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8-14 來源:中影股份 瀏覽次數:
444038對於習慣走路計步的人來說,到位於北京懷柔的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走上一圈,步數會輕鬆過萬。這裡佔地800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基地擁有6種規格16座同期聲攝影棚,其中包含5000平方米的超大影棚。
對於那些對電影品質有極高要求的製片人來說,會被基地內世界一流的專業設備、國際水準的技術團隊所吸引。這裡的特效製作、數字中間片製作、數字母版製作等高端服務,以及2D轉3D後期立體轉換,都已達好萊塢A級製作標準。
對於不願東奔西走的導演來說,拿著劇本走進基地,就可以不用再出去了。這裡提供包括攝影棚及外景場地租賃、布景搭置、器材租賃、服裝/化妝/道具、後期製作、動漫製作、車輛租賃、動力提供、製片協作、後勤支持等所有電影製作環節的服務。導演只需專心創作,便可靜候電影出爐。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來到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時,這裡正忙完暑期檔電影的製作,顯得異常寧靜,偶爾只見零星遊客參觀「老炮街」「明清街」「非洲街」「江南水鄉」等外景拍攝地。基地內灰白相間的製作樓,長相一樣的攝影棚,從外觀上看不出特別之處。
錄音剪輯區、服裝/化妝/道具區、置景區、器材租賃區、影棚拍攝區、數字後期區,走過每一座樓會發現,基地涵蓋了電影製作的所有工序和工種,一項不落。
中影電影數字製作基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平對此頗為自豪,他對記者說:「任何拍電影的所需我們都能提供,任何一個門類都不需要藉助外部力量,我們都有自己的專業製作人員。」
馬平所言非虛。記者在1.6萬平方米的大型倉庫看到,上百種、數萬件服裝道具可謂琳琅滿目。這裡擺放著電影《建國大業》中蔣介石的辦公桌、《三槍拍案驚奇》中小瀋陽穿的衣服、《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周潤發穿的「金甲」、《赤壁》中演員穿的盔甲、1987版《紅樓夢》裡用過的床……
在錄音剪輯區,工作人員塗捷介紹,基地的後期畫面剪輯、DI(數字中間片)調色和聲音製作是中國乃至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為電影和電視提供了包括畫面採集、剪輯、字幕製作、畫面調色、同期錄音、後期配音、音樂錄音、音響效果設計、聲音編輯、混錄、聲底片轉錄等全流程的聲音畫面後期製作服務。
在400平方米的錄音棚裡,擺放著一架價值百萬元的施坦威鋼琴以及張國榮拍《夜半歌聲》時彈過的鋼琴。這個錄音棚可以容納一個交響樂團,一些電影裡聽到的交響樂、管弦樂是在這裡通過現場實錄完成的,而不是選擇用電腦做模擬音樂聲。
電影《狼圖騰》導演阿諾對這裡的評價是:「這裡的空間很大,如果你在著手一部大製作,這裡可容納很多人。這裡的每個部門,有著全新的設備。像這樣的錄音棚,在全球來說並不多見。」
全國有大大小小几百家影視基地,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除了能夠提供一站式服務,還有哪些優勢?馬平回答說:「基地前後期電影製作人才將近500人,我們絕大多數人員的技術水平都處在行業高端,這是基地最大的特點。」
「我們在很多專業領域都是首屈一指的,有領先的製作能力、技術能力、藝術能力。」馬平舉例,視覺效果製作、聲音製作、立體製作都是國內頂尖的水平,中國電影65%的數字拷貝母版都是在基地製作。
基地的置景藝術工人得到過好萊塢美術師、設計師的高度評價。器材維修工人甚至超過了美國的技術人員,有些維修工人可以把鏡頭分解到基本的光學器件再進行拼接。美國RED攝影機公司的技術總監說:「我得跟你們學習。」
馬平是業界知名的電影調色師,在他看來,基地的製作人才是手藝人,他們都傳承了幾十年的技術和優良作風。
從北京電影製片廠成立到現在有68年的歷史,技術上的傳承,師傅們的敬業精神,工業流程的嚴謹,打造出一支成熟、默契、高效、高水準的製作團隊。
中影電影數字製作基地有限公司後期業務部經理、國家一級錄音師王丹戎1993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進入北京電影製片廠錄音車間工作。王丹戎說:「影視製作是帶有藝術性質的服務工作,人的作用很大,我們是一支穩定的團隊,這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可年產100餘部電影故事片,200餘部電視電影,500集電視劇。基地每年參與的影視作品超過150部,而票房過億的影片超過50%。馬平表示:「我們的滿足感在於作品的品質。」
「基地所有設備器材都與好萊塢同步,軟體和硬體都與好萊塢一樣。」馬平表示,基地一方面服務電影行業,另一方面也一直在引領行業的方向。很多新技術的研發,已經讓觀眾深有感觸。
比如,數字調色技術讓中國電影的畫面變得好看,導演尹力在放映室看《雲水謠》拷貝時,興奮地從椅子上跳起來說:「我從沒看過這麼幹淨漂亮的電影畫面。」而基地自主研發的中國多維聲系統,讓很多中小成本電影也可以使用世界尖端的沉浸音技術,給觀眾提供更好的視聽享受。
在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虛擬拍攝棚,後期視效中心虛擬拍攝組長方榮國向記者介紹,基地目前使用的虛擬拍攝系統是世界級的,拍過《阿凡達》、《愛麗絲夢遊仙境》、《星球大戰》續集等特效和科幻類電影,這套系統也參與製作過國產電影《巴啦啦小魔仙2》《封神傳奇》《三生三世》等。
雖然使用的設備已經是國際一流,但方榮國和他的團隊並沒有滿足於此,而是致力於把最先進的技術理念消化吸收。方榮國感慨說:「只要人類向上的追求還在,電影的進步就不會停息。」
《狼圖騰》《長城》《鐵道飛虎》《中國推銷員》《繡春刀2》都曾在基地進行製作,除了對投資較大的電影進行製作外,基地還會對小成本、品質好的影片進行扶持。比如電影《八月》,基地只收了比成本還少的錢,卻用了最好的人員、棚室,把聲音和畫面做得精緻。
談到目前基地面臨的問題,馬平並不迴避:「我們習慣了做幕後工作,對外宣傳方面還不夠,很多國家並不知道我們。我們應當把自己推廣出去,讓全世界知道,在中國有一個設備先進、人員技術一流、配套完善的影視製作基地。」
硬體優勢特別突出,是記者翻閱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宣傳冊時,留下的最初印象。
當深入基地採訪,在錄製動作效果聲音的錄音棚、在電影實拍與數位化景物實時結合的虛擬攝影棚、在儲藏上百種數萬件服裝道具的大型倉庫……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領先的硬體條件,更看到了一支成熟、默契、高效、高水準的製作團隊。
「電影就是『手藝人』的集合,正是有這些『手藝人』存在,基地內部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這也是國內其他影視製作基地難以複製的模式。」採訪中,中影電影數字製作基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同時也擔任調色師的馬平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當前,中國電影人面對的是全球競爭形勢與合作機會。當得知中影數字製作基地在國外知名度還很有限時,我們為之感到遺憾。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正引起全球關注、國內外合作機會越來越多的今天,聚光燈打在臺前人員身上,掌聲也應該獻給這些自稱「幕後的幕後」的「手藝人」。
中影數字製作基地正通過與好萊塢合作、建設英文網站擴大知名度,我們也同樣期待,基地未來能夠拓展更多形式,把一個個電影製作的幕後故事介紹到海外去,讓越來越多的海外電影人來到這裡,和中國「手藝人」一起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