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22日,長徵八號首飛成功了!這是咱國家研製時間最短的一型新火箭,也是在咱天津『誕生』的又一新型運載火箭!明天,我們天津大火箭的試驗隊員們就要凱旋了,我得好好迎接他們!」12月23日,在天津市勞動模範和模範集體表彰大會現場,全國勞動模範、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副主任、長徵八號試驗隊技術指導崔蘊迫不及待跟記者分享這個激動人心的「特大」好消息。
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升空,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是繼長徵五號、長徵五號B、長徵七號之後,在咱天津大火箭基地組裝的又一新型運載火箭,它的成功首飛,將我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提升至4.5噸,可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對咱們航天強國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作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總裝第一人」,崔蘊太明白這次成功意味著什麼。
現在說起來,感覺很輕鬆,但準備發射那一刻,崔蘊心裡著實捏了一把汗。「當時,我因為工作原因提前回來了,沒能在現場親眼看著,但心裡一直惦記著,就算準時間打電話問他們。」崔蘊告訴記者,火箭升空後,還有一些後續工作要做,大約需要半小時的工夫,他就數著時間一分一秒熬。
13時07分,崔蘊第一時間撥通了現場調度人員張磊的電話,「人都安全撤下來了嗎?」是崔蘊問出的第一句話。得到肯定的答覆後,他又接著問了:「飛行過程中的分離時序點是否正常?是否到達芯二級二次點火時序點?」多重確認火箭首飛成功後,他懸著的心才算落了地。
製作這名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新成員」有多艱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工程從立項研製到首飛成功,僅用時3年多,創造了中國運載火箭研製時間最短紀錄,這在我國火箭研製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崔蘊說。
「研製團隊從我國現有的火箭模塊裡,進行了幾百種搭配,不斷創新研製思路和方案,最終提出了現在的構型。」崔蘊繼續說道,方案確定,下一步就是組裝。「火箭箭體上零部件多達10萬餘個,螺釘數目更是巨大,品種繁多,裝配要求不一,任何一個微小的安裝失誤都可能導致火箭最後的發射失敗。」
為了精益求精,崔蘊帶領團隊成員反覆試驗,一點點調整。為了萬無一失,他會拿著望遠鏡時刻關注液壓吊具重量變化,時刻調整天車升降,他也會拿著放大鏡反覆檢查確認,即使隊員已經檢查多次。一年365天裡,崔蘊有300多天都待在發射場。
從1982年入行,崔蘊一直從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和部分重點型號產品的裝配工作。他帶了一撥又一撥徒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裝配人才。現在這支隊伍很年輕,最大的31歲,最小的只有22歲。
如今,這個平時和善,幹起活來卻較真兒到底的「老師傅」已經59歲。眼睛有些花了,手也不如年輕人靈活,但他的一言一行,他身上的工匠精神,他用生命去熱愛航天事業的毅力,一直激勵著年輕一輩。
長徵八號已經發射成功,簡單休整後,這支隊伍又將投入到後續型號的總裝測試工作中。這些「大國工匠」,正如崔蘊在大會上宣讀的倡議書中講的那樣──「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偉業,在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加快建設全國先進位造研發基地中踐行新理念,勇攀新高峰!」(津雲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