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5歲孩子有長達15頁的簡歷」的消息火遍了朋友圈:孩子不僅讀萬卷書——在文史、數理、藝術、運動方面有豐富的愛好,更做到了行萬裡路:京都、大阪、河內、胡志明、芽莊、長灘島……光足跡就超越了99%以上的成年人。
事實上,為了給孩子更高的「起跑線」,中國人在子女教育上不斷加大投入,假期去遊學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選擇。
來自攜程的《2019遊學報告》顯示,目前,遊學市場規模為300億元,每年有200萬人參加遊學。以2019年寒假遊學數據來看,同比去年增長80%以上,出國遊學人均花費2.1萬元,澳新、美國、新加坡最為熱門。
家長抱怨:遊學有名無實家長抱怨:遊學有名無實
雖然行業火爆,市場需求旺盛,但是以遊學為名的產品是否真的能夠讓孩子們「學習」?
「我們孩子中考結束後就被送去遊學了,不希望她輸給其他孩子,可錢沒少花,除了瞎玩兒,沒學到什麼。」小樂媽媽給記者講述了1年前,她為女兒小樂(化名)報名遊學的經歷。這是她的感受,也是不少家長正在遭遇的問題。
小樂媽媽的初衷很「豐滿」,想通過暑期遊學來鍛鍊孩子的口語及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名校、名師近距離接觸也能激發小樂的上進心。經過篩選和對比,她選擇了西安當地一家主打遊學產品的旅行社的一款名為「英國暑假遊學10日遊」的產品,費用高達35888元。
她告訴記者,該遊學產品最吸引她的,就是「浸入式10人小班化英語課程」的宣傳口號,即全程用英語授課、實踐,並和國外的學生互動。
然而,現實卻很「骨感」,原本既定的路線是有5天會在倫敦當地私立中學上課,並住在學校宿舍。可小樂回國後卻告訴媽媽,他們只是白天去這個中學上課,晚上住在學校附近的酒店裡。而所謂「上課」,無外乎是自我介紹、簡單的交流,以及聽著老外講講校史,這與旅行社之前的介紹大相逕庭。
而其餘5天,就是參觀英國的名校,如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此外,最後一天還安排了去哈羅德百貨購物的環節。小樂媽媽不禁抱怨:「早知道這樣,我寧可給孩子報個單純的跟團遊,還便宜呢。」
記者梳理後發現,小樂的遭遇並不是個例。一些旅行社,甚至專業的遊學機構通常只是「掛羊頭賣狗肉」,將出境遊產品貼上了遊學的「標籤」,再加價賣出去,其實行程當中的博物館、大學等公共場所都是免費的;還有的遊學團裡,團友年齡相差甚遠,最大的團友已上高中,最小的團友才讀小學,因此課程安排混亂,毫無針對性。
暑期倒計時,如何繞開產品陷阱
步入4月份,暑期也迎來了倒計時,不少家長已經開始著手為孩子選擇暑期遊學產品。然而,面對參差不齊的遊學產品,家長們應該如何繞開遊學「陷阱」?避開「遊而不學」?
遊學圈CEO楊巍告訴記者:「防範遊學陷阱,要切記一條:不要貪小便宜,將關注點放在口碑和師資力量方面,而不是宣傳和照片。」
楊巍建議消費者從以下方面做選擇:主題方面,是否明確專業,是否是孩子感興趣的遊學主題;師資力量方面,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度;課程方面,是否有體系化的課程,而不是把很多景點揉到一起。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產業研究所所長張金山也表示,在中國,遊學旅遊產品還表現出獨特的表現形式,就是契合了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報考名校的心理,因此現在的很多遊學旅遊產品側重很多知名高校,特別是國外知名高校的遊覽和交流。
而這樣的需求則在一定程度幫助催生了遊學產品的走馬觀花模式,遊學產品出現了行程緊湊、課堂呈現乾燥乏味等問題。
在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孩子經常會去遊學的現象下,好的產品才是最大的吸引力。通過在遊學產品中引入專家團隊作為學術顧問等方式,企業也在不斷調整,試圖帶給用戶一些好的體驗。
例如,針對市場「只遊不學」的痛點,攜程設計出了兼顧「學」的產品——「壯遊計劃」,如考古專家團隊帶著孩子走訪漢魏洛陽城,體驗河洛文化到帝國文明的衍變史;或者跟隨羅馬大學考古人類學教授Giorgio Manzi探尋古羅馬的興盛與衰落。該項目負責人張潔告訴記者:「除了邀請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帶隊外,壯遊還會以課題制的形式開展,行前名師開題,布置閱讀任務,帶著問題去旅行,就一個或多個課題深入研究。專家引導孩子們去探索這些問題的本質,真正化為己用。」
對此,小樂媽媽也表示,希望能在接下來選擇遊學產品時,能幫孩子挑選到真正能學習一些東西的項目,而不至於把孩子珍貴的假期時光浪費掉。
市場火了,「這杯羹」應該怎麼分
伴隨市場火爆的不止是行業痼疾,還有行業管理的缺失和諸多企業的入局。
記者了解到,目前,境外遊學組織方尚沒有專門資質認證,從監管主體看,主要由工商和旅遊部門負責,教育部門幾乎沒有介入,遊學機構、從業師資的資質審查和遊學內容,基本處於無監管狀態。在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看來,行業規範不清晰,資質認證無統一標準,加之監管不力,會滋生虛假宣傳、責任欠缺、收費過高等問題。而市場進入門檻低也不斷加劇問題的爆發。「因為市場發展太快,政府及行業監督指導卻沒能跟上,導致遊學市場火爆表象背後卻是亂象叢生。」旅遊創業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中關村智慧旅遊創新協會會長張德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但凡有些教育或者旅遊資源,都想進入遊學市場分羹。
OTA中,除了巨頭攜程外,途牛、同程、驢媽媽等均上架遊學產品;國內大型教育機構新東方、環球雅思等也紛紛推出遊學項目,無一例外,口碑褒貶不一。「很多遊學從業者並沒有跳出旅遊思維,做的產品依舊是簡單的資源疊加,並沒有足夠的研發遊學的教育核心,只是單純把旅遊景點改成了一些學校或培訓地點,這樣的簡單組合,給人帶來了非常不專業的感覺。」楊巍對此感到非常惋惜。
此外,不具備營業執照、經營範圍不符合要求、沒有「遊學旅行」等相關內容認證、甚至不具備出境遊資質的機構也在組織各種各樣的遊學,這樣的行業現狀是記者在採訪多位專家時普遍提到的共性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休閒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遊學旅行的規範發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市場的力量,政府則應發揮引導作用,強化監督管理,可以通過成立政府認可的行業組織、產業聯盟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行業標準,從而使政府在履行職能時有所參照。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成立政府認可的行業組織、產業聯盟制,張德欣也有自己的擔憂:「多數聯盟成立的初衷都是要整合資源與規範市場,通過做團體標準、舉辦遊學會議、搞遊學導師培訓與認證等方式擴大本組織的影響力。但各種組織多了之後,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戰,很難進行組織與組織之間的橫向聯合,且容易導致資源的區塊分割與壟斷。因此,還是要強調行業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