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莊眼中的中國三大寶島》三部曲之一《臺灣環島遊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十六
臺東墾丁公園三大景點走馬觀花記
墾丁國家公園是臺灣在戰後最早成立的國家公園,全境位於屏東縣、臺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陸地面積 18,084公頃,海域面積15,185公頃,園區南北長約24公裡,全境屬熱帶,為臺灣熱門觀光勝地之一。
墾丁的名字據說是清同治時,從大陸來了一批壯丁到這個臺灣最南部的地方開墾,這裡便被後人稱為「墾丁」。
以前,到墾丁旅遊的不多,但因為墾丁在2008年拍過魏德聖執導的愛情片《海角七號》,在臺灣得了金馬獎6塊金牌,掀起了一股觀影熱潮,很多人到墾丁是衝臺灣金馬獎金獎電影《海角七號》而來旅遊的。
我們要去的墾丁國家公園其實是個大稱呼, 這裡面含有3個景點,如貓鼻頭, 鵝鑾鼻燈塔, ,龍磐公園等。這三個景點都是三面環海,為全臺同時涵蓋陸域與海域的公園,特殊的海陸位置加上熱帶氣候的變化,孕育出海底豐富的珊瑚奇觀。
打開地圖看,墾丁在臺灣島最南端,它有兩個小小半島伸向巴士海峽。西邊的小半島名叫貓鼻頭。另一個名叫鵝鑾鼻,這兩個半島就像臺灣的一對觸角伸向南方大洋。
從高雄出來,一路太陽高照,大巴還未到墾丁,車上地陪女導遊就特別關照,要注意防曬啊!墾丁地區靠近太平洋海邊,是熱帶區域,氣溫又高也很曬。於是車上的女同胞們全開始塗抹防曬霜。
滂沱大雨中看龍磐公園
早上,旅遊團大巴車從高雄出來,來到了墾丁的第一個景區~~龍磐公園。
龍磐公園位於臺灣省屏東縣恆春東南方,龍磐公園是一處隆起的珊瑚礁所形成的石灰巖臺地,也因為石灰巖的溶蝕作用,造成裂溝、滲穴、石灰巖洞等奇特的地形景觀,而使此地被列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四大景觀之一。
據導遊車上介紹,龍磐公園由於地形遼闊,面向廣大的太平洋,尤其一登上海崖,視野開闊。 另外此地晚上無光害,四周無屏障,是觀星的好場所,更是國內難得可同時欣賞日出與日落的特殊地點,同時也是欣賞太平洋的最佳位置。
我們去的時候還是陽光普照,半路上就見烏雲來襲。到了景點才一下車,老天就翻了臉吹鬍子又瞪眼下起狂風暴雨,風大雨猛,連傘都要被吹走了,渾身上下被暴雨淋得無處藏身。
看看天氣實在太糟,雨勢停不下來,身上已是落湯雞,一雙旅遊鞋溼得成了套鞋,我已提不起拍照的興趣了,就匆匆拍了幾張遠景,趕緊收兵回大巴了!
不過這個景點,在我這個老在海岸邊晃悠指照的背包族來說,眼中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景觀。
龍磐公園其實在臺灣最南端只是個標誌而已,景區乏善可陳,可能是天氣的原因吧,沒有如導遊書中吹的天花亂墜的秀麗景色,滂沱大雨下的龍磐公園,只見是光禿禿一大片黑色的礁石,與藍天白雲的海南三亞景區相比立地見挫,回滬在單眼相機上竟然找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
東邊落雨西邊晴
墾丁的第二個景點是貓鼻頭公園。
臺灣島最南端有兩個突出部位,鵝鑾鼻和貓鼻頭從地圖上看,就像臺灣島像大海伸出的兩隻腳,因此被稱為「臺灣腳」
貓鼻頭是一處海崖斷落的珊瑚礁巖,其外型狀若蹲僕之貓,「貓巖峙海」因而得名。
它位於恆春半島東南岬,是臺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與鵝鑾鼻同為臺灣最南端的兩點。
貓鼻頭的珊瑚礁巖,因長時間受波浪侵蝕、反覆乾濕、鹽粒結晶、砂粒鑽蝕等作用,因而產生崩崖、壺穴、海蝕礁柱、層間洞穴等奇特景觀,這裡也是欣賞臺灣海峽海岸線的絕佳地址。
我們到了貓鼻頭景區時,真應了那句老話「東邊落雨西邊晴」,暴雨早已停息,豔陽高掛頭頂,站在高高的觀景臺上,看那潔白的浪花吻著沿岸絳色的珊瑚石,萬頃碧波襯託著藍天白雲,使人覺得無比的清爽。
貓鼻頭這裡以風大而著名,號稱「落地風」,若站在高處被風吹的會有些站不住,體輕者還真擔心吹進巴士海峽中,漂到菲律賓去啊。
由於貓鼻頭景區位於低緯度,具有獨特的熱帶風貌,湛藍的大海更讓人心曠神怡。尤其是每到傍晚時刻,夕陽染紅整個海面,景致十分狀麗,是著名的「恆春八景」之一。
「臺灣八景」 鵝鑾鼻燈塔
當然,墾丁的第三個景點~~號稱「臺灣八景」 鵝鑾鼻燈塔更讓人流連往返了。
鵝鑾鼻公園位於臺灣最南端,是臺灣的天涯海角,是這塊陸地的盡頭,它為「臺灣八景」之一,園內珊瑚礁石灰巖地形遍布,怪石嶙峋,步道縱橫交錯,可通往好漢石、滄海亭、又一村、幽谷、迎賓亭等風景區。
鵝鑾鼻景點給我最深印象是大片的綠色草坪和一個白色亮眼的大燈塔,聽導遊說因這裡是武裝燈塔,連老蔣也來這兒親自視察過。
鵝鑾鼻燈塔地處臺灣最南端,於1883年建成,被稱為「東亞之光」, 曾經為無數船隻引路導航,歷經了甲午戰爭及二次大戰的毀壞,戰後依照原建築修復迄今。
1927年臺灣日日新聞社舉辦票選,以投票方式決定新「臺灣八景」。同年12月被票選為「臺灣八景」之首,並立「臺灣八景鵝鑾鼻碑」於燈塔南側 。
鵝鑾鼻燈塔為公園標誌,塔身全白,為圓柱形,高18公尺,周長110公尺,已列為史跡保存。這座燈塔也是全臺灣53座燈塔中,最著名、建立最早、光程最遠、塔身最高、參觀者最多,以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而馳名。
該塔初建時為防禦原住民侵擾,把建築做成炮壘形狀,以塔基作為炮臺,圍牆上設有槍眼,牆外四周設壕溝,並派有武裝士兵守衛,為全世界上少有的武裝燈塔。
白色鐵塔內分五層,第一層儲煤油,第二層置格林炮,三層為洋人憩所,四層則設置榕林炮,第五層則為光源所在。
二次大戰末期曾遭炸毀,後改建並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塔內燈光每隔3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光力可達27.2海裡,是遠東最大的海上燈塔,凡是航行在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太平洋西海域的船隻,都可以憑藉這一燈光來確定航線,因此它享有「東亞之光」的美稱,
白天登上燈塔頂端,極目遠眺,太平洋與臺灣海峽、巴士海峽碧波萬傾,海天一色,天氣晴朗時,臺灣省最南端,孤懸于波濤中的七星巖隱約可見,偶爾還可看到鯨魚群在海中戲水。
當然,對於墾丁還有拍過兩部電影的地方,一個是《海角七號》,一個是墾丁白沙灘的《少年派》,這個只能等我下次臺灣自助行的時候專門定點來拍,來寫啦!
注,鵝鑾一詞為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語,意為「帆船」,因為偶鵝鑾鼻附近有一巨大礁石形似帆船,因而起名為「鵝鑾」。而「鼻」指突出的地形,即岬角之意,合稱為「鵝鑾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阿莊眼中的中國三大寶島》三部曲之一《臺灣環島遊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篇
.目 錄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一~~ 在蔣中正紀念堂看正點衛兵換崗耍花槍儀式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二~~臺北士林宮邸 老蔣"秘密行宮"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三~~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來 一一參觀鄧麗君紀念公園有感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四~~ 「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的林語堂故居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五~~臺北士林夜市 吃貨們的天堂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六~~仿中國古典式宮殿建築的國父孫中山紀念館
《臺灣文化環島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七~~到陽明山看地標大花鐘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八~~臺北文化名片 重慶南路書店街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九~~在西門町步行街「蒼蠅點水」掃街記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十~~ 高雄六合夜市 去吃馬英九去過4次的鄭老牌木瓜牛奶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十一~~在高雄「打狗英國領事館」拍西子灣落日美景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十二~~太魯閣景區 小蔣率十萬國軍老兵用血肉打通的中橫公路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十三~~到佛光山 幸運獲贈星雲大師手書兩冊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十四~~一座37層樓高、不準燒香的臺灣現代化寺院
《臺灣環島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十五~~玩轉臺北101摩天樓的七大看點
《臺灣環島遊文化遊學之旅》系列報導之十六~~臺東墾丁公園三大景點走馬觀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