷的彌補,才能心安。
就像《追風箏的人》表達的主旨一樣:所謂善良,並非沒有人性缺陷,而是在我們無意錯了之後,可以用餘生的善去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