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壇能稱得上跌宕風流的人物,唐代當屬李太白,宋代當屬蘇子瞻。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用在蘇軾身上再合適不過:利涉大川,履險如夷,事後他卻輕鬆付之笑談;同僚構陷,世俗髒水,他卻以之洗去虛利浮名;淡妝濃抹,司馬青衫,他卻依舊坦然,於跌倒處留下瑰麗詩篇。
蘇軾以一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總結了自己倥傯的一生,這其中的惠州是今天廣東省南部的一座城市,在宋代屬於冷僻地域,蘇軾在惠州謫居的三年時間裡,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文學梗兒,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關於蘇軾因快遞被破壞而寫詩討伐的故事。
蘇軾被貶惠州時早已聲名在外,在全國各地都擁有眾票詩迷,時任廣州知州的章質夫就是其中一個。章質夫知道蘇軾喜愛美酒,便答應每月給蘇軾贈酒六壺,而跑腿送酒的這份差事自然落到了酒吏身上。然而宋代快遞並不保險,有一次酒吏辦事不力而將酒傾灑殆盡,送到蘇軾手裡的只剩下空空的酒壺。
宋代典籍《後山詩話》記載了這件事:「東坡居惠,廣守月饋酒六壺,吏嘗跌而亡之,坡以詩謝。」一個「謝」字飽含深意,雖然酒灑了,但蘇軾是寬容豁達的,他既表達了對章質夫的感謝,同時又暗暗地表示了對酒吏的討伐。不信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蘇軾的這首千古趣詩,構思巧妙,用典巨多,令人忍俊不禁。
《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
白衣送酒舞淵明,急掃風軒洗破觥。
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
空煩左手持新蟹,漫繞東籬嗅落英。
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餉春耕。
別看蘇軾在題目裡自稱是一首戲作,其實此詩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相當深厚,其中包含的典故非常之多,系好安全帶別掉隊,我們即將踏上一場古典文化之旅。
「白衣送酒舞淵明,急掃風軒洗破觥。」
第一句就用到了陶淵明與白衣送酒人的典故,出自《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蘇軾自比陶潛:古有王弘送酒陪飲,今有章質夫贈酒留醉,端的就是驚喜,快哉快哉!「風軒」是指有窗檻的小室,「觥」是古代酒器,可見蘇軾非常興奮,為了迎接美酒的到來,竟隆重地打掃了屋子、清洗了酒杯,就差沐浴更衣了,他對酒的痴迷有種惹人發笑的衝動。
「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
乍讀之下,難以看懂,殊不知這簡單的兩句又是兩大典故也。《世說新語》曾記載:「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齊桓公帳下主簿有辨別酒質的本事,好酒便稱「青州從事」,劣酒便稱「平原督郵」,至於原因,太過複雜,暫且不表。
知州送給詩神的酒必然是好,可誰知卻化為了「烏有先生」,這話容易理解,酒灑了就等於化為烏有。不過這也是個典故,烏有先生是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一個人物,原意是子虛烏有之人,當然此處即表酒無。蘇軾開創性地將酒稱為烏有先生,顯示出了十足的俏皮和可愛,令人會心一笑。
「空煩左手持新蟹,漫繞東籬嗅落英。」
蘇軾果然是個吃貨,早就準備好了下酒餚,對酒剝蟹,豈不暢快?然而,這又是一個典故!《世說新語》有小詩一首:「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一股人生恬淡的味道撲面而來,非常符合蘇軾煙火清涼的個人風格。
「東籬嗅落英」又是陶淵明的典故,他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失去了美酒的蘇軾卻只能在東籬下聞聞花香了。上下兩句詩體現出巨大的反差,從煮蟹待酒的激動狂喜,到東籬嗅花的悵然若失,活脫脫一個傲嬌的蘇軾形象躍然紙上,實在是可愛得緊。
同時,蘇軾極力表現悲喜反差的目的還有一個,那就是「討伐」,當然是半玩笑式的討伐:老章啊你看我一把年紀了,好不容易期待的一件事,卻被快遞給搞砸了,如今無酒可喝,只有落寞賞花,孤獨啊!蘇軾寫詩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再次討酒,這一句還有所掩飾,而下一句則算是公開討要了。
「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餉春耕。」
廣東自古有南海之稱,所以此處的「南海使君」是指章質夫;因孔融曾任北海相,所以世人皆稱孔融為「孔北海」;「榼」是古代酒器。那麼可以看出,這兩句是蘇軾誇讚章質夫的,首先讚揚他的功績之廣,然後默默地說了句:「定分百榼餉春耕」。
蘇軾指出既然老章你這麼厲害,將來一定要送更多的酒給我!現在只是六壺,而蘇軾卻言「百榼」,仿佛獅子大開口。而且說是將來,蘇軾意思就是現在,立刻、馬上送來!而我們當然可以理解為,蘇軾這是在向章大人撒嬌索酒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