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津街舊衣回收箱內部。 雲南網相關報導截圖
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陳長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市民更換衣服的周期大大縮短,五顏六色的舊衣回收箱遍布昆明很多小區。近日,記者走訪部分小區了解到,多個小區存在非工作人員拿走舊衣服的情況。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回收箱儲存了市民的一份份愛心,如此亂象無疑給暖融融的愛心潑了一盆冷水。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照亮銀河。樂善好施、扶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素有的傳統美德。近年來,不少城市的小區內設置了一些印著「慈善公益」字樣的舊衣回收箱,人們可以把自己不穿了的舊衣服放進回收箱,所捐贈的衣物被分揀消毒後分發給有需要的人士。舊衣回收箱的出現,既解決了家中舊衣服無處可去的麻煩,又能給貧困地區的人們送去溫暖,並且還減少了舊衣物隨意丟棄導致的環境破壞,有利於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實屬一件「多贏」的好事。
然而,一些走歪門邪道的人卻辜負了大家的善意。飽含融融暖意和關愛的捐贈衣物被偷的問題屢屢發生,不知愛心市民看到後會作何感想。顯然,更多的是氣憤、無奈和嘆息,難道這就是對愛心付出的回報?偷拿一件衣物看似是小事,事實上這是對愛心的漠視和欺侮。一件衣服或許並不稀缺,對於需要幫助的人卻彌足珍貴;一次捐贈或許力量微薄,但卻是愛和溫暖的真誠表達。偷竊衣物的人顯然沒意識到愛心捐贈的真正含義,在他們眼裡,這些只是可以據為己有的財物,不需要為別人著想,想拿就拿。從事此等營生,大取不義之財,良心不會痛嗎?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事實上,舊衣回收箱被偷的問題並非昆明獨有,這只是當前公民道德建設中一些不和諧音符的縮影。類似的問題在其他一些領域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小到有的市民把公園、廣場的鮮花飾品等摘下,據為己有;大到個別人員挪用救災善款等等,無一不是對愛心的擠佔。一旦愛心人士的善行成為不法人員的謀利工具,被歪風邪氣肆意破壞,那麼公益事業勢必失去公信力,試問還有誰會獻出自己的愛心?因此,守護好公益事業的正義之門勢在必行,別讓愛心被「偷竊」,不能因為個別人讓愛心人士涼了心。
愛心不容玷汙,讓愛心抵達該去之處,慈善才不會迷路。珍視市民的愛心之舉,又規範相關問題的監管,切實把好事辦好,十分考驗相關部門的管理智慧。一方面,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人們的自覺自律,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不斷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和道德境界,從源頭上防止此類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切實解決舊衣回收箱怎麼規範設置,加強舊衣物用途、流向等的跟蹤管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漏洞謀取不正當利益,讓公益活動在健康的道路上健康發展,守護好慈善美名。
捐贈一件衣物,獻出一片真情。這個寒冷的冬天,因為有愛,不再寒冷!要切實管好、用好每一件凝結著市民愛心的物資,莫把深情付流水,莫讓愛心變「冷心」。
來源:雲南網彩雲網評
編輯:李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