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回應學生被強制派往工廠實習:撤回學生
央廣網聊城1月24日消息(記者吳喆華 實習記者孫杰)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之聲昨天(23日)報導的一則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山東聊城大學強制大三學生到崑山康佳電子有限公司、蘇州佳世達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實習,工作內容是在流水線上長時間當普工,致使部分學生出現發燒、手起泡等身體不適狀況。
聊城大學昨天回應稱:學校已派出工作組趕赴實習地現場處置相關事務,並將學生全部撤回。崑山康佳方面表示,該校實習生是由籤約的第三方勞務公司引入,已經按照當地人社部門的要求對其中不規範的情況進行整改。作為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實習環節為何被頻繁「售賣」?
山東聊城大學2015級安全工程專業和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被要求寒假期間到崑山康佳電子有限公司、蘇州佳世達科技有限公司實習。據崑山康佳工廠流水線的學生反映,不實習不發畢業證,部分學生出現發燒、手起泡等身體不適情況,「工作從早晨8點持續到晚上11點,如果做不完,甚至更晚。我們向老師提出了很多疑問和請求,但是他回復正在協商、儘快解決,還要挾我們說不完成實習不發畢業證。」
聊城大學官方微博:學校高度重視 已派人赴現場處理
昨天傍晚,聊城大學官方微博針對中國之聲報導進行回應,稱學校高度重視,昨天已派出校教務處處長趙長林等人趕赴同學們實習地現場處置相關事務。校方稱,1月14日,該校理工學院安全工程專業學生到某公司實習,針對學生反映「工作時間較長、強度偏大、不適應」等問題,學校已經停止實習,撤回學生;該校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到達工廠的次日返回,沒有進行實習工作;學校將對該級學生的實習工作另行安排,避免出現類似問題。
對於校方的回應,一位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仍不滿意,他認為校方沒有反省自身的錯誤,「這根本不算是一個處理結果,只是目前的一個狀態。意思是我們去了沒有實習自己走了,感覺是責怪我們。我希望學校對不規範的實習進行道歉,對以後如果繼續實習作出一定保證。」
崑山康佳電子有限公司:管理存在欠缺 已按要求進行整改
崑山康佳電子有限公司昨天向中國之聲回應稱,1月13日,他們通過江蘇我幫您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接收了85名山東聊城大學實習生。接到學生投訴之後,公司經調查了解發現,主要是勞務公司變更學生實習地點,且在與學生就工廠實習工作內容的溝通上存在偏差,導致學生投訴。
昨天,當地人社部門就此事約談崑山康佳,指出該公司人力部門與我幫您勞務公司,在頂崗實習生工作開展中,存在不規範問題。康佳集團公關負責人王釗表示,公司已經按照當地政府要求進行整改,「對於企業而言,用工荒的問題在中國國內的工廠比較嚴重。我們與第三方公司籤訂了一個長期勞務協議合同,他們負責幫我們招聘工人,生產任務比較重,所以我們在這方面管理上確實有欠缺,針對這些問題也向政府部門作出了相關承諾,之後我們會進行相關整改。」
環宇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責任主要在於學校
在事件中,學生反映,學校臨時更改實習單位、隱瞞工作時長。聊城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通過蘇州環宇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準備進入蘇州佳世達工廠實習。環宇公司項目負責人陳先生指出,工廠不可能每天只工作八小時,也不可能只有白班,出現這樣的問題,責任主要在於學校,「學校宣傳的是吳江的一家企業,最後卻來到佳士達。其實,是學校聯繫我們,學校提供的是學生可以實習至2月28日,實際上,學生不能實習到2月28日,如果他們24日離職,會對工廠的批量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一位知情人王先生稱,這批學生經過了三層勞務公司的「轉手」,最終工廠沒有接收這批學生,重要的原因是發現學生是被強迫來實習的,「現場有些學生都哭了,哪有這種強制讓學生來實習的?」
聊城大學實習事件引發微博熱議 各大學校學生紛紛爆料
中國之聲對聊城大學實習事件進行報導之後,在微博上引起熱議,網友對事件評論超過兩萬條。很多網友都反映,學校以實習、勤工儉學的名義,要求學生去工廠流水線打工,「不實習不發畢業證」的情況非常普遍。
據媒體報導,去年7月,瀋陽城市建設學院多名大二學生稱被學校強制前往富士康(煙臺)科技工業園進行長達3個月的實習並被強迫籤署三方協議。
在中國之聲微博裡,也接到多個爆料。一位山東某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稱,學校以「工學交替」的名義,要求學生去一家科技公司上課,實際上是當客服接熱線,工作時長六個月,不去不發畢業證;江西某學院的一位學生家長反映,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被派去江蘇淮安的一家酒店實習,其實就是做服務員;某大學長城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透露,他去蘇州的一家電子廠實習過三個月零三個星期,「中介公司旺季會給社會工四五千元的返費,學生工沒有。學生們不大願意去,因為跟專業沒關係,我們是土木工程專業。」
針對微博中反映的情況,記者將和學校以及當地進一步核實了解。
記者梳理一些案例發現,強制實習和專業無關,學校通過中介賺取費用,工作時間長、強度大是共性。一位高校教師表示,實習是人才培養的要求,而找到大量接受學生的實習單位並不容易。工廠成為能接受數以百千計學生的選擇之一。而且,中介公司會給學校一筆費用。去工廠實習既賺錢又能完成實習,成為當下很多高校、尤其是大中專院校的普遍做法。聊城大學實習事件中,勞務中介環宇公司陳先生說:「我介紹人去廠裡上班,介紹人會支付我一筆費用,不是我從學生那裡扣錢,不排除學校會賺這筆錢。中職和高職還多一點,本科的確很少。」
工廠竟成高校實習基地!面對已經遍地開花的實習亂象,教育部門應該如何管理和規範?中國之聲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