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金南星
2020年的寒冬夜裡,隱藏在顱內的一枚「定時炸彈」轟然爆破,65歲的花甲老人突然暈倒,被送進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急診搶救室。
仿佛是有心電感應一般,夜裡習慣關機的女兒小袁打開手機的一瞬間接到了電話,急忙趕到了醫院。
12月11日凌晨,浙大四院神經外科及時開展手術清除血腫,成功將患者從死神手裡搶回。然而,因為腦出血引起嚴重腦損傷,老人仍處於深度昏迷,並合併嚴重的肺部感染,手術後的恢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術後轉入浙大四院急診監護室EICU,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家屬不能探望,老人躺在病床上,來來往往的醫護似乎是他唯一的陪伴,但是他還有一份充滿力量的精神支柱——他的孩子們。
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老人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這20天裡,EICU醫護們看到了感人的一幕——
每天,手巧的女兒小袁都會給老爸送來精緻的手工,剛開始是簡單的手寫卡片,到後來慢慢變成了手工向日葵、玫瑰花、百合花,甚至還有聖誕樹……所有的祝福與希望都在飽含其中。
「嘿,老爸,我愛你!老爸,加油!Love you!」
「老爸,今天天氣很好,你要快點好起來哦」
「老爸,我最近又胖了,臉也圓了,等你再見我時,我可能真的成小胖豬了」 ……
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濃濃的父女情,看似在為父親打氣,其實是在給自己打氣。兩年前,她把父親從河南老家接到義烏,在這裡安了家,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懷胎7月的小袁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但她選擇了堅強和守護,因為父親需要她的鼓勵,需要她的支持。
每天,浙大四院急診監護室護士會把收到這些禮物傳遞給老人,把卡片上的話一字一句的念給老人聽。像是有感應一般,慢慢地,老人清醒了過來,逐漸恢復了意識,甚至開始積極遵從醫囑,一邊肢體活動也慢慢好起來了,能抬右手的時候,他就會把女兒送的手工花握在手裡。將近20天的堅持,老人終於脫機了。
從EICU轉入康復科的那天,急診監護室護士長張麗燕眼眶溼潤,她又看到熟悉的小袁——「她穿著藍色羽絨服,手上拿著折好的紙花,踏著小碎步哼著小曲朝著急診的方向走來,臉上洋溢著喜悅,那一刻,我似乎有些眼框溼潤,她終於等來了這一刻,終於可以與親愛的老爸朝夕相伴了。」
這些小手工並不算簡單…..剛開始做一朵小花要花上兩三個小時,現在的小袁已經輕車熟路。她用愛把父親喚醒,現在他們可以握著父親的手,陪伴在老人身旁。在浙大四院康復科病房,她依舊每天做一隻千紙鶴,希望父親快快好起來。
1月5日,小袁給父親買了一塊手繪板,想聽聽他的心裡話,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已經轉入普通病房的老人卻寫下了「放棄我」三個字,字體歪歪扭扭卻讓堅強的小袁放聲大哭了起來。原來看似高大的父親的心裡竟然是這樣的脆弱,他擔心自己的肢體不能完全康復,擔心拖累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小袁立即態度堅決地把字擦除,改寫成了 「不放棄」!
小袁握著父親的手說,「我永遠不會放棄你,你忍心讓我們變成孤兒嗎,你怎麼能說放棄呢……」老人的眼眶也溼潤了,微微的點頭或是在表示承諾。
或許,兒女用愛喚醒了父親,但還需更多的愛才能讓父親選擇堅強。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腦出血、腦梗塞都可能意味著曾經的一家之主轟然倒下。現在,老人正在積極進行電動起立床等訓練,兒女陪伴左右,受傷的心靈也在慢慢治癒。
浙大四院康復科副主任醫師李金輝表示,腦卒中主要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是目前導致我國人口致死致殘的首要病因。腦損傷一旦出現就很難逆轉,部分卒中患者不得不面臨意識障礙、一側偏癱甚至四肢癱、言語不能等等困難,往往需要堅持綜合的全面康復訓練才能提高療效,改善預後,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達最大化。
「小袁一家用實際行動給老人溫暖、信心和愛,有助於患者的康復,」李主任表示,預防卒中後抑鬱,家庭支持對於初卒中患者尤為重要,呼籲家屬加強關懷,用愛陪伴,用心呵護,幫助患者儘快回歸正常生活。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