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常有父母焦慮,孩子的英語幾歲學習合適?英語好以後就業方向如何抉擇?本期「家有優等生」欄目,我們採訪到正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李書紓,來分享她的成長故事。
優等生檔案
李書紓,學前班至高中一直就讀於巴蜀黃花園本部校區。2015年,她同時被愛丁堡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文學專業錄取,2016年選擇到倫敦大學學院UCL英語比較文學專業攻讀碩士,2018年,以優異的成績和科研成果,申請到了國家公派獎學金,現正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19年7月,重慶市政府舉辦了2019「百萬英才興重慶引才活動」海外人才及項目對接會,正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李書紓作為境外優秀青年人才之一,被邀請回國洽談。
在李家,李書紓是「書」字輩,長輩非常疼愛她,便以中國一位翻譯家林紓的名字為她起名,寄予家人對她美好的期望。也像是命運的某種指引,李書紓在語言方面甚有天賦,在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讀本科時,就考取了上海中級英語口譯證書、高級英語口譯證書;在校選修課上,她學習了4學期法語、3學期德語、1學期韓語、1學期西班牙語,均拿到了不錯的成績。她強大的語言學習能力是如何煉成的?本期我們採訪到李書紓和她的媽媽,為我們講述她的成長故事。
英語啟蒙早
天賦來自家庭培養的學習習慣
李書紓現在能熟練地運用幾門外語,語言學習能力與啟蒙段的家庭教育分不開,幼兒園起,父母就有意培養她的語言表達,鍛鍊她講故事的能力。讀學前班時,當教師的外婆提前教李書紓學習拼音,發現她學得又快又準確,知識接受能力和處理能力都很讓大人驚訝。
這樣的學習能力運用到英語學習上,李書紓的進步非常明顯,上小學之前,她參加過巴蜀開設的「小星星英語」啟蒙班,一年級之前就已經會用英文講述醜小鴨的故事。
正式學習英語是在一年級之後,李書紓報名參加了文化宮的「劍橋少兒英語」學習,隨著學習越來越深入,到了五六年級,她已經開始學習劍橋中學英語課程了。
為什麼會有如此強大的學習能力?李書紓媽媽歸納於良好學習習慣帶來的源動力。她分享,小學段是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一定不能放鬆陪伴。
第一,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專注力。在李書紓4歲多時,媽媽就已經有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了。她為李書紓報了電子琴班,不為考級,只為孩子能夠安靜下來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同時,培養孩子的基礎樂感;左右手配合對大腦發育也有諸多益處,算是一舉三得。後來,李書紓電子琴的學習堅持到了小學畢業,還考到了電子琴八級證書。
第二,讀一年級起,就要讓孩子分清學習主次,懂得玩和學明確界限。陪寫作業是許多家長頭疼的事情,讀小學時的李書紓也一樣,她至今記著媽媽的一句話:「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耍就耍,學習的時候不要想耍的事情,耍的時候就盡興地耍。」所以她一放學就寫作業、預習第二天的功課、完成後隨心玩耍,這一套流程讓她從小就懂得做事要專注,不要拖延,分清學習的主次,在心中為學和玩劃了界限。
從小養成的學習自覺性,在大學讀本科時發揮了作用。李書紓利用課餘時間自學口譯翻譯,考取相關證書,不僅拿到了學校要求的專四、專八證書,在大三時雅思還拿到了7.5分,同時,她每學期比其他同學多修1-2門課,最後提前大半年離校。
第三,家長不要幹涉太多,要讓孩子去勇敢試錯,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讀初中時,李書紓數學成績不太好,李書紓媽媽便陪著她一起寫作業。慢慢地李媽媽發現,由於孩子提前學會了知識點,導致上課不認真聽講。於是她決定讓李書紓自己完成作業,不懂的再去學校問老師,通過自己試錯、問同學和老師的過程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減少了對父母的依賴。
▲2019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國際青年論壇(珠海)李書紓(左一)與於丹老師合影,並獲贈籤名書。
在鼓勵教育下
逐漸展現語言天分
小學段英語的學習,讓李書紓對英語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到了初中,英語的學習增加了許多互動、交流的機會,她標準的發音,也多次得到老師的表揚,被贊很有語言天賦。
李書紓媽媽很喜歡聽李書紓說英語,經常讓她讀給自己聽,同時不吝嗇誇獎,「媽媽聽你讀英語真是一種享受!」這句鼓勵給了李書紓無窮的動力,在英語學習上更加努力,對語言的掌控感也更有信心。在初三暑假,她還開始自覺學習法語。
高中畢業後,李書紓考進了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學習現當代英語語言與文學專業。這個專業與西方全英文教育體制讓她從另一個緯度來認識這個世界,激發了對多種語言學習的濃厚興趣。在校期間,她選修了法語、德語、韓語、西班牙語,還考取了上海中級英語口譯證書、高級英語口譯證書。
學校使用西方體制全英文教學,必須英語交流、作業英語書寫,所以從大學開始,李書紓開始用英文寫作,更進一步強化了語言能力。大四起,她在中國知網擔任學術翻譯至今,為國際出版部翻譯學術論文。
李書紓分享:「以前別人說我記憶力好、有語言天賦的時候我還不信,直到本科幾個學期同時學幾門語言成績還不錯的時候,我好像也有點相信了。」
鼓勵教育喚醒的學習自覺,讓李書紓用自己的力量成長為更好的樣子。
▲2019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兒童文學會議上, 李書紓(左二)與參會者合影
寬鬆有愛的家庭環境
讓她掌控自己的成長節奏
李書紓生活在一個和睦有愛的家庭裡。在她的記憶裡,每天早上爸爸都會開車送她上學,再送媽媽上班。不管多忙,爸爸媽媽每天中午也都要回家跟她一起吃午飯,讓她充分感受到父母對她的陪伴。
她說:「我父母並不是會限制我的自由,反而給了我很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只要不是威脅個人安全的事情,他們都不反對,該走的彎路,他們也從來沒有阻止。」
這種信任給了李書紓很多的自由,從小沒有被逼學習的壓力,也沒有成績上的苛求,在安全的界限內掌控自己的成長節奏。高考的志願就是李書紓自己填報的,李書紓媽媽說:「志願方面我們支持她選擇喜歡的專業,不幹預她,並相信她的選擇。在孩子的成長中,我覺得家長只是輔助,我們要做的就是陪她一起走。」
在英國讀書的幾年,李書紓也有諸多嘗試,做編輯、撰稿、公關執行、翻譯、學生助教,負責維護新浪微博在英國的官方微博,為奢侈品牌做線上推廣、去倫敦參加時裝周,採訪第十一屆亞洲經濟論壇......她說:「趁年輕,多走走、多看看、多嘗試、多經歷,我們自身不能給自己的答案,這個世界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告訴你答案。」
end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559-560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標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眾號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