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廣東交通藍圖:2022年底實現港深、廣佛、澳珠1小時交通圈

2020-12-22 南方新聞網

  現在,鳥瞰廣東大地,一座座大橋跨越江河湖海、深山溝河,天塹變通途。

  「想要富、先修路」的廣東人,創造出交通行業令人矚目的系列「第一」。

  如今,中國建設「交通強國」號角吹響,廣東這位「尖兵」將如何一路高歌,在「十四五」的大棋盤中布局落子?

  日前,《交通強國建設廣東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發布,為廣東在交通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列描繪了施工圖。

  除了越來越長的通車裡程,越織越密的交通網絡,《方案》更突出未來廣東交通發展的綜合性、協調性和智能化,以新發展理念築起廣東交通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支撐作用。

  「山東的路,廣東的橋。」談起廣東交通,橋梁的建設可謂世界矚目。

  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深中通道等一大批「超級工程」的建設和建成,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了這片南海之濱。

  隨著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片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亟需海陸空聯動的綜合交通供給。

  「廣東的橋」並非「一支獨大」。《方案》對公路、軌道交通、航運和港口等進行了綜合「排布」。計劃到2022年底,形成大灣區「12312」交通圈,大灣區內實現以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為核心的1小時交通圈,大灣區至粵東粵西粵北各市陸路2小時通達,至周邊省會城市陸路3小時通達,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基本達到世界一流灣區發展水平。

  今年以來,廣東不斷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基本建成布局完善、銜接高效、互聯互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目前,南沙大橋等跨珠江口通道已建成通車,以廣州為中心2小時通達珠三角各市和港澳的高速公路網絡基本形成,預計至2019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4500公裡,核心區密度約8.2公裡/百平方公裡;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貨櫃吞吐量超過7500萬標準箱,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開通運營,以口岸為節點,多方式、多通道的跨界交通體系基本形成。

港珠澳大橋與黃茅海跨海通道路線圖

  在港航工程建設方面,廣東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北江航道擴能升級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濛裡樞紐二線、白石窯樞紐二線、飛來峽樞紐二三線和清遠樞紐二線船閘已投入試運行,千噸級船舶可以直抵韶關;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等36項續建項目順利推進;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開港試運行;珠海港高欄港區黃茅海5萬噸航道工程、汕頭港廣澳港區二期工程、汕頭港廣澳港區防波堤工程等15項工程已完工。深圳港、廣州港分別位列全球十大貨櫃港第4、第5位,2019年大灣區內地港口群貨物吞吐量預計達15.2億噸,開通國際貨櫃班輪航線341條,大灣區各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服務支撐能力日益增強。

  路越建越多,關鍵還是要人走得順。

  推動廣東交通高質量發展,不僅要織密網絡,還要打通節點,通過加強互聯互通讓經濟要素流動更「順滑」。

  《方案》提出,廣東將重點推進高速公路改擴建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推動綜合樞紐服務能力提升,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提升廣深港綜合運輸通道效能。同時,探索開展跨海交通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和中小跨徑鋼橋建設技術研究及應用。

  這一「棋局」意圖明顯。從織密交通路網,到「四網融合」,廣東「十四五」交通強國建設,需要的是重點突破,提質增效。

  從今年的國慶中秋雙節假期來看,「堵車」依舊是珠江東西兩岸交通的痛點。即使南沙大橋極大緩解了虎門大橋的通行壓力,但從數據來看,南沙大橋車流量如今已是同期虎門大橋的2.21倍,佔東西兩岸出行的48.37%。而在去年開通首日,這一數字是18%,通行需求增長迅速。

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橋建成通車,大大緩解珠江兩岸通行壓力。

  根據經濟學家樊綱估計,到2050年,粵港澳大灣區總人口可能會達到1.2億-1.4億人,佔全國的10%,這與當下近7000萬的人口相比還有接近一倍的增長空間。可供佐證的是,2019年末,廣東全省常住人口11521.0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5萬人,其中超過八成湧入珠三角。

  這些新流入人口,一方面將為大灣區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另一方面也勢必會給大灣區交通帶來更多壓力。

  此前,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處處長王新介紹,從需求預測來看,預計到2035年,珠江口過江公鐵客運分擔率由目前的81:19逐年調整為65:35,貨運全部通過公路解決。「除了在建的深中通道之外,未來至少需要增加2個以上的跨江通道,並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行情況展望其他新的通道。」

  如今,以珠江口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關鍵區域節點,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的「落子」,正在重塑廣東互聯互通格局——

  南沙大橋極大緩解兩岸交通壓力、黃茅海大橋和深中通道加快推進、雙層獅子洋通道呼之欲出,深汕西、開陽等國家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廣湛高鐵順利開工……

雙層設計的獅子洋通道呼之欲出

  更多的跨江通道、更強大高效的交通樞紐網絡,不僅可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流、物流需求,也讓大灣區內外的交通網絡更加優化、高效。

  空鐵聯運亦是如此。《方案》提出,完善綜合交通設施配套,推動廣中珠澳高鐵、廣河高鐵等高速鐵路,新白廣城際、廣佛城際等城際鐵路,高速地鐵、高速公路等多種交通方式引入機場。強化空鐵聯運,加強機場軌道專線建設,建立空鐵聯運信息互通機制,創新「白雲機場—廣州北站」一體化空鐵聯運模式。

  在「十四五」期間,廣東或將迎來這樣的出行新體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在選擇落地白雲機場後,可通過高鐵、城軌、高速公路等立體交通網絡,實現1小時直達粵港澳大灣區任意城市,極大減少交通換乘,出行體驗將更加「順滑」

  打個形象的比喻:「落子」立體交通網絡,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助力經濟社會各項要素向「阻力」最小的方向運行,進一步釋放生產力,可以看作是「十四五」交通強國建設廣東「棋局」的一步關鍵「活」棋。

近日,廣清、廣州東環城際鐵路開通,「軌道上的大灣區」更近了。

  被譽為「21世紀第八大奇蹟」的港珠澳大橋,再一次用「基建狂魔」的身份令世界震撼。不過,如今廣東的「基建狂魔」早已走在向「新基建」蝶變的路上,具備了「智慧」的內核。

  現在上港珠澳大橋可要「小心」了,一不留意手機流量可能就會出現預警信號。據悉,目前港珠澳大橋上共設有24個5G基站。經初步測試,橋上5G網絡平均速率達到600M/S,後期繼續優化後,將逐步實現平均速率達到1000M/S的目標。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透露,5G網絡全覆蓋將為大橋開展沉浸式觀光遊覽、高清人臉識別、無人駕駛等應用奠定堅實的網絡基礎。而且5G將攜手北鬥、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入「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開啟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探索新階段的同時,亦將為相同類型的「生命線工程」提供支撐。

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等已實現5G信號全覆蓋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表示,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經濟效益。而推進交通要素資源數位化、在線化和智能化,已成為廣東交通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廣東積極加快5G技術、北鬥衛星導航等新技術行業試點應用,促進「數字交通」建設步伐。除了5G大橋、5G公交外,去年,部級智慧港口示範工程廣州港「網際網路+港口物流智能服務示範工程」通過驗收。廣東省航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電子航道圖實現千噸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全覆蓋,應用遙測遙控技術的航標實現一級航道全覆蓋。

  如今,本次《方案》進一步明確指出,加快發展智慧交通,是建設交通強國的核心工作。

2020年10月,開陽高速鳳山互通到北慣互通路段62公裡雙向四車道擴建為雙向八車道,正式開放通行。

  不只是交通基建「智慧化」。《方案》表示,廣東將力爭通過1—2年時間,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無人機在高速公路營運管理方面初步投入應用,港珠澳大橋智能運維基本實現應急救援協同化、交通組織精準化和路政巡查無人化,建成跨海集群設施人工智慧運行管理技術體系及平臺。力爭通過3—5年時間,設施智慧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實現大灣區與南沙城市片區交通基礎設施數位化,基於ETC、5G等技術的車路協同裝備及系統研發應用效果明顯,在交通安全、信息服務等方面基本實現車路協同,車聯網產業鏈初步形成。

  「由於監控數據的採集、傳輸、共享和利用不充分,無法為交通規劃設計、戰略分析與決策提供充分支撐,成為制約綜合運輸應急聯動和交通信息服務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有關人員表示,除了基建方面的應用,推進全省高速公路項目5G網絡覆蓋和應用示範工作,建設區域路網監控數據中心,對提升全省高速公路路網協同水平也將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李赫 袁佩如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原班人馬!中國南方又一跨海工程,8000名工人全面復工
    港珠澳大橋順利通車後,中國基建趁熱打鐵,又開啟了一項跨海超級工程的建設,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目標的實現,我國在中山市與深圳市之間開建了一項包含「島、隧、橋、地下互通」建設的跨海工程,名為深中通道。
  • 港珠澳大橋邁向數位化,5G網絡已全橋覆蓋
    10月20日,記者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獲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綜合交通運輸與智能交通」重點專項「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技術集成應用」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珠海召開。該項目已納入交通強國戰略實施項目,是廣東交通「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和「新基建」建設的代表性項目。
  •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 中港車牌炙手可熱
    廣東是中國最大的僑鄉,歷來與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往來密切。自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中港澳三地之間的商業交往日漸頻繁,三地交通制度也逐漸接軌。而中港兩地交通的發展尤為迅速,往來兩地的客運次數日益頻繁,更有不少人想要自駕往來香港和大陸兩地。
  •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央視網消息: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 明年廣東「市市通高鐵」!四大關鍵詞解碼廣東「十四五」規劃建議...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關於交通部分表述為「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對廣東「十四五」規劃中的交通關鍵詞進行了梳理與解讀。   關鍵詞一:「12312」現代化交通體系   《建議》提出,抓好交通強國建設試點,打造貫通全省、暢通國內、連接全球的「12312」現代化交通體系。
  • 廣佛新門戶!廣珠西線高速三龍灣出入口通車>>
    1日零點  廣珠西線三龍灣出入口(原石洲出入口)  正式啟用,通車運行!  為加快廣佛全域同城化進程,今年初,佛山南海啟動三龍灣大道交通提升改造工程,將三龍灣大道打造為廣佛迎賓大道,全線約長15公裡,與廣珠西線高速公路相連於三龍灣南海片區石洲互通,對提升灣區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實現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促進灣區經濟騰飛的重要脈絡。  三龍灣站實拍圖。
  • 中山至香港機場 走港珠澳大橋僅兩小時
    南都記者 吳進 攝    深透視    聚焦城市一線    解讀民生熱點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從澳門、珠海往來香港的陸路交通耗時縮短至一小時內,當日中山國生汽運開通了中山東區A線國裕車站和西區A線國生車站至珠海口岸的直通巴士,一小時車程即可抵達。
  • 港珠澳大橋
    (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首次實現了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連接,極大地縮短了三地間的距離。通車後,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從3個小時縮短至約45分鐘,這對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 誰在「電靚」港珠澳大橋?南方電網欲建世界一流智能電網
    4月23日上午,廣東省珠海市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中,公交車司機林師傅趁著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的功夫,一邊做著早操,一邊向經濟觀察網記者介紹道。他的身邊,除了每日陪伴他,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上奔跑8個多小時的新能源電動汽車,還有南方電網投建的人工島變電站及充電樁。
  • 確保港珠澳大橋通航安全 廣東水域設置兩級警戒線
    羊城晚報訊 記者唐珩報導:廣東省人民政府日前在官方網站公布了《港珠澳大橋廣東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辦法》(下簡稱《辦法》),管理港珠澳大橋廣東水域的船舶(包括浮動設施)航行、停泊、作業,以及影響水上交通安全的活動。《辦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 港珠澳大橋正式運營
    據港媒報導,由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橋於今日(24日)早上9時通車,香港口岸也在9時準時開始投入服務。 通車後,三地口岸將會全日24小時開放。據《中國日報》報導,為加快旅客通關,珠海和澳門口岸之間首次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創新邊檢模式,即旅客可以一次性完成兩個城市之間的出入境手續。
  • 港珠澳大橋通行「全攻略」
    三地口岸為港珠澳大橋的旅客提供多樣的出入境交通換乘方式。——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處於大嶼山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之內。旅客可在珠海或澳門口岸辦理出境手續後,乘搭口岸穿梭巴士前往香港口岸,完成入境手續後轉乘各種本地公共運輸工具前往香港各區。此外,旅客也可使用跨境巴士、跨境計程車或跨境私家車,從珠海或澳門經大橋直接前往香港。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今貫通:用「海底穿針」工藝實現瘋狂想法
    直徑超過1米的通風管道在隧道上方呼呼作響,夾雜著敲擊聲和焊接聲,施工人員忙碌於隧道內裝,為了下一個節點——2017年年底大橋具備通車條件——加班加點。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大型基礎設施,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最具挑戰性的集橋、島、隧為一體的交通集群工程項目……無論哪一點,都註定港珠澳大橋將成為中國交通建設史上的裡程碑項目。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驗收交付 帶來哪些便利?
    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交工驗收會議在廣東珠海舉行,來自港珠澳三地職能部門、業主單位及主體工程各參建單位等43家單位150多名專家及各方代表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經過一天的實地考察和深入討論,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符合設計及技術規範要求,工序控制嚴格,工程質量可靠,具備通車試運營條件,同意交付使用。
  • 港珠澳大橋通車,一大波地理題目正在朝你襲來丨收藏!
    港珠澳大橋的九洲航道橋施工區域還因穿越國家Ⅰ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而做出相應調整。為儘量少佔白海豚生存空間,此次特地將承臺深埋在海床底下,這種「把石頭鑿了幾層樓深」的施工法在世界上當屬首次。2017年底通車後,從珠海、澳門到香港原來4小時的路程,只需要45分鐘。圖6示意「港珠澳大橋」設計理念,據此完成6~8題。
  • 連接港珠澳大橋重要通道 廣東江珠高速公路開工
    中新社珠海八月十九日電 (石頭)廣東連接江門市、珠海市的江珠高速公路今日正式開工。  據介紹,江珠高速公路北起江門市江海區,與江鶴、江中、江肇高速公路相接,經睦洲進入珠海市鬥門區與珠海大道交匯。全長五十三點三公裡,概算總造價人民幣二十四點八億元,其中珠海段長三十二點六二二公裡,概算總造價為十三點八八億元。
  • 港珠澳大橋開通!有多項瀋陽技術!
    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23日上午在廣東珠海舉行。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建世界一流的數位化港珠澳大橋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履職兩年多來,蘇權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專注於如何「用好管好大橋」。具體而言,就是通過發揮粵港澳三地各自的科研優勢、協同創新,用智能手段維養和運營大橋,提高使用效率,延長使用壽命。蘇權科說,希望通過3—5年的時間,把港珠澳大橋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數位化大橋。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驗收交付:超級工程 超乎想像
    2月6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交工驗收會議在廣東珠海舉行,來自港珠澳三地職能部門、業主單位及主體工程各參建單位等43家單位150多名專家及各方代表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經過一天的實地考察和深入討論,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質量保證體系完善,符合設計及技術規範要求,工序控制嚴格,工程質量可靠,具備通車試運營條件,同意交付使用。
  • 怎樣從香港乘坐港珠澳大橋的公共運輸到珠海?
    隨著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大大縮短了陸路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方便了來訪遊客,目前,港珠澳大橋不僅可以通行私家車輛,同時也設有公共運輸穿梭,那麼如果選擇公共運輸,從香港到珠海要怎樣坐車呢?>尖沙咀圓方:港鐵九龍站C出口圓方商場過境巴士站;2.太子上海街:太子維景酒店對面;3.尖沙咀海港城:尖沙咀海港城(馬克孛羅香港酒店左側旁邊近Hermes);除了海港城站是每小時一班外,其他兩個站都是每半小時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