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能夠發表SCI的科研&34;,應該是些嚴肅高冷的人。但是在中南大學,有一位謙遜溫和、幽默風趣的學霸,本科期間就已發表SCI,學習成績專業第一,獲得多項獎學金,斬獲國家級和校級榮譽合計20多項……他就是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地質工程1601班的李震 ,目前已保送至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攻讀直博研究生。
大一時,李震第一次申請大創項目,初次嘗試的他從中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新意。儘管科研項目的過程總是伴隨著苦累,但是看到自己的成果的喜悅可以衝淡一切,而在實踐之中,李震也漸漸發現,科研這條路於自己來說最為契合。
然而,李震的科研之路也並非一路順風。攔在他面前的有三道坎:一是閱讀國內外文獻中遇到的語言障礙;二是要求苛刻且過程枯燥的實驗,李震曾在國慶七天連續呆在實驗室,七天之中與冰冷的儀器為伴。三是最困難的論文寫作。指導老師對於李震的要求十分嚴格,李震還需要在短時間掌握各種專業製圖軟體。此外,改論文也十分耗費精力,對於一個初嘗試的人來說,不知道自己哪裡會出錯,才會更容易出錯。李震曾經的論文足足有十幾版,直到最終文章接收。
作為一個團隊項目,團隊協調問題也顯得尤為重要。在科研項目之中,出現學術分歧很正常。李震所在團隊內部也有過就一個學術問題討論地十分激烈的情況。導師鼓勵大家提出自己的觀點,只要觀點有充足的理論支撐,就可以去嘗試,科研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在保證每一個人的觀點得到尊重的情況下不耽誤科研進程,是李震盡力平衡之事。
克服了這些困難之後,李震已經完成論文Effect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nts on hydro-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mpacted tailings投稿至Mine water and environment雜誌(JCR2區);參與論文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heavy metal contaminant migration and the retention behavior of the engineered barrier in a tailings pond,已刊登在行業頂刊Environment pollution雜誌(JCR1區)。
在保證科研的情況下,李震保持著專業第一的出色成績。他的秘訣就是給合理規劃時間與精力,在大一大二基礎課較多時儘可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尤其是高學分課程取得更好的成績,為大三留出科研的時間。同時因為在大一大二打下了好的基礎,所以在大三時學業上就更加遊刃有餘。
談到科研帶給自己的收穫,李震認為,首先是自己科研成果的結晶——學術論文;其次是學業上直博資格;同時,科研還讓他讓對於學習中的問題有了自己的了解和看法,能夠在面試時更加自如應對老師的問題。此外,在科研中他還收穫了很多朋友,與更多優秀的人同行。談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他想要感謝自己的班導師左文貴老師、學業導師胡煥校老師還有指導老師賀勇老師。他也希望將來學成而歸,能夠再回中南,建設母校。
在學術科研之外,李震還活躍於學生工作和社團工作之中。班長、班導師助理、學習委員、校辦助理、社團負責人……他有著多種不同身份,卻能夠讓每一個身份都變成自己的閃光點。如何在這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李震認為,學習是第一位的,學生工作應該是學有餘力的情況下才可以去參與。並且,在選擇社團或者學生工作時也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才會給自己一種不會疲倦的動力。
學習時間之外,李震也參與了一些社會實踐項目。比起要求思維清晰、專業知識紮實的科研項目,實踐項目更加強調溝通和團隊能力。在組織&34;項目時,作為項目負責人,李震面對著團隊年級專業和校區不一致,車旅和住宿等等問題組織協調。最為困難是在於下村交流的障礙。大學生與村民群眾的思維不一致。村支書和村民所述出入較大,加之的村民不配合,團隊很難得到真實情況,需要團隊成員更加深入去商鋪調查。但是團隊成員都耐得下艱苦的條件,加之對於項目的認真負責,本次項目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每一個身份帶給李震的不僅是成長收穫,當然還有責任。在各方面的壓力撲面而來之時,李震也會煩惱苦悶。面對如此境地,李震更喜歡給自己一個清晰的規劃,讓自己的思維清晰起來不受幹擾。李震說起了他的舍友們:&34;在他當班長的時候,每當組織活動,另外三人總是在第一時間參與進來,以支持他的工作。閒暇時宿舍四人一起打球,汗水淌下之後,一切煩憂都煙消雲散。
此外,李震也喜歡用看書和打球來填滿自己的空閒時間,有時也喜歡去旅遊。獨自一人背上行囊,避開人山人海的景點,用心去看當地人的生活。這一種心境上的提升遠遠不是在景點擁擠的人群之中拍上幾張照片所能比擬的。對李震而言,能夠在眾多身份之間轉換自如,每一項工作都做得出彩,同時也讓自己的生活盡情絢爛,最重要的就是自律,通過自律去獲得長期的受益。
李震在大一軍訓時,偶然間加入了美麗中國這一個公益組織,一呆就是三年時光。他們招募畢業生參加為期兩年的長期支教,目標是解決中國農村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在鄉村支教的經歷,讓李震感受到:農村的孩子儘管條件比較差,但是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由於觀念問題當地人更關心成績,其實由於缺少父母的陪伴,更應該給他們心靈上和生活上的關心。
美麗中國公益組織能夠真正致力於帶給農村孩子教育上和觀念上的改變,這也是促使李震在事務纏身的情況下堅持留在這一組織的原因。在這期間,他發現真的很多人能夠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放棄很多現實的東西,令他影響深刻的是有一個學姐為了支教而放棄直博的機會。長期做公益三年,令李震自豪的是,在他的影響之下,他的舍友三人和隔壁寢室四人也隨他加入了美麗中國。這也使他真正發現,公益是有感染力的,只要有一個人行動,總能為周圍的環境帶來意料之外的改變。
李震說,直博北大之後,他還會繼續從事這方面公益的內容,儘自己所能去宣傳公益,讓更多人知道從事公益事業有什麼途徑,讓更多人聽到偏遠山區孩子朗朗的讀書聲。
在中南大學的四年裡,李震始終踐行著&34;的大學精神。對於李震來說,直博其實也是一種挑戰,迎接他的是未知的一切。不久後,他就要去北大開啟全新的學習生活,祝願他一切順利、學有所成!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34;、&34;、&34;建設A類高校——中南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中南雲麓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