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纏枝紋歷史沿革
青花纏枝紋歷史悠久,作為一種經典的紋飾,從青花瓷器問世之後就經久不衰,幾乎每一位青花瓷愛好者或多或少會接觸幾件纏枝紋青花瓷器。
好多年前,某次與一位制瓷前輩聊天時談到元青花,前輩認為元青花的纏枝紋等紋飾風格就是伊斯蘭風格,源自伊斯蘭文化。當時我從不少書籍上也看到了很多關於元青花紋飾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文章,好像頗有道理。
然而近幾年自己開發青花瓷器,進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習之後,對這個說法開始產生疑問。為了追溯青花纏枝紋飾的來源,翻閱了大量的書籍,親自去古代燒制瓷器的各大窯場觀摩他們歷史上製作過的瓷器,陸續去了陝西博物館、定窯博物館、耀州窯博物館、磁州窯博物館、景德鎮陶瓷博物館、長沙銅官窯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等等全國各地的博物館。
經過幾年的努力,不斷深入了解,對青花纏枝紋的來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纏枝紋最早的母題紋飾源自西方的茛苕渦卷紋,「在敘利亞沙漠中的貿易城市巴爾米拉,羅馬時期興建的貝爾神廟邊飾上出現波浪形花莖上的茛苕葉襯託著怪異花朵的圖案」注1。在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文化由近東傳入中國,「在中國,最早具有影響力的葉飾出現在佛教寺院中。這類建築是在異域文化的影響下建造的,因為當時中國人必須從中亞獲取各類信息,包括佛教活動所需的準確經文、圖像和寺廟設計圖」注2。在雲岡石窟早期建築上已經出現茛苕葉紋,「發展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增加了纏枝的新內容,工藝匠師外師造化,汲取精華,根據內容和用途的不同,以蟠纏枝紋的波形為基線,行枝趨葉、添花增勢,創造了無數優美生動,與前代迥然不同的波形式二方連續新圖案」注3。
而後在隋唐時期,在金銀器及漆器上出現了大量的纏枝花紋(唐代時期代表性的有卷草紋、唐草紋、忍冬紋等)。由於在唐代金銀器屬於貴重器皿,「整個唐代金銀器製作風氣盛行……方士們推崇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注4。朝廷對各階層使用金銀器也有嚴格規定,「開元二十五年(737)令:諸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純金、純玉,六品以下不得用純銀」注5。所以普通大眾是使用不起金銀器皿的,這個時候相對價格低廉的陶瓷器皿就出現了,由於有金銀器皿的紋飾參照,在陶瓷器皿上就出現了類似纏枝紋的題材。其中定窯印花纏枝紋在唐宋期間的大量出現,「北宋後期至金代,定窯印花瓷器上的牡丹紋多以纏枝形式為主」注6。
越窯五代北宋期間的劃花鏤刻印花都出現纏枝紋題材,「五代的劃花在繼承晚唐風格的同時出現纏枝紋、朵花紋、波浪紋等」注7 。耀州窯五代時期青釉劃花工藝更是代表了耀州窯步入成熟創新時期。「口外壁及頸部劃卷草紋,肩部劃蓮瓣紋,腹部劃纏枝牡丹紋,肩腹相交處以弦紋相間」注8。
兩宋期間,因為戰亂等原因,磁州窯白釉黑花瓷器及湖田窯青白釉瓷器以及吉州窯的崛起,紋飾題材上更為豐富,為後續元代青花瓷紋飾提供了更多的紋飾題材。磁州窯白釉黑花及白地黑剔刻花工藝更是當時重要的紋飾之一,「通常在大造型上畫小碎葉纏枝牡丹,而在小件器物上畫大折枝牡丹或草葉紋」注9。而同在江西境內的吉州窯首創的鐵鏽花彩繪工藝跟後世的青花彩繪工藝更有異曲同工之處,「鐵鏽花彩繪所用工具與我們日常生活寫字畫畫的毛筆一樣,只因彩繪所用的釉料與墨汁有所不同,而需選用毫質各異的筆型」注10。
有看到很多資料說元青花紋飾傳承自磁州窯,但出土的湖田窯青白瓷已經有很多刻花印花的纏枝紋瓷器,「湖田窯青白瓷上蓮花紋飾圖案的構架式樣,有團式、帶式、散點式…….且常見的是折枝或纏枝的空間組合」注11。「篾紋地上刻以纏枝花卉紋。類似的梅瓶北京故宮博物館及各地遺址中都有發現,足以說明青白瓷在當時的普及」注12。另外元代青花瓷很多窯場也屬於湖田窯,「從中選取少量代表性瓷片與湖田窯元代生產的青花瓷片一起,經過科學分析和研究,作出了對胎、釉和色料的評價」注13。所以說元青花紋飾有借鑑其他窯場的工藝,但不會是傳承關係。「從陶工本身來說,也不需要那麼費力刻畫,並且可以比印花更有變化,嶄新的或反映時事的主題亦都可以立即成為裝飾」注14。
元代建立之後,中國和西亞版圖相連,「中國陶匠為伊斯蘭客戶製作青花瓷,西南亞陶匠抄襲複製中國青花瓷,這是世界設計史的驚人大事件」注15。東西方繼唐朝之後再次進入一個貿易的高峰期。這期間為中西亞製作了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大量的青花瓷進入西亞國家,從而影響了西亞國家的裝飾與繪畫風格。「13世紀晚期和14世紀初期,中國動物和花卉母題出現在近東的陶磚、金屬器和陶瓷上,而中國樣式的樹木、植物和風景也被用於在伊朗繪製的蒙古繪畫中」注16。「隨著元代青花輸入西亞,波斯出現了白地藍彩陶器」注17。因為戰亂原因,北方各大窯場陸續因為戰火而停止生產瓷器或者大幅減產,導致匠人窯工南遷至未受戰火涉及的景德鎮,各大窯場的技術引入,令景德鎮窯迅速崛起。自元代浮梁瓷局到清代御窯廠,景德鎮引領中國瓷器六百多年。
第二部分:纏枝紋的含義
以植物的枝莖或蔓藤為骨架,呈波狀捲曲連環的花卉紋樣。或左右延伸,或上下延伸,或上下左右延伸,構成二方連續、四方連續或多方連續的裝飾帶,在波狀線上畫葉,在切圓之內畫花,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裝飾圖案。如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等。纏枝紋委婉多姿,生動優美,富有動感,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美好願望,從而躋身於中國吉祥物。
纏枝紋中各花紋的寓意:
牡丹紋:牡丹在中國傳統裝飾中被稱為「富貴花」,寓意幸福美滿,富貴昌盛。現實生活中,唐宋之際牡丹曾被封為花中之王,牡丹花在中華民族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蓮花紋:蓮紋的出現和中國佛教盛行於民間有關。自佛教傳入中國後,便以蓮花作為佛教標誌,代表「淨土」,象徵「純潔」,寓意「吉祥」。佛教文化中,舒展的荷葉上配著盛開的蓮花,纏枝蓮紋也很常見。在民間,詠蓮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含有神聖意義。
菊花紋:古人認為菊花能輕身益氣,令人長壽。菊花還被看成是群花中的隱逸者,並贊它風勁齋逾遠,霜寒色更鮮。故常被喻為君子。菊花是文人喜愛的花,菊花紋樣具有多種含義。
茶花紋:在民間常用來表示祝福,或寄以美好期盼。
忍冬紋:古代寓意紋樣,多作為佛教圖案使用,可能取其「益壽」的含義。
第三部分:青花纏枝紋繪法的演變
元代青花纏枝紋裝飾基本上分為兩種,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
白地青花繪法基本分為:
1、 點:用於蓮花、花卉等細小處,或圓或尖,都有鐵斑下限現象。
2、 畫:由畫而成的各種粗細圓直線條是白地青花的主要筆法,又稱勾勒方法。有些元代青花瓷先用細線畫出大概輪廓,再用粗細不等的線條完成造型。
3、 塌:以側筆塗塌,花卉的枝葉大多用這種方法。
4、 染:以大筆渲染,大塊面的塗青用染筆法。
青地白花繪法分為:
1、 紋飾用細線勾勒,在紋飾外用青料塗抹。
2、 紋飾用細線勾勒,在紋飾外以細密線條勾勒花卉紋。
明代青花纏枝紋裝飾方法在元代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法:
1、 單筆勾勒:纏枝紋的枝葉、卷草紋、變體蓮瓣等採用這種筆法;
2、 雙勾填色:分為細筆雙勾填色和粗筆雙勾填色,雙勾出花卉紋輪廓再填色,有些紋飾則只用細線勾勒並不填色,形成白描效果;
3、 雙勾輪廓分水填色:開始出現淡青填色濃青點染。
清代青花纏枝紋裝飾方法隨著分水技法進步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法:
1、 雙勾填色分水:細筆雙勾輪廓,枝葉、蓮瓣採用青花濃淡分水。
2、 雙勾填色分水點染:細筆雙勾輪廓,枝葉、蓮瓣採用淡青填色,濃青點染,俗稱點工青花。
注1:《蓮與龍》 傑西卡.羅素
注2:《蓮與龍》 傑西卡.羅素
注3:《中國紋樣全集》 吳山
注4:《花舞大唐春》 陝西歷史博物館
注5:《陶瓷手記》 謝明良
注6:《定窯》 王莉英
注7:《越窯》 任世龍
注8:《中國耀州窯》 北京藝術博物館
注9:《磁州窯》 王建中
注10:《吉州窯》 餘家棟 劉楊
注11:《湖田窯》 彭濤
注12:《今之視昔-宋代耀州窯及青白瓷》 柯玫瑰
注13:《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 李家志
注14:《幽藍神採》 李仲謀等
注15:《青花瓷的故事》 羅伯特.芬雷
注16:《蓮與龍》 傑西卡.羅素「」
注17:《元代青花瓷》 朱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