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阜西路的銀杏
汶河北路的香樟
淮海路的法桐
昨天,本報《揚城行道樹家族又添新成員,樹中「醜小鴨」為何要選它?》刊發後,引起眾多讀者的關注和興趣,90多歲高齡的城建專家朱懋偉老人,向記者介紹了揚城行道樹樹種的變遷史。您知道市區最早的行道樹樹種是什麼嗎?揚城行道樹樹種又有怎樣的變遷?下面就為您一一道來。
1
揚城最早行道樹:法桐
朱懋偉老人介紹,上世紀30年代,南京中山陵的法桐,被移植到揚州的新馬路(現淮海路)兩側,揚州首次有了行道樹。
新中國成立初期,揚州市政府建設科在新建的環城路種植了1600株洋槐作為行道樹,這是揚州歷史上首批有規劃種植的行道樹。不過,由于洋槐是淺根植物,大部分樹在風災中被颳倒,揚州之後再植行道樹,基本上就不再選用洋槐。
上世紀50年代,揚州城區內的主要行道樹種是法桐,淮海路保留了20年前移植來的法桐;蜀岡周邊種植了6500株馬尾松;環城路的洋槐,後來改植國槐作為行道樹。
上世紀60年代初,新北門橋到大明寺沿線種植水杉作為行道樹。
2
這些行道樹已淡出我們視線
隨著城市的發展,揚城行道樹樹種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揚州市研究員級工程師孫桂平表示,行道樹指的是沿道路兩旁栽植的成行的樹木,而道路系統是現代社會建設中的基礎設施,行道樹作為道路功能的配套設施是十分必要的,對於提高道路的服務質量,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消除噪音、淨化空氣、調節氣候以及涵養水源都有重要作用。同時,行道樹代表著一個區域或一座城市的氣候特點及文化內涵。「任何植物的生長都與周圍環境條件有著密切聯繫,因此選擇行道樹時一定要考慮本地區的環境特點和植物的適應性。」
他舉例說,北京的國槐、海南的椰樹、成都的銀杏、福州的榕樹、長沙的香樟、武漢的水杉、合肥的廣玉蘭以及桂林的桂花等,這些城市行道樹的選擇,都代表了當地生態環境的特點。
孫桂平介紹,有不少行道樹樹種,過去在揚州種植比較多,但近些年來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這其中有樹木自身缺陷的原因,比如上面提到的洋槐、馬尾松、水杉等。
此外,楝樹、楊樹、青桐、合歡、杜英、柳樹、廣玉蘭等,現在也已不多見了。楝樹是一種平常的鄉土樹,過去在農村常見,曾被選作南通路的行道樹;青桐曾作為汶河南路的行道樹,現在在仙鶴寺附近還有一株;杜英過去在念四橋路作為行道樹;史可法路曾以柳樹作為行道樹,現在改成了法桐。
3
這些行道樹
現在揚州最常見
孫桂平介紹,如今在揚州街頭常見的行道樹中,法桐算得上是「常青樹」,近百年來一直被用作行道樹,儘管它有飄絮的弊端,但目前還是被公認為最好的行道樹。在老城區的國慶路、渡江路、淮海路、廣陵路、甘泉路、解放南路、徐凝門路以及大學南路、梅嶺西路、梅嶺東路、史可法東路等路段,栽種的都是法桐。前年史可法路改造、去年大學南路南延建設以及最近的江陽東路綠化景觀改造中,也是選擇了法國梧桐作為行道樹。
種植數量最多的行道樹,要數香樟和女貞了,在文昌路全線、汶河南路、汶河北路、維揚路、揚子江中路、邗江路、潤揚路、翠崗路等主次幹道廣泛種植。
作為揚州市樹的銀杏,前些年在市區使用比較多,這幾年少了,目前主要種植在鹽阜西路、瘦西湖路、真州北路、運河南路等處。記者 姜傳剛 文/圖