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不大便怎麼回事
媽媽們都在問:「新生兒大便黑色怎麼辦?有問題嗎?」不用著急,我們現在就為你解答。
孩子出生後24小時,將會排出粘稠、黑色的物質,稱作胎糞。胎糞為胎兒在子宮中的腸內容物,必須在開始正常的消化之前排除體外。以後孩子排便漸漸形成了規律,糞便也變得硬了一些。只要嬰兒健康、幸福、增重,就沒有必要注意孩子的大便,不必為孩子的大便過份擔心。
如果寶寶大便發黑,可能是寶寶喝奶粉後大便在寶寶腸道儲存時間長造成的,但是如果經常發生大便發黑的情況,也有必要給寶寶做一下大便常規,看一看是否有隱血。平時一定要讓寶寶適當飲水,也可以讓寶寶喝蔬菜汁及水果汁。要謹防便秘的發生。媽媽也可以用手指按順時針方向,在寶寶肚臍周圍輕輕按摩,促使寶寶腸道蠕動。必要時要用肥皂條、開塞露幫助寶寶排便。
有些疾病可以從嬰幼兒的糞便中反映出特點。如果小兒有膽道梗阻情況,則大便呈灰白色。胃腸道上部出血或服用了鐵劑,可排出黑色的大便,有的似柏油樣。如果大便中帶有鮮紅的血絲,可能由直腸息肉、結腸息肉和肛門裂所致,應做進一步的檢查。若除有血液外,同時含有大量的粘液而糞質較少,結合病兒陣發性腹痛的症狀,可考慮是否為腸套疊。如果大便帶有膿血並有腥臭味,可考慮為痢疾。
總之,細心觀察的父母能從嬰幼兒的糞便中及時地發現問題。若為食物結構搭配不當導致的消化不良,通過及時調整搭配,適當減少某一類食物的入量,使異常的大便得到糾正。但如果糞便異常不屬一般消化不良情況,且合併有全身症狀,應立即送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
不同的孩子,每日大便次數也不相同,但隨著孩子的發育,大便的次數會越來越少。開始時,孩子每天的大便次數為3—4次,過幾周後,大便的次數可能會減少到每兩天一次,這都是正常現象。另外,以下現象也屬正常情況:稀薄、不均勻的糞便;綠色的糞便;吃過就有大便;有時每天大便次數達6次。
小兒不正常的大便有:
1、大便次數增多,呈稀水樣或雞蛋湯樣,或有粘液及泡沫,有腥臭味,這提示小兒發生腹瀉。
2、大便次數減少,排便時小兒哭鬧、費勁,糞便幹硬,甚至表面帶血,這提示有便秘發生。
3、大便為白陶土樣,提示小兒有膽道梗阻病症,如先天性膽道閉鎖。
4、大便為黑色柏油樣,提示小兒可能有上消化道出血。但小兒服鐵劑或吃含鐵多的食物也可出現黑便,如吃血豆腐。
5、大便為紅色,提示有下消化道出血,常見的便中帶血絲,多是由肛裂,痔瘡或直腸息肉引起。
6、大便為綠色稀水樣,但小兒一般狀態好,提示有飢餓性腹瀉,需增加奶量。如一般狀態差,伴有發熱、嘔吐等,提示腸道內有炎症。
7、大便為果醬樣,注意腸套迭的發生。
8、大便為高梁米水樣便,注意壞死性腸炎的發生。
9、大便為雞蛋清樣的粘液便,或伴有膿血便,提示有發生痢疾的可能。
總之,出現上述情況中的每一種情況,家長都要留好大便後到醫院就診,以免到醫院後醫生讓驗便,小兒又不便,家長干著急沒辦法,以致延誤病情的診治。如果發現寶寶大便不正常,千萬不要隨意給寶寶吃藥,一定要帶寶寶去醫院,通過醫生的確診以後,再對症下藥。
解讀寶寶大便中的「問號」
嬰幼兒大便的次數和質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狀況,家長若能重視對嬰幼兒大便的質地、色樣和次數的觀察,正確地識別正常和異常的大便,有助於早期發現寶寶消化道的異常,為診斷疾病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正常大便的觀察要點
1、胎便。胎便的主要成分是水,大約佔了72%,由胎兒腸道脫落的上皮細胞、膽汁、濃縮的消化液及吞入的羊水組成,出生後幾小時內(一般10小時內)首次排出胎糞,呈墨綠色、有點發亮,很像夏天路面上被烈日曬溶了的柏油,無臭味,進食後2-3日內逐漸過渡為嬰兒正常糞便。
2、母乳餵養兒糞便,呈金黃色,多為均勻糊狀,偶有細小乳凝塊,有酸味,每日2-3次。即使每天大便達到3-5次,但大便不含太多的水分,呈糊狀,也可視為正常。
3、人工餵養兒糞便。以牛奶(包括奶粉)、羊奶餵養的嬰兒,糞便呈淡黃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塊較多,為鹼性或中性,量多、較臭,每日1—2次。
4、混合餵養兒糞便。哺母乳加牛乳者糞便與餵牛乳者相似,但較黃、軟。添加穀物、蛋、肉、蔬菜等輔食後,糞便性狀接近成人,每日一次。
在沒有改變食物量及種類的情況下,寶寶的大便次數突然增加,變稀應視為異常。
半個月不大便怎麼回事而且肛門瘙癢
肛門屬於一個比較隱私的部位,也很容易出現一些小問題,比如痔瘡,可以說很多人都有,只是輕重輕度不一樣。還有一些人會出現肛門瘙癢的情況,甚至還會有分泌物流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肛門出現這些情況不僅會不舒服,還挺難為情的,這也是很多人不去就醫的原因,然後一直拖著,這裡提醒大家,有時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暗示某些疾病,最好重視。
肛門潮溼有分泌物,有這幾個原因
1、肛周感染
肛門是大便通過的地方,而且肛門有很多褶皺,這就使得一些細菌有地方可藏,肛門往內連接到直腸,裡面有一處隱窩,稱為肛竇。肛竇開口向上,上面也容易存積大便,出現炎症。炎症如果堵塞到肛腺開口,就會導致肛腺液體流出受阻,引發肛周感染,導致肛門周圍皮膚破裂,滲出炎性物質,這個時候就會感覺到肛門溼漉漉的。
如果真的是肛瘻造成的肛周感染,最好能及時就醫,因為肛瘻是不會自己痊癒的,拖的時間越長,治療越麻煩,還很容易復發。而且長期被炎症刺激,更容易發生癌性病變。
2、肛門溼疹
別以為溼疹只會常在臉上、手上、腿上,肛門周邊也有可能發生溼疹。肛門溼疹多半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疾病,如果你是過敏體質要注意遠離過敏原。當肛門出現溼疹,就會有肛門潮溼、皸裂等情況,如果發生感染還會有膿包、膿液滲出,引發疼痛不適。
如果是這個原因導致的肛門瘙癢潮溼,一定不要用手去抓,更不要用熱水燙洗,可以多吃蔬菜水果,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過敏藥物。
3、肛門括約肌功能差
隨著年齡的增加,一些器官也會出現衰老,肛門周圍的疾病如果損傷到了括約肌,或者因為手術等原因損害到了括約肌,就會影響括約肌功能。如果它受傷了,很有可能出現肛門失禁的情況,會憋不住大便,嚴重的時候放個屁都可能把大便帶出來,也可能導致肛門周圍潮溼,分泌物增多。因此,平時一定要加強鍛鍊,可以多做提肛運動,增強括約肌的功能。
除了疾病,這些也會導致肛門潮溼
1、長期不換內褲
關於換內褲,女性更勤快一些,基本上是每天都必須要換的,但是男性可能就懶的換了,經常是好幾天才換一次。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健康的,長期不換內褲,尿液和糞便中的細菌會殘留到內褲上,而內褲上的細菌也會再次回到身體裡去,但細菌和肛門連接在一起時,就會導致分泌物變多,自然就會溼溼的。
2、糞便刺激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衛生,或者大便後沒有擦拭乾淨,殘留的糞便就可能在人體溫度的作用下,滋生細菌。導致肛周皮膚潮溼、紅潤,出現瘙癢等情況。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每天清洗肛門,乾淨、乾燥的環境下,就不會出現肛周瘙癢的情況。
肛門潮溼瘙癢怎麼辦?
看了上面這些會造成肛門瘙癢、潮溼的原因,相信大家心裡也有個數了,如果是因為疾病導致的一定要及時就醫,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對策。
1、如果是溼疹或皮膚疾病導致的,應該儘早去皮膚科就診,千萬不要用手撓。
2、如果是肛瘻或者肛周膿腫等疾病,最好能夠及時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3、如果是括約肌功能失調導致的,也要進行手術治療,自己在家都進行肛門鍛鍊。
4、如果是個人衛生原因,這個就需要自己自律了,每天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