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最好找35—45歲的副主任醫師。」近日,一名老教授總結自己看病經驗得出的這句結論,在網上引發巨大反響。如何看病才既省時又合理呢?
小病大治,導致資源浪費
採訪中不少醫生都表示,常見病找副主任醫師、高年資主治醫師看,值得鼓勵。我國在分級醫療建設方面做得不好,「病人只認大教授」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有患者抱著「有病就到最好的醫院,找最好的醫生」的理念,陷入了小病「大治」的誤區,不僅增加了自身經濟負擔,更加劇了優質醫療資源的緊缺。
而知名專家每天的接診能力有限,但卻面對很多不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或是普通醫生就能醫治的患者。那些最需要專家救治的患者因此而錯過或推遲了診療機會。
一些病人選醫生往往先看職稱。實際上,對於常見病、多發病以及一些少見病的典型病例,副主任醫師的臨床水平和經驗已經足夠應對。宣武醫院門診部劉力松說,對初診病人而言,往往要做必要的化驗、檢查,而在檢查結果出來之前,即便是權威專家也不能做出診斷。
一位三甲醫院泌尿外科李姓專家告訴記者,其實就算是自己的家屬得病,自己也一樣犯難,也深知看病不容易。如果僅是感冒,他幾乎不讓家人去大醫院看病,更別說看專家號,一般都是到藥店買藥或者到社區醫院。
貼心設計,解決看病難題
要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僅僅靠患者努力學習科學就診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呼吸內科專業首席專家晁恩祥表示,醫生和護士在診治的過程中,要體現人文關懷,在診治的過程中,對病人要誠信、誠心。醫院和大夫應該處處從病人的角度著想。
例如,醫院的收費、掛號、預約等往往在某一個區域,所有病人都需要到這些地方辦理相關手續。因此,本來就多的人群會顯得更加擁堵。其實有些公共服務的項目完全可以分散到各個區域內,既能分流人群,又能有效緩解病人擁擠之苦。
網上可查,了解醫生口碑
在選擇醫生時,有哪些竅門呢?
首先,別被醫生的職稱和頭銜迷惑。其次,可以到醫院官網查看醫生的從業經歷,如果一個醫生的履歷中,大篇幅列舉的都是科研成果,那麼,對他的臨床診療能力需要多方求證。同時,可以到導醫網站上看看患者評價。
也有專家提醒,就診不要直奔大專家,並不意味著副主任醫師就是最好的選擇。某三甲醫院管理人員表示,醫學是一門經驗科學,一些三十多歲的副高職稱醫生雖然年富力強,但在處理複雜疑難病例和掌控高精尖手術的能力上,可能略差火候。
北大人民醫院骨關節中心教授林劍浩表示,以病人非常關心的手術適應證為例,如果患者對於是否進行手術存有疑慮,可以找較資深的醫生看看自己的病情有無必要做手術。(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