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找高級別醫師?不宜迷信頭銜要看從業經歷

2020-12-13 人民網

「看病最好找35—45歲的副主任醫師。」近日,一名老教授總結自己看病經驗得出的這句結論,在網上引發巨大反響。如何看病才既省時又合理呢?

小病大治,導致資源浪費

採訪中不少醫生都表示,常見病找副主任醫師、高年資主治醫師看,值得鼓勵。我國在分級醫療建設方面做得不好,「病人只認大教授」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有患者抱著「有病就到最好的醫院,找最好的醫生」的理念,陷入了小病「大治」的誤區,不僅增加了自身經濟負擔,更加劇了優質醫療資源的緊缺。

而知名專家每天的接診能力有限,但卻面對很多不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或是普通醫生就能醫治的患者。那些最需要專家救治的患者因此而錯過或推遲了診療機會。

一些病人選醫生往往先看職稱。實際上,對於常見病、多發病以及一些少見病的典型病例,副主任醫師的臨床水平和經驗已經足夠應對。宣武醫院門診部劉力松說,對初診病人而言,往往要做必要的化驗、檢查,而在檢查結果出來之前,即便是權威專家也不能做出診斷。

一位三甲醫院泌尿外科李姓專家告訴記者,其實就算是自己的家屬得病,自己也一樣犯難,也深知看病不容易。如果僅是感冒,他幾乎不讓家人去大醫院看病,更別說看專家號,一般都是到藥店買藥或者到社區醫院。

貼心設計,解決看病難題

要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僅僅靠患者努力學習科學就診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呼吸內科專業首席專家晁恩祥表示,醫生和護士在診治的過程中,要體現人文關懷,在診治的過程中,對病人要誠信、誠心。醫院和大夫應該處處從病人的角度著想。

例如,醫院的收費、掛號、預約等往往在某一個區域,所有病人都需要到這些地方辦理相關手續。因此,本來就多的人群會顯得更加擁堵。其實有些公共服務的項目完全可以分散到各個區域內,既能分流人群,又能有效緩解病人擁擠之苦。

網上可查,了解醫生口碑

在選擇醫生時,有哪些竅門呢?

首先,別被醫生的職稱和頭銜迷惑。其次,可以到醫院官網查看醫生的從業經歷,如果一個醫生的履歷中,大篇幅列舉的都是科研成果,那麼,對他的臨床診療能力需要多方求證。同時,可以到導醫網站上看看患者評價。

也有專家提醒,就診不要直奔大專家,並不意味著副主任醫師就是最好的選擇。某三甲醫院管理人員表示,醫學是一門經驗科學,一些三十多歲的副高職稱醫生雖然年富力強,但在處理複雜疑難病例和掌控高精尖手術的能力上,可能略差火候。

北大人民醫院骨關節中心教授林劍浩表示,以病人非常關心的手術適應證為例,如果患者對於是否進行手術存有疑慮,可以找較資深的醫生看看自己的病情有無必要做手術。(葉洲)

相關焦點

  • 醫師頭銜的英文表達
    最近做了幾份醫療報告的中譯英筆譯,對醫療服務提供者頭銜的翻譯了解一二,更加覺得做中譯英醫療筆譯不能僅看字面意思,更應注重「達」。
  • 教授「看病最好找35~45歲副主任醫師」說法引爭議
    北師大教授張靜如總結看病經驗「最好找35~45歲副主任醫師」引爭議  「看病最好找35~45歲的副主任醫師。」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張靜如總結自己一生看病經驗得出的這句結論,在網上引發巨大反響。  「常見病找副主任醫師、高年資主治醫師看,值得鼓勵。」剛入選中山大學首屆「名醫榜」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古潔若教授說,我國在分級醫療建設方面做得不好,「病人只認大教授」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作為國內強直性脊柱炎治療權威,古潔若常感到分身乏術。「我要在做學術、帶學生、處理行政事務的同時,兼顧臨床。現在只能爭取每周出兩天半門診,一天查房。」
  • 看病不妨找經濟適用副主任醫師 主任醫師是"高富帥"?
    微信熱傳  看病就找副主任醫師  當副主任醫師至少十年  微信稱,今年已是81歲高齡的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張靜如出了一本回憶錄,他在書中總結了一生看病的經驗,認為看病最好找35~45歲以下的副主任醫師,一般不要找主任醫師。
  • 看病一定要找副主任醫師,知名醫生透露的行內秘密
    曾經有位領導要做手術,託某醫院領導幫忙找個水平好的醫生,院領導開玩笑地問他: 有兩個醫生,一個是主任醫師,博士畢業,論文發了很多,所以臨床上被分散了一些精力,但是可以看「名醫門診」; 另一個是多年的副主任醫師,碩士畢業,沒啥論文,整天就泡手術室裡,所以一直沒再升上去,平時是沒資格看「名醫門診」的。您看打算選哪個?
  • 看病一定要找副主任醫師!退休老教授透露行內秘密
    劉傳剛發掘好醫生的秘訣之一是,看看醫生同行們推薦誰,例如該院醫生看病都找誰。外行看熱鬧,內行看的絕對是醫術。秘訣之二是看看政府領導找誰看病。原因你懂的,大剛把他們比喻成「探雷器」。曾經有位領導要做手術,託某醫院領導幫忙找個水平好的醫生,院領導開玩笑地問他:有兩個醫生,一個是主任醫師,博士畢業,論文發了很多,所以臨床上被分散了一些精力,但是可以看「名醫門診」;另一個是多年的副主任醫師,碩士畢業,沒啥論文,整天就泡手術室裡,所以一直沒再升上去,平時是沒資格看「名醫門診」的。您看打算選哪個?
  • 到醫院看病掛普通醫生號,還是掛副主任醫師號?有什麼區別?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相對來說,大城市醫師水平高於中城市高於小城市的醫師水平;大醫院醫師水平相對高於中醫院小醫院的醫師水平。這個道理也很簡單,見的各種疾病多,見的病人多,上手機會多,自然水平要高一些。一、副主任醫師資格怎麼來的醫學生畢業後,會經歷實習醫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這樣一個奮鬥史。
  • 看病掛號別看錯科:一張表給你總結好全套看病攻略
    如果不是急症,自己有事兒又比較忙,那可上午遲點或下午去,避開高峰期,相對看病快一些,取藥也快。▼ 當然,時間足夠的話,建議門診還是早點去取號。比如,8:30看了門診,如果有檢查,1-2個小時出結果後,還可以找醫生看一眼。
  • 月嫂頭銜繁多標準不一 企業自封的可信度不高
    不過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月嫂的各種頭銜名目繁多,管理也無統一標準。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家政行業職業等級鑑定目前只做到五星級評定,金牌月嫂的統一評定明年正式開始。企業自封的「皇冠級」、「金牌」、「銀牌」月嫂可信度並不高。
  • 兒科醫師:看病別誇大病情
    柚子醫師趁著看病的空檔回電給某個就診孩子的媽媽,這位媽媽接起電話劈頭就是這句話。「我會啊!我很會看病!」柚子醫師對於媽媽的質疑,心中充滿了疑惑,邊看著病歷邊回答。「黃綠鼻涕半個月?」、「八天內每天都高燒39度?」、「你有沒有搞錯?」、「你知不知道我被我婆婆罵得多慘?」媽媽的音調愈來愈高,講到第四句時,柚子醫師必須把聽筒拿遠一點以免聽力受損,也同時猜到發生什麼事了。我被騙了!雖然婆婆不是故意要騙我的!
  • 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的區別
    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師這些稱呼,是不是感覺搞不大清楚他們的區別呢?袍甲教育網就簡單的說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吧。作為一名醫學生,學習階段是先度過大學5年的學習階段,然後努力的考研考博,去到醫院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從業生涯,就要認真考慮如何晉升的問題了。也就是實習醫生、住院醫生、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這條漫長的道路。剛從學校畢業的醫學生首先成為實習醫生。
  • 副總裁「一籮筐」 券商東施效顰至「頭銜通脹」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21日 10:06 | 作者:劉瓊     劉瓊      [ 高級別人員數量快速增加的「頭銜通脹」現象,相關人員整體的能力素質並沒有同步快速提升,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高級別職銜的含金量 ]  一家擬上市公司老總在宴請券商的投行人士時
  • 在上海可找臺灣醫生看病 上海東方臺胞醫院開業
    今後,不僅臺灣地區居民可以找到熟悉的臺灣醫生看病,上海本地居民也能找臺灣醫生看病了!今天上午,上海東方臺胞醫院開業儀式在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舉行。上海臺商協會會長葉惠德帶領四十餘位上海臺商參加了開業儀式。
  • 醫院的主任醫師比主治醫師水平一定高嗎?醫生說:未必!
    我們去醫院,都想找到一位水平高的醫師,因為水平高,理論上在最短時間內,給自己能看好,解決自己的問題。在絕大多數的眼裡,醫院醫生年齡越大,水平越高,所以大家更願意找年齡大一點,或者說不願意找年齡小的醫生。
  • 頭銜的幾種變量
    從職業生涯發展角度而言,頭銜能夠說明的至多只是你所經歷的職業階段,以及參與或負責過的事務。而在一份工作中,相對於頭銜所起到的符號化的「定義」作用,工作職責、薪酬福利、上升空間等具備實際意義的「參數」,也許更值得你投入精力來關注。事實上,很多人力資源主管和公司管理者都樂於將頭銜視作一種激勵手段,在員工升職時為他們調高頭銜。
  • 81歲教授:看病找副主任醫師最好
    「看病最好找35-45歲的副主任醫師。」已是81歲高齡的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張靜如總結自己一生的看病經驗得出這句結論,引發巨大反響,醫學界也議論紛紛。  副主任醫師經濟適用  不少醫生認為,副主任醫師是醫生中的「經濟適用男」。
  • 醫生收入到底高不高?
    醫生收入主要由工資和獎金構成   眾所周知,醫學教育屬精英教育,要想成為一名醫生,除完成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之外,還需要在培訓基地接受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醫生的晉升,要經歷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職稱分別為初級、中級、副高級、高級。評職稱,需要參與一些科研項目或發表論文。
  • 除了葬禮以外,這4種場合不宜帶孩子去,並非迷信,是有科學依據
    導讀:除了葬禮以外,這4種場合不宜帶孩子去,並非迷信,是有科學依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除了葬禮以外,這4種場合不宜帶孩子去,並非迷信,是有科學依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原來很多人都不會掛號看病
    所謂「醫術」高的掛號費就貴一點,低的就便宜一點。那麼這個醫術高低怎麼評判呢?醫院裡安排了各種職稱,設置各種條件,滿足條件了就可以晉升。因此,職稱越高,那麼掛號費就越高。對於初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醫生,只能看普通門診,高級職稱(副高、正高)以後,才有資格看專家門診。那在就診時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呢?其實掛號要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 301醫院-看病經歷與您共享
    2018.04.20當我們的親人或朋友得了病,當地看不好,想到外地大醫院看病,沒有經驗,一片茫然的時候,請您看看我給的看病經歷。這只是作為參考。如果真的患了病,特別是大病,應到有權威的醫院掛專家號確診,最好是找三甲醫院的三個專家確診。(以免誤診耽誤治療)。
  • 10多家醫院院長和科主任總結的「看病技巧」
    要了解一個醫生的實際臨床能力,最可靠的方法是聽同行的評價。有需要的話,不妨先到一個分科較少的小醫院就診,和醫生進行坦誠的交流。比如一個親戚要做白內障手術,我會去向眼科醫生諮詢,如果有兩個醫生告訴我,張大夫做這類手術很在行,那基本上不會有錯。 3小醫生不輸老醫生 選擇醫生看病的時候,不要盲目迷信「老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