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昆明市140km的東川區,集中了大片的紅土地,極具觀賞性,歷來備受攝影者青睞,被稱為攝影家的天堂。那是難得的一處照片勝過視覺效果的景觀。甚至只用手機都能拍出妙不可言的大片效果。那就讓我們來一場視覺盛宴吧。
不論天氣晴好還是陰沉,紅土地的色彩都是斑斕的。但晴空萬裡的紅土地,更加令人驚嘆。而晴天的日出日落前後,紅土地將變得有如夢幻一般存在。
由於東川區高溫多雨而發育形成紅色土壤,色彩鮮豔,極富視覺衝擊效果。以新田鄉花石頭村為中心,方圓幾十公裡的範圍,隨處可見成片的紅土地,這裡海拔兩千多米,視野開闊,片片紅壤順山勢層層相疊,形成線條柔和的梯田,輔以地上種植的各種作物,在不同季節開出不同的鮮花,交相輝映,色彩斑斕,又被喻為「上帝打翻的調色板」。
這種紅色土壤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黏重。在每年不同的季節裡,地裡隨意地種植著小麥、馬鈴薯、油菜等不同品種的農作物,就形成了不同季節的絕美景觀。
據說5-12月是拍攝紅土地的最佳時期。我們在5月和9月匆匆路過,見到了不同季節的紅土地,景色也確實各有不同。
攝友們根據多年經驗在紅土地設置了幾處最佳觀景點和拍攝平臺。主要景點有落霞溝、樂譜凹、錦繡園等。「錦繡園」往上至「打馬坎」一帶,地勢較高,可從不同角度俯瞰紅土地,「打馬坎」一帶還是清晨日出前後拍攝紅土地的好位置。日落時分則可選擇在「落霞溝」拍攝。
由於是攝影者自發形成的免費景點,總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缺少景點路牌和標識,對我們這些初來乍到的旅行者來說,完全摸不著頭腦。既不知是不是到了景區,也不知該在哪裡下車。我們第一次路過紅土地時,因為沒有指示,加上師傅開車比較快,一路錯過了不少好景。而我這個偽攝影愛好者,就只能在車上搶拍。
第一次去時,正是五月最美的季節,淡紫色的土豆花盛開,一片一片,為紅土地增添了不同的色調。
一路看著那些帶三腳架、扛長槍短跑的攝友們,不遠千裡而來,徘徊在紅土地之間。他們一守就是幾天,除了白日裡的景色,還要在這裡等待著日出日落。像我們這樣在呼嘯而過的車裡按著快門,想想都是對這片大地之美的褻瀆。
我們從倘甸過來,路過樂譜凹,最後車子在錦繡園停下,因為這裡有塊空地,視野開闊。在這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起伏有致的山坡,而不同的季節這裡不同的地塊也會有不同的色彩,是很適合拍照的一個景點。
站在錦繡園觀景臺上,看對面山間的那片紅土地,在天光雲影下變幻著,隨著雲彩的遊移,紅土地上的亮光也隨之移動,明暗相間,色調相配,藍天,白雲,紅土地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正如此地的名稱「錦繡園」,大地一反平日的深沉低調,用柔美的線條和明豔的顏色織就了一幅壯麗錦繡!
東川紅土地,四季有四季的美,陰晴雪雨也有其不同尋常之處。
春末夏初,土豆花開,小麥成熟,山花盛開;秋冬一部分土地翻耕待種,另一部分土地已種上綠綠的青稞、小麥或其他農作物,雲南特有的白色油菜花也已盛開,色彩豐富。朗朗晴日,藍天白雲,紅土地色澤明朗。而雨過天晴,紅土地最豔,色澤更為豐潤。雨後雲開,藍天如洗,雲霧繚繞,紅土地有如仙境。
紅土地沒有像樣的酒店,農家樂倒是見到不少,不是寫著紅土地攝影基地,就是寫著攝影之家,或是攝影觀景臺一類。大部分旅館集中在花溝一帶,通過在紅土地來回三趟走馬觀花,我們也大致摸清了幾處攝影點。
花溝算是處於距上下攝影點都不太遠的中心位置,往下是我們第一次經過時錯過的幾處景點,包括樂譜凹,往上是錦繡園,再上去到打馬坎一帶可以看見山頂上的大風車,紅土地上的大風車,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第二次路過紅土地,是從巧家過來,走的落霞溝那條路。中午在落霞溝春秋大酒店用餐,這家酒店看起來規模算是這裡比較大的,最關鍵的是,它旁邊就是落霞溝景區。
這一次,我們依舊匆匆而過,很遺憾落霞溝沒進去。那天天氣也不太好,缺少明豔的藍,是山雨欲來的陰沉,天空一片蒙蒙的灰白。沒有亮麗的光影,紅土地便少了幾分絢爛。饒是如此,照片上的紅土地依舊色彩鮮明,五顏六色。
九月底,這個季節,盛開的是蕎麥,開著白色小花;豐收的是土豆,翻出紅皮土豆,農民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播種,才讓這片紅土地景觀一年四季有著不同的色彩。
遊覽紅土地,若只是匆匆而過,一天足以,若想拍出完美的大片,還是需要安定下來,等待更好的時機。鮮明的色彩,斑斕的色塊,會因霞光雲影而散發出更迷人的魅力。
紅土地上還有位老爺子,已成為專門擺拍對象,慈眉善目,手持長煙杆,帶著那隻威武的犬,坐在路邊,以紅土地為背景,很有特色的一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