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隨著紅色經典電視劇《恰同學少年》的熱播,這篇近代學者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再度在高校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
《恰同學少年》展現了以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風華正茂的學習生活,反映了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胸懷祖國的氣魄,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有志青年的意氣風發。
劇中,青年毛澤東和他的同學高聲朗讀梁啓超《少年中國說》的場景,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部製作精良、思想深刻、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電視劇也成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一課。教育部安排中國教育電視臺兩次播放該劇,並通過遠程教育網將其送到農村中小學,還專門安排全國高校輔導員班主任骨幹培訓班的學員利用業餘時間集中觀看。
各地各高校組織積極部署廣大幹部、教師和學生觀看該劇,使「少年強則國強」的鮮明主題在校園形成一股熱潮。西北師範大學利用2007年暑期,在校有線電視臺循環播放該劇;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在校園網上對該劇開放視頻點播,方便廣大師生隨時收看;天津外國語學院購置該劇光碟,安排輔導員組織2007年暑期留校的同學集中觀看。
各地高校師生還自發地在校園中對《恰同學少年》進行生動活潑的宣傳:山東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在校報上開闢專欄,連續幾個月刊登師生的觀後感及相關評論文章。湖南省在湖南省大學生信息港組織了全省大學生徵文比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會、北京科技大學新風社等一些高校的社團製作了會刊專版,在同學中廣泛發放。江蘇、四川、貴州等地的大學生還紛紛在網絡上開闢觀後論壇,建立網上評論專題。
山東大學學生在校報開闢的專欄中寫道:青年大學生應當將對國家命運的思考融入個人前途的追求中去,以國家、民族需要為準線不斷矯正個人的發展方向,探尋能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盡力的個人價值實現之路。
圍繞「學生應該怎麼讀書」、「素質教育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個人命運應該怎樣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青年學生應該具有怎樣的青春、追求和理想」等話題,各地各高校在廣大師生中廣泛開展了主題研討、影評徵文和黨團日活動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
華北電力大學組織了「循偉人足跡、探求學真諦」加強學風建設主題教育活動。西南大學啟動了「我們為什麼上大學」主題學風教育活動,使「學生以成才為志、學校以育人為本」的共識更加深入人心。南開大學、湖北大學、洛陽理工學院等高校舉辦了「立鴻鵠之志、做時代青年」演講賽。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區,九成師生通過中國教育電視臺、各地方電視臺以及網絡等渠道觀看了《恰同學少年》。該校環境學院雷月同學說,中國正是因為有了一批熱血青年,才能從落後的深淵走出來。
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的同學們看著母校歷史上發生的偉大故事,受到深刻感染,同學們表示,今天的愛國就是用我們的聰明智慧、用我們的雙手使祖國更加強大!
教育部部長周濟說,《恰同學少年》影響深遠,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針對性和教育意義,發揮了很好的導向功能。劇中人物引導青年學生要自覺完善人格,增強不畏艱難、堅忍不拔、堅持到底的頑強意志和精神,同時激發了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恰同學少年》被不少高校學生視為最受歡迎的青春偶像劇。北京大學組織了與《恰同學少年》劇組的交流會,吸引了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學生參加。
據新華社北京2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